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9年3月清晨的一天,南京城内太平天国天王府紧闭的大门打开了,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被女官带进了天王府.此人就是洪秀全失散多年的族弟洪仁玕. 洪仁玕生于1822年,广东花县人,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历数,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以教村塾为生.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21岁的洪仁玕是最先入教的两个信徒之一(另一人为冯云山).洪仁玕比洪秀全小9岁,他有着和洪秀全相似的早期经历:17岁参加科考,却屡试不中.洪秀全“出游天下”宣传教义时,渴望与之同行的洪仁玕却遭到家人阻止.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0)
洪秀全利用儒家文化充实拜上帝教教义,以此发动广大民众掀起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金田起事之后,出于巩固拜上帝教作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思想武器的作用,洪秀全采取了摧毁儒家文化的策略。但随着太平军占领南京,天京事变的发生,拜上帝教神话的破产,洪秀全越来越倾向于肯定儒家文化。从利用儒家文化到激烈的反孔斗争,再到对儒家文化的回归,洪秀全对儒家文化态度的嬗变充分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矛盾心理,更说明了农民与小生产者所固有的实用主义态度,他们依旧跳不出代表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3.
小君 《各界》2011,(9):51-54
160年前,1851年的1月1日,拜上帝会众首领为洪秀全38岁的生日祝寿。这一天,在广西金田村的地主韦昌辉家里,洪秀全宣称本日为“太平天国元年”。两天后,洪秀全发布檄文,拜上帝会的所有成员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东山大湟江口出发,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史称“金田起义”。从此,“太平军”这个马克思眼中的“魔鬼的...  相似文献   

4.
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者的腐败看农民政权的封建属性郭桂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爆发的一场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广大农民在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英雄们...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出之以哀婉的情思,常予人一种凄迷朦胧之美的感觉。他的一组《毁家诗纪》,共诗十九首、词一首,脍炙人口,陆续写成于1936年春至1938年冬,主要记述他的家庭婚变和个人  相似文献   

6.
董盼盼 《学理论》2012,(3):101-102
洪秀全屡次落第,愤而阅读基督教布道册子《劝世良言》,受基督教启发并结合中国社会状况创立拜上帝教,后又利用宗教建国、治国,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意义非同寻常。在洪及其组织成员的意识里,传统儒家思想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洪秀全这种"不纯洁"的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轼谪居海南,留下的几百首诗文对海南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纵观此时段的创作,苏轼海南诗文中关于海南环境的论述是不断变化的.以苏轼被贬海南前后大约三年中的诗文为分析对象,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探讨苏技海南诗文中对海南环境的描写,并简要探讨其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刘亦实 《各界》2013,(10):22-23
胡适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仅白话诗就写了千余首,其中有一些诗,胡适自称之为"应酬诗".如《胡适日记》(1937年卷)中就有他做的几首"应酬诗"的记载:"1月6日,傅作义为先父子余公建纪念堂,来函征文,附上行状.历述他年少时种菜挑担,赶马车,颇能纪实,今特做小诗:拿得起鞭子,挑得起重担,靠自己的力气起家,这是个有担当的汉子."傅作义将军读了胡适寄来的诗,很是高兴,认为诗写得好,朴实洒脱,挺有味道,很感谢.  相似文献   

9.
雷蕾 《各界》2012,(10)
民间传说中关于雍正感情生活的八卦故事很多,曾经他跟康熙后妃的绯闻传得甚嚣尘上,以至于他不得不在自己编著的《大义觉迷录》中进行辩白。至于后宫嫔妃,雍正前后有后妃三十人,以皇后乌拉那拉氏、贵妃年氏、熹妃钮祜禄氏地位最尊贵。  相似文献   

10.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系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11.
徐有光 《团结》2008,(1):45-48
朱蕴山是我国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是不断追求进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者和爱国者。朱蕴山是一位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上千首诗作。他的人生也像一首诗,像诗一样壮丽,像诗一样豪迈,也有着诗一样的意境。他像一首史诗——他的人生足迹与历史的步伐步步相印;他像一首抒情诗——毕生都在抒发着对革命的钟情和对祖国的爱情!  相似文献   

12.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13.
时刻 《侨园》2013,(8):46-47
<正>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以及攻克永安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是客家人实际生活的折射,也是客家人思想观念的反映,打上了客家文化的烙印。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客家人为主导力量的运动,主要领导人和初期的骨干力量基本都是客家人,有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此六人是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都是广东客家人。本文就再聊聊太平天国时期的客家妇女。自明中叶以来,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到中国,在传播宗教信仰的同时,亦办学校、开医院,开展各种社会文化事业,使得教区民众的生活发生很多变化,尤其是妇女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广东是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重点地区。地处山区的闽粤赣容家地区,接受西方宗教的时间晚于沿海地区。据研究,客家地区大规模接受西方宗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到客家偏远地区,对于人们的宗教生活、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  相似文献   

14.
从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看妇女地位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是被压在万丈深渊的最底层,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是从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西方文明渐渐渗入,妇女地位才由此有所改观。太平天国时期从洪秀全撰写的一系列纲领性著作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在《原道醒世训》中,他疾声力呼:“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这是最早对传统伦理的冲击。在《原道觉世训》中号召“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共同对付…  相似文献   

15.
章士钊是近代著名"诗家"之一.他从1903年开始发表诗词,至1971年在他的学术专著<柳文指要>的再跋中写诗寄情,进行了70年的诗词创作,写下了近5千首诗词.他的诗词写得真诚朴实,语言清新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章士钊诗词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其诗词中涉及近现代许多重要人与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诗钟这种亦诗亦联的游戏性文字,可以写得十分高雅而有趣。从清朝中叶兴起,很快就传到全国各地。有些很有地位的、文学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也很愿意参加写作。林则徐的诗钟作品林则徐(1758—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爱国民族英雄。他的诗文都有专集,  相似文献   

17.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8.
"乌台诗案"后,苏轼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尽管处境险恶,生活艰难,但是苏轼仍然一如既往地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在他的诗文中有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晏建怀 《侨园》2013,(10):49-49
<正>"苏门四学士"中最著名当数黄庭坚和秦少游,黄庭坚以诗见长,而秦少游则以词著称。秦少游生于江苏高邮,父亲秦元化师从"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媛,习经多年,家学深厚。不过,秦少游没学其父亲,在儒学典籍中埋头苦读,皓首穷经。他喜欢诗,更喜欢词,晏珠、欧阳修、苏东坡,都是他的偶像。这些偶像中,秦少游最崇拜苏东坡,他曾在诗中表露心迹:"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东坡曾任徐州知州)为结交苏东坡,他煞费苦心。熙宁七年(1074年),25岁的秦少游得知苏东坡将经过扬州,并游览大明寺,特地从高邮赶到扬州,模仿苏东坡的诗风和笔迹,在大明寺寺壁上题了一首诗,并署名苏轼。这一招很灵验,游览时,"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后来,苏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7,(5)
正元白,是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合称。将两个人合在一起说,不仅因为二人有近似的文学观念,还因为二人有特别深厚的友谊。公元810年,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曹参军,5年后返回长安。路过蓝桥驿时,元稹写下了一首诗。不久,白居易从京中被贬为江州司马,恰巧也路过蓝桥驿。他第一件事就是找寻元稹的诗。看到元稹的诗作后,白居易也写了一首。诗中写到:"蓝桥春雪君归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