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即其体用论是"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其文化观是多元和谐文化观,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为根本之道、以"义礼信和敬"为常用大德的"一道五德"价值观。"民主仁学"的基本特性是道德理性、人文性与兼容性,它在全球化、民主化的世界潮流以及中国和平崛起、儒学复兴的大趋势下,提出了一种既重视道德人文精神,又兼融现代民主价值的新儒学思想模式,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儒学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北宋中期,儒学得以复兴,出现了洛、蜀、朔等诸家学派争鸣的情况。其中苏轼是蜀学的代表人物。苏轼会通佛老、杂糅纵横之学,用儒学来统御诸家,以实现其用世的目的,因而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苏轼杂糅百家,他在著作《东坡易传》中提出一种"大全之道",即一种兼容异见、不以一己为是,宽大弘通的学术主张和思想态度,并以此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郏县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苏洵的归焉之地。毛泽东同志也曾为郏县大李庄乡(今广阔天地乡)写下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郏县县委统战部在这片历史  相似文献   

4.
邓立勋 《湖湘论坛》2003,16(6):86-88
从魏晋南北朝起 ,中国文人无不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只是各自的因缘导致程度不同而已。而苏轼则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人物 ,在他的思想中 ,儒、释、道三家无疑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谈到传统文化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皆有。从苏轼的家世来说 ,苏轼之父苏洵 ,虽始终未得功名 ,但却以儒业终身。他为人正直 ,学识宏通 ,对苏轼兄弟影响很大。苏轼之母程氏 ,虔诚奉佛 ,但又颇有儒家节义。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以后苏轼思想性格之形成无疑是起了定势作用的。概言之 ,苏轼早年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和所立下的济世救民之志 ,决…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协公报》2012,(2):40-40
<正>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来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究竟起于何时?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  相似文献   

6.
"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重要的道德范畴,"慎独"与儒学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合内外之道的伦理学以及超越而神圣的人格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一种集本体论、心性论、德性论和功夫论为一体的整体德性体系。"慎独"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主要以《中庸》、竹帛《五行》为文本,分别从身心关系、人伦关系、天人关系的三个层面详细解读"慎独"思想所蕴含的个人修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和神圣宗教境界,并试图以基督宗教为参照,总结出儒学"慎独"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蜀中名园三苏祠□黄山人朱德委员长曾在他的诗文中写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与高”。这是对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高度公允的评价。苏氏父子之名,与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齐名,历史上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三苏父子中,...  相似文献   

8.
峨眉山下好风光——乐山市统战工作扫描吴敏乐山,人杰地灵之地。她孕育了北宋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境内有风景如画的峨眉山,神奇的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乐山市委统战部努力工作,辛勤耕耘,统战工作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马会兰 《求索》2012,(12):87-89
《人物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刘劭提出人物"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认为人因禀受"元一"之气的结构和质量不同,因而德、才不同。根据德、才比重的不同,可将人才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刘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刘劭认为,"圣人"与"人君"是重合的,同时具备"中和之质"和"聪明"之才。为臣之道当遵循"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刘劭的"主道"与"臣道"思想具有注重"主德"之"平淡"和君臣关系"自然性"倾向的特色,援道入儒,为君臣理论加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周易治要》居《群书治要》之首,其修身思想通过圣人行易为榜样而展现。首先,"极深研几"是圣人修身的心法,从心念善恶毫端予以觉察、控制,保持心念纯善则言语行为自然不邪,此其修身简易之道。其次,"崇德广业"是圣人修身的一种境遇实现,以至德而处尊位,内圣足以外王,以致德化百姓、天下太平,此其修身变易之道。第三,"久于其道"是圣人修身的本质属性,圣人之修身为常道,如天地恒久不变,不会因为境遇顺逆发生变化,此其修身不易之道。总之,圣人由天象而深察自然规律、人性本质,进而正心以修善一身,以一身善德随着境遇感化一家、一国,乃至天下。  相似文献   

11.
何晓苇 《求索》2013,(11):68-70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变革天下法度,旨在富国强兵。这与苏轼裕民的政治价值及其治国方略产生了尖锐冲突。苏轼认为,"裕民"理应成为变法之归旨,它是一个义蕴丰富而深广的概念范畴,与"富民"有别。"裕民"既涵盖了执政的举措在御民、抚民,于民以宽仁、宽缓,又统摄了治国"富民而措刑"的"民德归厚"之根本价值。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急於有功而贪富强",有病民、贫民之弊,乃至败坏天下之风俗。裕民作为苏轼政治理念的核心价值,贯串于熙宁前后苏轼的诸多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当中。裕民之道与富国之法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争论。  相似文献   

12.
自汉始,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之哲学体系,遂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核心思想,其“道”、“贤”、“公”、“君子”、“闻达”等内容,为后世政治制度阐幽发凡,对“求至公”、“举贤才”、“尚君权”、“重声名”之科举思想之产生、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以禄进贤,士人心性虽有万千气象之变化,或循君子贤士之道,自爱强志以求仁达;或饰正藏邪,巧言令色以图仕禄.然而,科举制度之总体设计,首重遴选严守儒家传统精神之士子“入仕”治政,故而科举思想正在于继承与阐发先秦儒学之价值核心,儒学最终得以走上制度化之昌盛,也正是借助了科举这一外在形式中之内在价值要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李俊 《前沿》2015,(3):48-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仁爱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所包含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包含了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自由、诚信思想,因此,研究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喻中 《思想战线》2022,48(1):91
在佛教盛行、道教兴旺的唐代,韩愈立足于捍卫儒家圣人之道,开辟了一个纲领性的法理命题:依道治国。就像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一样,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根据韩愈的叙述,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具体体现为礼乐刑政。仁义是道之端,礼乐刑政是道之末。通过“求端讯末”,韩愈建构了一个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从思想渊源来看,依道治国命题在内容上主要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在方法上吸收了禅宗的“教外别传”观念。从思想影响来看,韩愈的依道治国命题构成了“宋学”或“道学”的先导,为宋代的“四书”编纂提供了思想铺垫,构成了中国法理学史在汉宋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  相似文献   

15.
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也是苏轼出生、成长的地方。元代改宅为祠,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56800平方米,古建面积1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三苏祠内绿水萦绕,竹木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人文环境,典雅的园林风貌闻名于世,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川西古典园林精粹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6.
南宋朱熹继承北宋五子的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极具思辨性的学说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乃是宇宙的本体,"理"与"气"合而化育万物,宇宙万物莫不有"理"。"性"亦是"理",未发为"性",天命之谓;已发为"情",性之用;"性""情"统于"心"。为学要穷理,穷理而致知,致知而力行。力行须依"理",乃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也是苏轼出生、成长的地方。元代改宅为祠,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56800平方米,古建面积1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三苏祠内绿水萦绕,竹木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人文环境,典雅的园林风貌闻名于世,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川西古典园林精粹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8.
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也是苏轼出生、成长的地方。元代改宅为祠,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56800平方米,古建面积1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三苏祠内绿水萦绕,竹木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人文环境,典雅的园林风貌闻名于世,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川西古典园林精粹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9.
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也是苏轼出生、成长的地方。元代改宅为祠,明代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56800平方米,古建面积1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0余件。三苏祠内绿水萦绕,竹木掩映;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优美的人文环境,典雅的园林风貌闻名于世,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川西古典园林精粹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20.
苏轼作为旷世奇才,其思想壮浪纵恣于儒、佛、道三家之间,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以儒学"济世爱民"的民本思想为基点,提出诸多"恤狱慎刑"的良策;他时刻关注民命,突破刑罚万能论的思维模式,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达到社会和谐的效果;他时刻关注民生,突破"重义轻利"的传统说教,提出义利并重、先富后教.这些充分地显现了他"为民自重"的人本精神及其明德亲民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