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国家加大向农村社会输送资源的力度,乡镇治权经历了从被动弱化向无序扩张的内在转变,对权力进行监督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治理场域逐步建立起以层级分布和条块互动为基本特征的乡村监督体系,构成了乡镇政府推动中心工作的新机制,并逐渐建构成为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性逻辑。通过监督进行治理是当前乡镇政府运作的创新治理机制,一方面具有治理模式转化、政策层级统筹、政策落实考核的制度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纪检监察组织在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使其能够借助问责机制介入治理过程之中,实现对乡镇治权的自我约束。作为反向激励形式,通过监督进行治理有着深刻的制度基础,其有效运行依赖于控制权结构的内在调整、治理资源的项目化运作以及数目字管理的普遍运用,是影响乡镇政府行为的另一重面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乡政村治"格局下的乡村关系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实践中存在着"行政化"和"放任型"两种非正常、异化的乡村关系,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基于民主的视角,客观评价和分析上述两种乡村关系的正负效应,旨在提高其正效应,降低或避免其负效应,尽快建立法律文本设计的健康、理想的乡村关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国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和农村。从集中管理到多元共治构成我国乡村治理格局的演变轨迹,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成为乡村治理格局的博弈主体。随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乡村社会出现了新的治理危机:乡镇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选择"策略主义"的逻辑;乡村自治组织存在"权力上移、事务下移"的行政化倾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治理的趋利性导向;乡村治理资源分配秩序的错位等。突破这些困境的思路在于系统整合现有乡村资源,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将自治法治德治紧密相结合,构建乡村"三治合一"的新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乡镇政府、乡村精英、村民个体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已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的事实模式,在肯定三者利益一致性的同时,更应看到它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现行乡村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由于其本身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化解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应当建构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化解多元村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5.
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治理,面临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迟滞、村民自治运转失灵、农民利益表达梗阻、乡村公共服务匮乏四重困境。引发困境的因素有压力型体制侵扰、财政体制缺陷影响、公共决策参与渠道不畅、监督制度乏力四方面。合作共治是破解困境的基本进路,应该引入合作治理思维、建构合作型治理机制、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和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型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需要构建新的治理方式,只有农民自己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办理难的问题,填补外部整合“缺位”和“治理真空”。新的农村治理体制建设能够取得成效需要解决好几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坚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变动员式参与为主动性参与;二是挖掘地方传统和民间协调能力,开发农村内部的组织资源;三是建立乡村公共财政,节省乡村治理成本;四是治理乡镇政府,明确乡镇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另外,将社区的理念引入乡村治理中,并以社区体制重新构造农村微观组织体系,对于构建乡村自我整合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曾第一次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做了现代意义上的区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观点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国家与社会观。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古至今也经历了多次变化,由封建社会两者的高度统一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渐分离再到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出现,两者的关系不断变化和发展。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乡村治理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仍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如乡镇政府定位的不准确、村委会职权的不明确、村民综合素质的不高等等,使农村社会仍处于弱势状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下探讨乡村治理问题,必须坚持两者的二元化关系和统一趋势,坚定唯物史观的立场,从而不断地探寻乡村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乡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依赖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开拓精神的乡村精英群体。纵观我国乡村精英的发展脉络,乡村精英的治理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体制外精英治理、体制内精英治理以及体制内外精英的合作治理模式。体制内外精英合作治理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已逐渐形成,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但目前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体制内外精英合作治理模式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同时应明确内外精英的合作和制约关系。国家要加快相关体制改革,为体制内外精英合作治理的实施"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亟待理清政府主导的一元治理与多元协同共治、公共服务供给与乡村美好生活需求、现代化的乡村规划与传统的乡土文化、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四个关系。为此,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建构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代表、乡村精英、社会组织和企业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以村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系,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乡村;解决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治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乡村治理体制存在结构上的矛盾 ,可以概括为“强制行政化”悖论和“乡村自治”悖论 ,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 ,因而有必要改革现行乡村治理体制 ,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我国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思路是 :“自治行政化”。  相似文献   

11.
“乡政村治”模式下乡村治理的难题在于“乡政”与“村治”的矛盾,实质是乡镇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两种权力的冲突。在观念层面上,政府需要转变传统的管制行政理念,村民需要转变片面的过度自治理念;在制度层面上,要明确界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从制度外因素来看,可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协调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还可通过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私人感情”联络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在推行过程中丰硕的成果,诸如“海选”、“村名公决”、“预选”、“两票制”等制度创新,新的法律的推行包括“大学生村官”等政策扶持,使得村民自治的推行前景广阔。但是,农村强大的“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挑战、以及如何处理与村党委和乡镇政府的关系等都是村民自治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治理的碎片化和分散化是导致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以"服务三角"为宏观旨趣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操作策略是:按照农民需求强弱分类提供公共服务,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协同的服务政策,建立"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服务网络,营造"跨界合作"的公共服务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人民公社体制终结以后,乡政村治模式在中国农村凸现出来。这有利于国家基层政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也有助于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调动蕴含在乡村中的巨大能动性,提高基层农村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促进三农问题的稳步解决。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实际上的“乡政村治”模式存在各种问题,如职权不清,职能错位与缺位。这会影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在体制、法律层面对当前的“乡政村治”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驻村帮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主动介入农村以改善乡村治理状况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基于“结构一过程”的分析框架和H省C镇X村的调研材料,可以发现税费改革后第三领域内松散脱节的治理结构和多重机制混合的治理过程在驻村帮扶下发生了明显改观。一方面,作为基层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的中间型载体,驻村帮扶实现了国家与社会在村治场域内的上下贯通,塑造了紧密嵌合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依托于规范的公共治理规则和官僚化的治理工具,驻村帮扶又在实践中将多重治理推向统合,构建出正规化的治理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由国家驱动的治理形式虽不同于节省成本的简约治理,但却具有复归二元合一政社关系的结构意义,因而又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迪。  相似文献   

16.
包村干部处在连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乡村政策执行"节点"上,他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掌握的行动资源、运用的政策工具以及取得的治理绩效,为揭示乡村场域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约束下的基层政策执行逻辑提供了一种微观视角。在乡土社会中,通过包村干部的衔接,政策的执行体现出国家权力主控逻辑与乡土社会自主逻辑的非均衡耦合。故此,合理重塑包村干部的角色功能,对于改善乡村政策执行与推进村治现代化,有着积极助益。  相似文献   

17.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治理的最大危机是乡镇政府公信力的丧失,而公信力的缺失又使乡镇治理陷入了最艰难的境地。本文分析了乡镇政府公信力丧失的原因,并对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级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指出了方向。目前我国乡级政府职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以新的思维确立乡级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不是表现在大城市之间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西部生态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及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落后。这种差距不是靠外部投资办几十个大企业或修几十条路就能缩小的。在目前的情况下 ,应当采取的开发策略是以旅游经济为先导 ,以改善生态和生存环境为中心 ,以优惠政策稳定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 ,推广科学种养业 ,使广大农村逐步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