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地方市级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新兴金融机构大量涌现,地方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网点布局最多、服务面最广、业务最活跃、影响最大的经济板块。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地方金融领域也面临诸多风险隐患,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当地金融行业的发展,另一个方面也要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对全国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监管职能的分析,发现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存在监管机制尚未健全、监管法制建设滞后、监管易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干扰等问题。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应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完善监管机制和手段,提高监管水平与自身独立性,在给地方金融业提供有力支持的同时保证地方金融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中央银行独立性日益提高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职能不断加强及全球混业经营。银行网络化等对金融监管提出巨大挑战的当今 ,我国建立专门综合的金融监管机构必需提到议事日程。在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中对模式选择、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等方面的问题尽量遵循国际通行做法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2007年金融危机表明,英国在1997年改革后建立与施行的"三方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增强中央履职的权限与工具;改革金融监管机构设置,扩大中央银行的审慎监管权;明确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及主要机构在该框架中的职能。改革后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集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于一身,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有:尽快构建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确立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权威;提高各监管机构的宏观监管能力;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分析和深入认识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和后果,有利于我们看清没有监管的金融业所潜在的巨大风险;有利于给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在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示;有利于看清我国政府金融管制下一步改革应该努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加快,金融风险急剧增大,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首先总结了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发展的五种新趋势,然后对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效率的思路:一是建立"牵头式功能型监管模式";二是在监管技术方面应体现激励相容的理念;三是监管当局应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四是注重监管的成本收益权衡;五是促使金融监管力量多样化;六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实行金融法治化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与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的金融监管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各监管机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可以有针对性地执行法律和政策,而且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也存在监管机构的工作协调不畅等问题。为此,检察机关应发挥侦查监督职能,强化对金融监管的行政执法监督,发挥检察权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完善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打击与预防体制,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加强检察机关应对金融犯罪的内部建设,健全金融检察工作制度,让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7.
河南非法集资具有危害性、多样性、并发性等特点。高发原因主要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群众相关投资知识和维权知识严重不足,政府监管不到位等。在防范方面,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地方金融监管权;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步伐,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拓宽群众投资渠道;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体系;普及金融知识,做好反非法集资宣教工作。在打击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监测预警机制;确立"依法处理、分类解决"的指导方针;确立"主动介入、基层化解,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防止增量、减少存量"的工作策略;确立"市场消化、政府监督、风险自负"的清退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机构、人员及部分职能整合方面做的很好,基本达到了"瘦身"的目的.但在职能的全面转换以及制度建设方面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改革,并未以"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基于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9.
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要内容。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的"双峰监管"模式提出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同等重要,两者应分别由独立的监管机构承担,即形成监管体制上的"双峰"。这种监管模式在本轮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双峰监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核心理念内含丰富,我国应在金融监管方面应借鉴吸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内涵及其提出背景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指在人民银行、证监机构、保监机构、银监机构各监管机构之间建立的支持、配合和沟通的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和处置协调机制。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职能与监管机构监管职能的协调与配合;二是人民银行的部分监管职能如外汇管理、支付  相似文献   

11.
反思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实质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匹配,金融监管缺位导致高杠杆创新性金融衍生产品失控,最终引发金融体系产生系统性风险;在后次贷危机时期,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西方经济体都纷纷重新审视诸多重大的监管问题,积极开展金融监管体系重建改革,这必然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应顺应全球金融监管制度变革趋势,推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协同,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规避监管或监管套利,互联网金融的类资产证券化创设了新的交易模式与法律结构:债权拆分流转、信托受益权拆分流转和资产收益权拆分流转。这突破传统的法律权利类型与法律边界,改变了传统的公募、私募监管逻辑,相关法律规制面临冲击和重构。对实质开展互联网资管业务的非金融类机构监管等领域的法律滞后与模糊,造成事实上的监管真空,引发金融乱象。金融监管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强化穿透式监管,厘清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法律边界,推进央地监管分工的法治化、体系化,消除监管空白,避免泛化式、运动式监管。  相似文献   

13.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达与否的标志,我国金融衍生品法律监管存在许多问题,应建立统一监管模式,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效率,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真正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金融操作风险虽然形式多样,但在我国,却主要表现为金融业高管腐败的日趋严重、金融业违规操作的日益严峻、金融违法犯罪的日益猖獗和操纵证券市场的屡禁不止。而监管体系结构的失衡、监管治理机制的薄弱和监管规则的相对滞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交互作用,则是根本的症结所在。总之,我国金融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和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不仅需要进行监管制度创新,统一金融监管权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且应当健全金融法规体系,发展金融同业公会,以构建政府掌舵——市场约束——社会参与的新型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历史传统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各国证券、期货等金融商品交易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可以分为统一监管和多头监管。随着二十世纪后期混业经营的发展,传统的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受到了挑战。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市场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国家不断完善立法,逐步加强金融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总体而言,全球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加强功能监管和集中统一监管,扩大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强化自律组织的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16.
国外金融监管经历了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到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变革。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最终发展趋势上看,亦将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变革到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当前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适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业发展状况。但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的许多问题,我们还应当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入世”,民族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我国金融监管更面临严峻考验。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已成必然,应在分析借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及澳、日、德、英、加等国立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功能监管体系,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金融监管法中存在授予监管者的权力过于宽泛和原则化以及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来予以纠正。立法加强对监管者法律责任的规定,有助于落实监管者的处罚权,保障监管者权力的行使,还有利于金融监管的实践。通过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立法中关于监管者法律责任的规定和对监管者权力制约及监督机制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利于我们立法时对国际金融机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加以比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金融消费者概念入手,阐述了金融服务消费者保护监管的理论基础及重点国家的金融保护实践,通过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在金融服务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及监管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善我国金融服务消费者保护监管的政策及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的消费保护理念与制度没有为金融消费者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次贷危机前后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参考美国的做法,我国应确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目标,确立宏观审慎为金融监管的原则,并针对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完善金融法并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