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过去谈抗日战争,对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作用,特别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的作用,似乎谈得不多。各位是研究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专家,是否可以借此机会,对国统区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做一点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无士则如何     
编者按:这是冰心发表于1988年的文章,今天重读仍发人深醒。今天的知识分子似乎也应扪心自问,冰心先生呼吁的“士”之精神,尚存几许?  相似文献   

3.
章利新  尚昊 《台声》2023,(11):74-75
<正>“在‘台独派’的逼压下,我下决心要重新认识我热爱的中国,我用20多年的时间努力读书,尽可能走遍大陆每一个角落,从书本中的中国走向实际上的中国。”台湾学者吕正惠在70岁时为自己文集写下的序言,概括了他的心路历程。吕正惠生长在台湾嘉南平原的滨海农村,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南部人。生性内向,惟喜读书,然而时代风云激荡,让这个安静的台湾知识分子冲破局促的岛屿书房,思考更加宏大的命题——何谓中国?如何讲述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数字     
《上海支部生活》2012,(4):10-10
3.5年 从进入大学读书到成为教授级研究员需要多长时间?“3年半。”这是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的经历给出的答案。在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张尧学宣布,该校在校生刘路因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破格聘任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寻找理性生长的空间夏鸿(《北京青年报》科教部主任,特约撰稿人)似乎很多人都承认,人生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是性格悲剧──如果你恰巧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那么至少意味着你的悲剧色彩会更浓。诚如是?当仿佛一夜之间,诺大的中国就成了一个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10亿...  相似文献   

6.
汪禄应 《求索》2013,(8):140-142
瞿秋白在胡适“白话革命”之后倡导“文腔革命”。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承担了20世纪中国汉语革新的接力赛。两次革命的出发点、切入点与归结点都不尽相同.相对于胡氏来说,瞿氏革新有其承继性、彻底性和超越性.显示出更为深沉的民众关怀、更详备的行动方案及更切近、更长远的语文生活规划。就汉语革新来说,瞿秋白是胡适的坚定继任者。  相似文献   

7.
闫红 《小康》2012,(2):112-115
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响当当的人物。而其结发妻子江冬秀的"菜刀"亦非常有名。据说1923年胡适闹婚外恋,江冬秀抡起菜刀,声称要先杀掉两个儿子,再跟胡适拼命,胡适惊惧之下,从此定心。他们的婚姻得以善终,似乎是江冬秀暴力胁迫的结果。事实真的如此吗?  相似文献   

8.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开好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把批评开展好。这对在一些单位,对一些党员干部来说,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某机关曾对党员干部进行民意测验,出了这样一道题:人际交往中,最难做的事是什么?结果,不少同志的答案是:开展批评最难做到。面对如此答案,确实耐人寻味。然而,要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又要求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批评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处事认理讲究典据,《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分子”的释义,给出了明明白白的答案: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所谓“较高文化水平”,一般指的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以此标准,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队伍,真的是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浩浩荡荡,无穷无尽。西方人对知识分子却有着全然不同的释义。  相似文献   

10.
耕读人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平生无嗜好。最爱是读书。对我来说,生活的全部不是读书。可读书已成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日不读书。似乎六神无主,心里空得慌,这是真话,我不骗自己。  相似文献   

11.
读什么     
在读书学习的问题上,经常有一些党政干部提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读什么?学什么?,在古今中外文字遗产异常丰富的环境里,在信息爆炸、知识经济快速形成的条件下,读什么,学什么,是绝对没有唯一答案的一道天下难题。面对无限膨胀的文山书海,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片之感叹”面对将要付出生命的宝贵时光去抉择读些升华自我的书籍,真是择而乏术、力不从心。因而,读什么,应该是读者普遍的内心困惑和迫切的心灵呼唤。在怎样读书的问题上,先哲大师们曾经开出过必读书单,政坛领袖们也曾有过高瞻远瞩的教诲。张之洞开出的书目已…  相似文献   

12.
胡适这一生.似乎有两次可以当总统的机会,终于没有当上。我想,假设胡适当了总统,那也是书生总统。书生总统,那肯定要误国的,甚而至于要害国。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做官     
古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何以为高?因为自隋唐以来,以科举取士,读书与写文章是踏入仕途的敲门砖。而一旦入仕,则身价陡增,荣华富贵随之而来,因而又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然而,读书与做官毕竟是两码事,书斋与官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书斋好比情场,书生就像热恋中的少女,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眼前浮现的总是鲜花、美酒,耳边回响的总是音乐、掌声和甜蜜的话语,脚下踩着的似乎就是通向结婚殿堂的红地毯,因而脸上总是荡漾着幸福的微笑。书…  相似文献   

14.
虽然读书不能代表所有的学习,但读书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而要真正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那每一个党组织都要认真履行组织党员学习的职责,而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习应从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开始!那么,当前领导干部的读书状况到底如何?大多数领导干部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读书?领导干部到底应当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本期策划也许会给您带来些许思考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7):63-63
上世纪初,如何走上富民强国之路.是中国各界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共同关注的历史命题。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胡适终生秉持科学理性态度,以审视的目光重新考量传统思想、文化、制度、风俗、人物,并身体力行致力于科学观念的推广,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余世锋  陈清浩 《前沿》2010,(7):111-115
19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纷纷从拥护自由主义倒向独裁主义。《独立评论》作为继《努力周报》和《新月》之后的另一块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阵地,原先的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如钱端升、蒋廷黻、丁文江、吴景超到了19世纪30年代纷纷主张独裁,而一直被视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胡适也一度表现出对独裁主义的强烈兴趣。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纷纷倒向独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由主义均抱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的取向,缺乏对自由价值的终极关怀,导致自由主义的集体性失语。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笔者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人,广为搜集、考证了100多个个案实例,包括他们的个性人格、经济状况等。其中笔者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即清末的旧式文人,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罗振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擅长“瞒和骗”,这是当时官场的怪现状。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了敢于“揭露真相、追求真理”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文化人,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相似文献   

18.
胡适(1891—1962),字适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历史学家和学术大师,其一生取得的成就毋容置疑且影响深远,因而他的成才经验也值得后人探究。例如,胡适酷爱读书、喜欢写札记、重视与他人学术交流和重视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因此,深入研究胡适的成长生涯,对当今人才培养特别是新世纪拔尖人才的培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适对创造观念的阐述和主张是新型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表达与实践,并与这一群体反对传统士大夫、脱离政治权力并走近民间文化的关系变动过程相辅相成。从社会结构的变动来看,创造观念符合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需要,是其获取权威性、主导性、独立性的途径之一,创造观念的内涵成为新知识分子群体自我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徐树铮:现实中的“荆生”?——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守旧派代表人物林纾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影射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新文化人士。小说的主人公“荆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一个迷恋旧文化、手握重权的军阀政客徐树铮?小说是在暗指?是在求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