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作为2011年上海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定点服务为特色的“家庭医生服务”新模式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有序推广。“健康服务责任制”是家庭医生服务在闸北区的有效实践,也是该区结合自身情况所探索出的一条特色之路,已获得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卫生局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海支部生活》2014,(11):56-57
他们是医生,却经常穿梭于社区里弄;他们不是“小巷总理”,却了解居民的家常里短。在嘉定,有这样一群人,一直默默耕耘着,他们热爱着自己的职业,把青春、智慧献给了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将汗水洒遍社区各个角落。他们平凡而真实,他们可亲而可敬,他们就是社区家庭医生。他们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时代的筑梦者,更是社区卫生的探索者和圆梦人。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5日,是上海试行“家庭医生”一周年。“家庭医生”在中国是桩新鲜事儿,所以和推行许多新鲜事儿一样,要先试点、再铺开,中间总结优缺点,“以利再战”。  相似文献   

4.
都说有些上海人看不起外地来沪者,常称之为“阿乡”——其实上海人也有被他人瞧不起的时候。回忆起七八十年代,“精明的上海人”这一雅号曾风靡一时,背后的潜台词是:上海人“脑子活络门槛精;谈起生意太精明;斤斤计较讨人厌;因小失大不高明”。周边城市尤其是杭州人,遇见上海人往往会露出不屑一顾的鄙视目光,弦外之音——“上海人太精乖”。为此上海市有关领导曾指示,就“精明的上海人”这一话题在《解放日报》上组织一次大讨论,提倡要做大气、高明的上海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对“世博”有着100多年的复杂情结——上海人对“世博”的向往和热情,在19世纪就很强烈。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几年前.某品牌啤酒的一个60秒广告述说了十几年的上海变迁,这首《喜欢上海的理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口口相传.不少上海人都觉得从歌中看到了自己,很多新上海人也倍感亲切。即将在我们这个城市举办的世博会,也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生活的现实,却还有不少令人不如意甚至是”窝心”和苦恼的事儿。为了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就不怕丑、揭揭短.”解剖城市痼疾,直面市民陋习”——就从“高空抛物”,一个不大也不小的事儿说开去。  相似文献   

7.
场经济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不同品牌之间的收益往往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有远见有胆识的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成为“最好”而不仅仅是“更好”。尹文明和他领导的上海三明食品公司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在繁华的大上海,“三明人”正鼓足干劲,朝着心...  相似文献   

8.
“小气”的城里人:上海人与德国人的比较赵剑平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的男人,往往被看作是拘泥于小事、细节、精明而不高明;与北方的男子相比,也明显地少了一种豪爽豁达的男子汉气概。身为上海人,我基本上也认同这样的看法,并一直深以为憾(当然,我把自己归入不多的例...  相似文献   

9.
吕正 《今日广西》2010,(11):21-22
什么是真正的上海本地小吃?这还真是个让人犯难的问题。小笼包、生煎、锅贴、鸡粥、汤圆、春卷……这些上海人自己心里想得出.可以冠名为“本地小吃”的食物无一不是异乡出身。但我可以保证,除了名字,大部分食物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味道。在上海.你也可以在大酒店、高级饭店的餐牌上找到本地小吃的身影,但那种味道多半不“正宗”.因为它们没有日常积攒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0.
“这下,终于又能过个安稳年了!”租住在上海虹口区曲阳路社区一处公房内的张民一家人这几天心情不错。最近,居委会的人告诉他,上海放宽了廉租房的标准,新年里,一家人将能继续享受廉租房补贴。这是上海第4次为廉租房申请“降低门槛”。  相似文献   

11.
近日来,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33岁的浙江人闻小姐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月收入6000元。虽然在上海结了婚,买了房,但总觉得生活太压抑。于是,她毅然辞去工作,与丈夫一起移居成都。白天在社区里参加公益活动,晚上就去闹市区“摆地摊”,卖些饰品、围巾、衣物等小玩意。当有记者找到这样一位“另类”白领时,她告诉记者,哪怕亲戚朋友都表示不可理解,自己却从来没有后悔:“因为我找回了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就像北京的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标志一样,上海的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民居的象征。石库门凝聚着上海人的回忆,积聚着上海人的邻里情分,是上海独有的“建筑艺术品”。石库门景观因此成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上海世博会中上海馆的外观造型。  相似文献   

13.
自从“中国达人秀”风靡神州大地,“达人”这个名词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老龄一族,也有自己的达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达到347.76万人,占总人口近1/4,许多高龄者人老心不老,落日心犹红。他们与时代同步,做生活强者,活出精彩,焕发青春,成为一个个别具特色的“银发达人”。我们现从中采撷几则,让读者一窥其亮丽而不凡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既有超过一般人的长处,又有不及一般人的短处。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作为一个新上任的领导者,用人要“扬长避短”,这固然是正确的。把一个人安排在自己难以胜任愉快的岗位上,显然是勉为其难了,也决计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日前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要扩大到85%以上的地市.这当然是惠民之举,但要让家庭医生“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不少实施难点. 首当其冲的难点,在于家庭医生本身的积极性不高.有精力和时间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往往是基层医生,可他们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前景不佳、收入水平偏低,若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做家庭医生恐怕没有多少劲头.  相似文献   

16.
严骏 《民主与法制》2014,(22):48-50
你相信吗?一位女士到法院起诉要求与先生离婚,却被法院告知十年前在另外一个法院自己已经“被离婚”。完全蒙在鼓里的她尽管与先生聚少离多甚至是不见面。但她认为自己还是他的人。那个“他”,其实不是一般人,而是国内闻名的“钢铁大王”,是腰缠万贯的巨贾富翁。结发妻子何故“被离婚”?当事人何故成了“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17.
上海学者眼中的“海派”文化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特约主持/吴驷策划编辑/扬长征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小气”的城里人:上海人与德国人的比较旧上海老北京及猫与狗的关系谢遐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上海的文化上的特点,那么,我想,最合适的莫过于“上海人在中国人中最具...  相似文献   

18.
黄金荣 《新东方》2000,(2):53-53
曾炫赫一时的旧上海枭雄人物黄金荣,于1951年5月7日向上海军管会呈交“悔过书”。悔过书由黄本人口述,请人代笔,黄金荣阅后亲笔签名并盖章。原件现存于上海档案馆。“悔过书”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现代领导》2008,(7):19-19
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打工2200多人,大部分在上海。2007年11月,在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和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成立驻上海市流动党支部,22名流动党员终于有了自己“在上海的家”。党支部成立以后,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我国史学论著认定何键是“马日事变”总后台、罪魁祸首。拙笔查阅原始史料,觉得此观点与事实有出入,造产生新看法:“马回事变”总后台不是何键,而是另有其人。一何键不可能是“马日事变”总后台(一)192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通告第13号》,关于“马夜政变”及“清乡”的魁首,未点何键的名,而点了唐生智:“当农民群众自己起来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时候……这些国民党旗帜之下的‘革命军官’,立即攻击农民工人,大施屠杀。”“蒋介石4月中旬上海屠杀……是如此,湖南唐生智等的‘马夜政变’及清乡……亦是如此。”①(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