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俄罗斯农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发展战略,并对其整体农业政策进行了梳理。总体结论是:俄罗斯虽然已恢复成为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但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尚局限于贸易保护和进口替代;农业政策则主要致力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鼓励农业吸引外资、进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政策思路尚不清晰。  相似文献   

2.
独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巴西经济实行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虽然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巴西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使巴西摆脱"外围国家"(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至70年代巴西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同样也没有缩小与"中心国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处于第三世界。而同时期的美国在独立后开始实行保护主义进口替代,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工业,美国也由此在20世纪初期迅速成为"中心国家";至20世纪70年代全面自由对外贸易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中心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巴西是拉美地区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较早地实现了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巴西的城市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巴西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城市化的转型,并在21世纪头10年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小城市依托某一区域经济和政治中心城市而发展的独特现象,以此形成城市群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贫民化的"边缘化"城市和贫民窟并存是巴西建设现代化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土地问题及无地农民问题在巴西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巴西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存在的问题也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仅仅依靠城市化难以改变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无法避免城乡之间贫困人口转移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免贫民窟和"边缘化"城市群的形成;城市建设和公共社会政策应兼顾不同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巴西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大豆产业在巴西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巴西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一系列产业政策:政府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以克服大豆生产的技术问题;实施一系列财政刺激计划来为大豆生产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价格保护,如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巴西大豆产业等;开展以道路交通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大豆从内陆运输到主要消费市场和港口。巴西政府的相关政策使得大豆产量迅速提升,为巴西进口替代工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丰富的大豆供应带动了国内家禽养殖及烤肉行业的发展,并且保障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食用油来源。但是,巴西大豆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大豆产业发展并未与其他产业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政府的大豆产业政策导致巴西社会二元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大豆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恶化,影响到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巴西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演进及政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除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于农业和非农部门间的二元结构以外,巴西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出农业二元、地区二元、城市二元(非农产业内部的二元结构)等特征。巴西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形成于工业化过程,虽然自然地理、土地制度、农业发展政策、城市化进程等都是影响巴西二元经济结构的因素,但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则是最主要的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均衡、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现代化进程要求经济结构由二元转变为一元。多年来巴西政府的政策使转变的效果出现一定的波动性。进入21世纪以来,巴西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农业发展。苏联时期,政府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及生产结构的差异,采取收购价格补贴政策,使远东农业发展相对成功。1991年以后,由于相关扶植政策的缺失,远东地区农业经济举步维艰,现代化发展受阻。但是,如果政府能够继续将发展农业作为优先方向,并积极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植,远东地区的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并非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朝鲜由于连续多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不断滑坡,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朝鲜政府采取了一些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改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利条件。但由于其经济长期不景气,无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之,出台的农业相关政策不到位或不够完善,目前取得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在进口替代和自由贸易模式下的墨西哥农业和食品业的生产和对外贸易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应阶段农业和食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进口替代时期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的积累要快于结构调整和自由贸易时期;目前墨西哥农业和食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依然实施的是进口替代时期的技术政策,而这一政策和变化了的技术环境及竞争形势产生了冲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对中国农业和食品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试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日本农业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农业政策从最初的以价格政策结合边境的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都一贯重视境内粮食自给、农业的发展和生产者的收入稳定.其此后的改革也强化了农业环境欠佳地区的农业政策,并导入了直接支付政策.WTO新一轮谈判中欧盟意图通过农业改革实现直接支付政策向绿箱政策的转换.日本在多边谈判中主张联合欧盟,国内农业改革也着力构建以"山间地区农业直接支付"和"跨品目农业经营安定对策"为主的直接支付体系,但农业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结构调整上.因此,要实现日本提高粮食自给率这一最重要目标仍须结合针对单一农产品的支付政策.同时,日本今后有必要加强同东亚地区国家的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0.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但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政府首先着手解决的农业问题却成为帝俄晚期经济发展的短板。19世纪80年代初,世界农业危机爆发,国际粮价下跌影响了俄国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亚历山大三世执政后,为了巩固统治,极力推行反改革政策,不仅忽视农业发展,还使农奴制改革遗留的诸多矛盾更加激化,从而加速了农业危机的发生。在广大欧俄地区,农业转型陷入僵局,粮食歉收频发,农民大量破产。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农业困境迫使俄国统治阶层重新审查农业政策,围绕缓解人地矛盾和增加资金投入问题,官员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最终都未能彻底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外向一内向一外向"三种"钟摆式"的发展模式,因而拉美国家的劳动力就业也呈阶段性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劳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就业具有不同的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导致就业恶化;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美劳动力就业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大规模、无序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拉美的"超前"城市化;具有反周期特征的非正规就业成为提供新增就业的主体;经济全面开放带来的贸易增长和就业变化掩盖了国家间和部门间的差异性.拉美国家在就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就业政策选择的启示是:就业增长在长期内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而非增长速度;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契机认真研究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两极分化这两大特征一直与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而巴西是拉美国家中比较突出的,但巴西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率先启动社会领域的改革,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措施。卡多佐政府在实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实施了一套精心设计的社会发展战略;以卢拉为首的劳工党政府在实施务实经济政策的同时,也推行了以反贫困为目标的积极社会政策。巴西社会政策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发展观,注重政策的合法性和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政策目标明确,社会参与广泛,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效,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葛汉文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1):29-38,80
二战结束后巴西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是巴西的地缘政治形态、国内治理、国际关系、对外战略等问题,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是巴西地缘政治研究的目标和口号。这种研究通过鼓吹加强领土控制、促进国内治理、主导地区形势来实现大国抱负,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巴西地缘政治研究的思想基础源自经典地缘政治的观点与逻辑,具有强烈的进攻性和强权政治色彩,但巴西学者对缩小国内的地区差异、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有其独到之处。在建设一个"强大的经济和稳定的国家"的口号下,巴西地缘政治学者高度关注巴西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巴西的重在意义。戈尔贝里把使本国经济现代化和完成巴西的地缘政治目标视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地缘政治思想对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巴西的内外政策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1964年军政权上台后巴西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柱之一,在巴西国家大战略的制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巴西地缘政治思想提供的诸多政策手段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且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形势。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世纪之初 ,面对 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 ,如何成功地实现转移成为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在战后初期 ,也曾遇到过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但日本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 ,成功地实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从一个传统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到了高度现代化的人口产业结构 ,日本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有许多经验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90年代 ,巴西开展了以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经济改革 ,其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巴西放弃了原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 ,转而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政策。这些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巴西的公司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对巴西上市公司的融  相似文献   

16.
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进行了两次较系统的现代化努力,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迪亚斯在"秩序与进步"的口号下进行的现代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革命制度党政府领导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这两次现代化运动尽管对墨西哥的发展和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未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的目标。墨西哥是重要的发展中大国,对其历史上经历的两次现代化进程的模式、路径和得失加以分析有助于得出一些对于我国当前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农产品最大的进出口国,其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制度具有主要的影响。近年来,美国的农业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不但与其他国家多边农业谈判的自由化主张背道而驰,也是多哈农业谈判久谈不决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未来,其农业补贴政策会有所减弱。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国内农业政策改革难度很大,非传统的隐蔽性更强的限制性措施将成为农产品市场准入中的主要措施。因此,美国在多哈农业谈判中不可能做出太大的让步。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20世纪以后国际舞台上外交议程中的重大主题之一,对于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独立自主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巴西外交最主要的目标。从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历届巴西政府无不围绕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这不仅体现在瓦加斯政府、库比契克政府和军政府具有强烈发展主义色彩的政策中,更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巴西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中得以充分展现。以发展为主题的外交是国家发展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服务于这一模式的运作,而国家身份和认同的确立则决定了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并系于发展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巴西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但其实早在20世纪下半叶,该国宗教领域的力量对比已开始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基督教福音派利用巴西现代化进程中滋生的弊病及该国天主教会的制度弱点不断发展壮大。有分析认为,巴西福音派信徒数量或将在21世纪30年代赶超天主教徒。福音派势力的持续上升不仅改变了巴西宗教领域的面貌,而且使得该国政教关系愈发紧密、微妙。以五旬节派为代表的巴西福音派信徒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便积极投身政坛,不断扩大在立法、行政部门的影响力,并在2018年"亲福音派人士"博索纳罗当选总统后,开始以更积极的方式渗入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巴西的经济与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对该宗教群体的崛起过程、参政形式、政策主张、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至少在中期内,巴西福音派将凭借对其有利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扩大信众基础,进而持续改变巴西政坛的力量对比。另外,该国福音派活动主要围绕保守的基督教价值观及教会利益展开,可能助推巴西保守主义的发展,并不可避免地滋生腐败、庇护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巴西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使农业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典型国家。以往对日本农业政策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央政策方面,本文以日本Oita市为个案,详细解读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及发展绩效,并在总结Oita市农业政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得出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