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艳  鲁志美 《世纪桥》2000,(2):27-2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于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义利相宜等一切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经济规律高度融合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的义利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以物质利益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小平“义利观”的第一个层次“义”与“利”所揭示的关系,其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持“重利轻义”论者,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们强调物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一重大的哲学原理,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  相似文献   

2.
义利观,即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备什么样的义利观.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既信利,更讲义,正确处理利与义、企业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挥骨干作用.一、树立正确的义得观,就是要不忌讳讲“利”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职工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企业经营者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进行企业转变型,招商引资,资产重组,抓大放小等一系  相似文献   

3.
揭萍  熊美保 《求实》2005,(7):28-29
领导干部义利观是领导干部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领导干部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义,以个人正当的需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正当的“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在现阶段,领导干部应确立正确的义利标准;做到崇义兼利,义利统一;通过加强教育,从严治“官”,提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人民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义利问题是思想家们争论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尚利贵义,义利合一。当前中国诚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割裂了"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分求利而忘义。研究墨家义利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诚信危机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义利观问题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为历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注,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引起了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新变化,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义利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思想史上,义利观始终处在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认真梳理儒家义利思想的历史内涵、发展与影响及时代转换,有利于传统义利思想在当代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引领广大师生弘扬社会主义义利观,将奉献精神、服务社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在全社会“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一论断指明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义利观。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贡献,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儒家义利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什么是“义”?“义者宜也”,“行而宜之谓之义”。直即相宜、适宜,也就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卢运山 《理论学刊》2007,3(8):107-110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求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批判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吸收其合理内核,弘扬其积极因素,对促进新型义利观的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自古及今的许多哲学家都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现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兼重义利”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儒家“尚义轻利”的思想最为丰富,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义利关系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尚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要在大学生党员中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和骨干,大学生党员的道德品质、行为能力、知识结构事关我党执政能力的建设和党的前程建设。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先进性作用不突出。因此,对大学生党员加强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教育,使大学生的先进形象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使党员精神在社会的大熔炉中筑起永不坍塌的钢铁长城,显得尤为重要。一、在大学生党员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教育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是指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义利统一,把为社会为人类的共…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随着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涌现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欲求越来越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清初实学家颜元在批判地继承以往的义利观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儒家的义利观,提出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义利新解,成为清初实学在义利问题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义利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精髓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义利观。儒家主张在义与利之间必须体现相互制衡的有机统一,一旦在个人利益与义出现冲突的时候,要毅然牺牲利;道家反对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贪得无厌,提倡无为而治、节欲薄敛。传统的义利观对当今社会有着较强的警醒和借鉴作用,如义利并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义为上仍然可以作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以义谋利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致富观。  相似文献   

13.
金邦秋 《学习论坛》2006,22(10):28-30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代至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义利问题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并由此形成内容各异的义利观。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亮宜教授的力作《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是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数载耕耘写出的。该书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引导广大读者深切关注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国特色、民族形式等问题。该书指出,中国的义利观,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国化了的价值观。以儒家义利观为主流的传统义利观所提倡的道义优先精神,曾经广泛地渗透于普通民众的心理情感、行为方式和风…  相似文献   

15.
义利之辨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积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确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义利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时代性课题.本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相统一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义利观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一、倡导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义利观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试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义利问题,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不仅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争辩不休,而且在当代中国仍应予以重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义利问题的看法,关系到为社会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而这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的性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需要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义利关系问题至今不可回避 我们应当站在历史观的高度来考察义利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基础。“怀柔远人”的天下观展现世界情怀,践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理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对于破除西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困扰,为改善全球治理和推动新型全球化提供中国智慧;“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社会公平、正义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曾素萍 《求实》2001,2(3):44-46
不同阶段 ,不同社会及其历史时期 ,义利观的内容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观的特征表现为 :义利的辩证统一 ,尚义要求的层次性 ,重利方式的多样性 ,义利统一的前进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之辨○路德斌一、儒家传统义利观之检讨义利之说,在历史上一向被视为儒家哲学的第一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义利之辨一直是近代以前中国人营其社会生活的价值坐标,即便在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儒家在义利问题上的价值取向是从人禽...  相似文献   

20.
正儒家肯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儒家主张"见得思义""以义制利""以义克利",行"义"获"利";其"义利"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儒家学说十分关切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义"排在第二位。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依照儒家的"义利"观念,"义"与"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面临且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肯定义利兼有,是儒家人物辨析"义""利"问题的基本前提,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