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琦  敖翔 《前沿》2005,1(3):143-145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实践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为此, 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把握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何以可能是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的目标、主体、途径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局限性是现实的人的基本规定性和重要表征,对人、社会历史和自然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是表征和衡量人的存在水平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坚持不懈地合理应对从而降低这种局限性,人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良结果,实现良好的存在。人的局限性的涵义需要明确的科学界定。事物的局限性是事物不完美、有局限的总体规定性。人的局限是人的不足及其对人的束缚的统一。人的局限性是人不完美、有局限的总体规定性,是人存在不足并受不足束缚的总体规定性。人的局限性不同于人的局限、人的有限性和人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3.
敖翔 《前沿》2006,3(12):182-184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发展理念。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和可持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人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条件。通过实现人的现代化、构建生态文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和谐以人的和谐为依托。人的和谐在本质上是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和迈向和谐的过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和谐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舒江华 《前沿》2011,(10):63-66
人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核心。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历史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是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从人类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形而上学的人性论争,实现了对人的理解上的哲学革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及其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从潜在到现实的发展,其中,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原初动力,以劳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的完善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和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7.
古语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构建和谐企业,要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兴人的人本理念,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形成一个尊重人、依靠人的正确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要解决好尊重人、依靠人的问题。尊重人,就是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尊重每一名职工的人格、权利,包括个性、隐私、兴趣爱好等。依靠人,就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不动摇,真心实意地相信和依靠广大职工,注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人在受到尊重、受到关…  相似文献   

8.
晓梦 《前进》2004,(2):21-24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深刻理解、系统把握这个新的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解和把握科学的发展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围绕人、一切服从人、一切服务人;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利益、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以人为本,既是人性的内在体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既反映了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9.
活性、弹性与人性——论人力资源之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的核心是人。长期以来对人的管理偏重于制度、纪律的约束或物质刺激,很少关注人的精神领域。柔性管理则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性、人格、人权和人的尊严,通过对人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关怀,激发起自觉行为和积极态度,修复对组织和领导者的信任,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具有活性、弹性和人性。本文从“刚柔结合科学管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考究激励的方式和技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几方面探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类”存在 ,人只有由自然性、社会性向精神性发展、提升时 ,才能成为完善的人。“类”精神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质的关系 ,关心人及其赖以生存的一切 ,追求人性发展与完善的超越精神。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危机和迷失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之时 ,发展人的“类”精神 ,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当代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与思考》2014,(8):F0003-F0003
<正>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8年6月30日,由原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合并而成,是浙江省高校最早成立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1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优秀德育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优秀骨干教师4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在于"认知人"、"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其心理学基础则是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人的需求和激励机制有着内在的联系。检察官管理激励机制的完善,需要借鉴人本主义管理模式,认真研究检察官薪酬、考核、职务晋升、情感、家庭等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需求,是贯彻人本理念与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扬弃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对人本之人与人本之本、对存在论意义上之人本与价值论意义上之人本在认识和侧重上的异同。他从主张意识的人和人的精神自由转向关注受世俗社会束缚的人和人的解放。此后,他从异化之维确立了人的理想化本质,最后又转向实践之维并确立了人的社会本质。以人的社会本质为中心,并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形成了独到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本之人主要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人本之本则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到社会发展实践中,他的人本思想又表现为社会的发展依靠人、为了人。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小区是城市里每个人必然归属的空间,是不同群体和不同利益交汇融合最多的地方。因此,推进数字社会建设,重中之重在小区。数字小区建设要从人的特点出发,即人有需求、人有情绪、人有行为、人有追求。要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灵活借助各种数字化手段,积极沟通,最终促成共识与共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建华 《小康》2013,(1):51-53
广州天秀大厦已经形成了一个50个国家以上人群的国际化聚集地,除了非洲人,这里还有中东人、南亚人和南美人。而北侧的城中村,住着数以万计的非洲租客。和所有上班族一样,他们背着公文包坐公交、挤地铁,除了肤色以外,和中国人没什么两样了  相似文献   

17.
邓龙奎 《人民论坛》2015,(2):219-221
文章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内容、人的发展历史形态和人的发展实现问题等方面思想;阐述了列宁关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人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思想。其次,论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所阐述的人的发展思想。最后,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韩国人在国外生活工作最多的地方一直是美国,自1992年中国与韩国建交以来,越来越多的韩国人选择在中国居住、生活和工作。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人在海外的第二大聚集地。据有关部门和驻华韩人会初步统计显示,目前在华生活、工作的韩国人大约40万人,其中北京约有10万人,山东青岛7万人,上海5万人,沈阳3万人,在辽宁大连和  相似文献   

19.
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邓小平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高度重视培养与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品格;确立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提出解放人与发展人的"四有"目标,从而为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崇高理想提供了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其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贯彻与落实,也是我们办刊的一种价值观体现。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科类党刊,要提高其发展质量,也必须贯彻群众路线,重视人——读者、作者和编辑的培养和建设,即服务读者,尊重作者,关心编者,这是期刊发展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