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了”是俗称,学名叫蝉。 小时候,只知道“知了”尽唱歌,不劳动。童话是这样讲的:整个夏天,知了尽唱歌,不劳动;勤劳的蚂蚁好心忠告,它也不理睬。冬天,知了饥寒难耐,厚着脸皮去蚂蚁的洞府借粮,得到了最尖刻的回答:“既然你夏天唱歌,那冬天就跳舞吧!”因而,我对“知了”,  相似文献   

2.
高延萍 《侨园》2014,(4):74-74
(接上期) 他向她大胆表露情怀 当刘雅歌第一次走进卜乃夫的房里,卜乃夫抓住机会旁敲侧击地大胆表白.当刘雅歌问到什么叫魅力时,卜乃夫说:“对不起,让我爽快地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你坐在我斜对面,在我眼里,你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魅力.你火焰味的浅榛色眸子,你珊瑚红的脸,你石榴般的饱满嘴唇,你的吉他弦乐风味的声音,这—切一切,在我看来,就是不折不扣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用足用活政策”成了一些干部最流行的口头禅。按理说,“用足用活政策”这一说法并没错,“用足”就是用到位,政策是怎样规定的,就坚决按照规定去办;“用活”就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把上级政策灵活地加以贯彻,以达到执行的目的。但一些人却不是这样理解“用活”。请看他们是如何“用活”的——你要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我就在统计数字上做手脚;你说耍减轻农民负担,我就通过上浮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使来年增加的收费合法合规;你强调严禁用公款吃喝,我就在“四菜一汤”的数量和质量上做文章……。这是一种严重的违纪…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宁有位青年工人曾经评论本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说:“你讲得好,就有磁性,就能把我吸引过去;你讲得不好,我就有弹性,把你给弹回去。”这话有一定道理,它确实反映了当前一些单位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弱点。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两种情况,有的同志讲政治课、作报告或者同职工个别谈话,生动感人,讲的人和听的人感情  相似文献   

5.
1970年,我们布朗山山寨征兵,刚读完中学的我很想参军。可我是“独生子”,母亲强烈反对,于是只好呆在家里。青年人正长身体,由于缺粮,食量可观的我饿瘦了一圈。 第二年征兵时,母亲主动让我去报名,她说:“我不忍心看你在家挨饿,你就去吧……”五年的军队生活,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  相似文献   

6.
“帝王宫”与“冒险岛”的教训江苏冯雁军八达岭游览区的四大帝王宫在勉强撑过两三年后,不得不以改行告终。日前,八达岭长城脚下的秦始皇艺术宫已委托拍卖,华厦帝王宫只好承包出去改为旅游纪念品商店,成吉思汗行宫并入其它景点,萧太后宫已停业等待转制。位于南京玄武...  相似文献   

7.
“SECURITY CLEARANCE”’,直译就是“安全清查”,或叫“安全调查”,实际上就是“政审”,就是一张通行证。没有通过“清查”,也就是“政审不通过”,拿不到通行证,你就别想在美国做高科技的工作。一切外国人,别说进拉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这种军事重地要“安全清查”,现在连进“英特尔”、“惠普”这种纯商业性的高科技跨国公司工作,也要通行证。我在印地安那读研究生时,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林,毕业以后到“英特尔”(INTEL)做芯片设计,他六月拿到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七月份就兴冲冲地举家迁到加州…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一条成语叫“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做得“过度”了,就跟做得不够(“不及”)一样,都是不好的。此话颇有道理,但我以为需要根据新经验予以修正:“过度”的危害甚于“不及”;人犯错误,往往失之于“过度”。实践证明,任何事物都只有处于一定的数量界限之内,才能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界限用哲学术语表达,就叫“度”。“度”表现为规定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的一定的上限和下限。超过“上限”曰“过度”;低于“下限”曰“不及”。过度与不及,都会导致事物发生质变。二者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或表现。纯自然发生的过程无所  相似文献   

9.
王丰 《党政论坛》2008,(24):46-46
“梅兰梅兰我爱你……”,“你像兰花着人迷,你像梅花年年绿,看到了梅兰就想到你……”,千万别误以为这是情书里的句子,上世纪80年代,这首叫《梅兰梅兰我爱你》的歌曲在台湾大街小巷流行。这首曲子当中的“梅、兰”两字,在岛内暗喻为钱,所以这首曲子也被笑称有“钞票、钞票我爱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沈海军 《党政论坛》2010,(14):49-49
“我想要一桌酒菜!”于是,你眼前出现了一桌丰盛的宴席;“我想再要一座城堡!”于是,你眼前就出现了一座魔幻城堡……也许你以为我在讲笑话,但我要告诉你,这是约翰·霍尔基于目前纳米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一种构想。  相似文献   

11.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进步,团结就是发展,团结就是稳定。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地区,团结真是太重要了。但团结也有真假之分,真正的团结,可移山,可填海;虚假的“团结”,则会坑国家,害人民。不信你看这些年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有很多都曾闪耀着“团结”的光环。  一种是“你说我好我说你好的团结”。班子之间,上下级之间,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吹我吹大家吹。你讲我的功劳,我说你的成绩;你向外宣传我,我向外宣传你;你向上举荐我,我向上举荐你;你说我处处先进,我说你优秀无比。像原山西绛县法院的姚晓红,本来是个“三盲…  相似文献   

12.
桃源 《瞭望》2005,(29)
陕西省府谷县副县长祁万才因其与上访农妇撕打,并口出“我看见你就恶心”这句“名言”而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了近日各类媒体口诛笔伐的靶子。不知这位县太爷的恶心是生理  相似文献   

13.
“回扣”这个词儿,这几年我们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了。我代表单位花1万元买了你们单位的产品,然后倒塞给我1千元。这1千元就叫“回扣”,由我采购员悄悄装进了自家的口袋。谁给我的回扣多,我就买谁的产品,质次也罢,价高也罢,我是不很关心的。这,自然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生出的一个“怪胎”。而生活中的另一种“回扣”,未必已引起人们的警觉,实在值得一议。 张三被提拔当了某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有个朋友讲起这样一件事。某自行车厂的一位党支部书记找一位青年工人谈话,那位青年工人不服气地说:“我问你个问题,你若能答上来,我就服你。你说说,一辆自行车的前后轮共有多少根车条?”那位书记没答上来,显得很尴尬。当然,这位青工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要求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道”,未免有点儿强人所难。尽管是自行车厂的书记,不知道有多少根车条也不等于就没有做思想工作的资格。关键还是要看人家的道理讲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15.
梅寒 《各界》2011,(5):90-91
2000年7月的一天,河南郑州某医院,一位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的老人把自己的4个孩子叫到病床前,挣扎着给他们做最后的交代:“你妈累了一辈子,爸爸要走了,你妈我可就交给你们了。我走之后,你们要把老娘保护起来,不要叫她生气,不要叫她受罪,这就算你们疼爸爸了……”病床边,头发已经花白的常香玉轻轻摩挲着老伴那双瘦弱的手,泣不成声:“你为我操了大半辈子的心,都成这样了,你还操我的心……”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我到海南岛儋县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参观,看到了“黄狗花”。早年曾听到一个“黄狗卧花心”的故事,说当年苏东坡看到两句诗:“明月叫树上,黄狗卧花心”,认为不对,就把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阴”。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才知道海,看到了“明  相似文献   

17.
翻脸不认人     
《党政论坛》2009,(18):49-49
我让人讨厌之处甚多,最令人讨厌的诸多毛病之一是记不住别人的脸。尤其是方才还见过,还介绍过,还握过手.还交换过名片,还说过:“认识你很高兴”,可一转身,就认不清人家的面目了。这叫“转身不记脸”,这叫“翻脸不认人”,可恶之至!什么“认识你很高兴”,刚掉头,就不认不识了,高什么兴?假的!  相似文献   

18.
“啥叫模范,吃苦在前叫模范;啥叫干部,领先一步叫干部。打铁先要自身硬。如果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群众就会戳你的脊梁骨。现在有一种人寸官必争,地位、级别、职差,就连括弧待遇也计较。有些人一说到给群众办事,连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有那么一部分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但不知何所据而云然。龙,象征帝王,始见于《易·乾》“龙飞在天”,疏:“龙飞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世俗因谓帝王登极曰:“龙飞”。秦始皇自称老子天下第一个皇帝,“上应天心,真龙下降”,故称“祖龙”。《尚书考》:“秦王政以由璧玉沉河,有黑头公从河中出,呼政曰,‘祖龙来授天宝’。”《史记》载:“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夜过华阴舒平  相似文献   

20.
“你”是谁?当古希腊的哲人们争论“始基”、“自然”时,苏格拉底就提出:“认识你自己”!“你自己”──“你”,无疑是指“人”(“个人”、“众人”、“人类”)。那么,哲学要揭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一、超越“死亡”:哲学的“人文”指向“你”的“本质”问题,是与“死亡”问题密切相关的。“你”即使作为生活中的“同一个人”,也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就“自然时限性”言,“你”是“必死”的人(“必死”表征“你”的“时限性”);就“社会时代性”言,“你”是“会(懂得──怎样去)死”的人(“会死”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