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30年的中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议题分布,本文将生活质量研究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到1992年为生活质量研究的起步准备阶段;1993年到2001年为生活质量研究的探索成长阶段;2002年以后为生活质量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当前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点和不足:以客观评价指标为主,缺乏主观评价指标的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忽视了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以构建单一指数为主,忽视了生活质量结构中的多维因素;以标准化指标研究为主,忽视了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未来中国生活质量研究的发展取向应是以上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发〔2013〕2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条件。进一步明确从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三个方面认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具体条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标准体系,切实做到以家庭为单位,以收入为依据,以标准为参照,实行差额救助。1.规范共同生活家庭成员认定条件。最低生活保障以家庭为单位按户施保,不得以个人属性按人  相似文献   

3.
刘玉梅 《前沿》2012,(18):158-160
生活美学研究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研究,是认识论的生活美学研究,它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研究人类的生活审美活动,是中国传统生活审美思想的延续.后一时期是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它借鉴西方生活理论和话语力求确立美学的生活本体、建构生活美学体系、解读中国美学与艺术问题等,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美学研究.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生活美学溯源、构建生活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活美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生活美学的合理性与何为生活美学;西方生活理论的应用;生活美学存在问题、对策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将文化定义为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中的意欲态度则具有根本性决定意义;中西文化具有不可调和性;超绝与神秘的宗教作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本质为其出世倾向,并且宗教具有永存的可能性;世界文化的发展,应先走西方的,其次为中国路向,最后才为印度方向。  相似文献   

5.
孙文营 《岭南学刊》2010,(2):130-134
生活方式是体现并影响中华文化的重要领域。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华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影响对中华文化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传承;生活方式的世俗化消解中华文化传统优秀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弱化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现代化进程中民俗的变异还不完全适应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工作、学习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娱乐、休闲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饮食、起居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对民俗文化的变迁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 农村生活四阶段 1、1978年前:求生存 1949-1978年,这漫长的三十年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年均增速仅为4.3%,生活水平一直未能摆脱贫困,衡量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始终在60-70%之间徘徊。到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5元,仅比1965年增长23.7%,年均增长率只有1.6%。生活消费品全面短缺,  相似文献   

7.
易永春  李春阳 《群众》2010,(12):84-85
<正>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群众为主体,以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8.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的向往;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殷切期待;坚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正>圈子本是个数学名词,标准的定义是:圆而中空的平面形;环形的东西。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就是集体的范围或活动的范围。社会生活,圈子无所不在。人们以不同的纽带为半径,可以划出不同的圈子,各种大大小小的圈子交织而存,各色人等也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中。  相似文献   

10.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要求。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阐明了以坚持政治领导为核心的党内生活的根本特性和基本运行机制;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使命与实践规律的有机统一;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阐明了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范畴下的理念、方向与关系;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阐明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方针和实践特色。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要创新体现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实践载体,要进一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2.
"马哲"①面向现实、回归现实生活的问题,其实是哲学家如何自觉地感悟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有效阐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进而是以实践为中介和契机,推动"马哲"与生活的辩证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的问题。哲学家要做到这点,需做好立足现实实践,反观历史逻辑,达到对历史与未来的哲学贯通;以实践为纽结,汇聚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在这种矛盾运动和双向深化中,感悟哲学;按照实践的本性和规律去理解哲学与生活的辩证运动,创造性地诠释生活,建设性地展开生活;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深入现实与历史,汇通科学与人文,在时代的整体语境中综合创新。"马哲"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远离"生活,即对生活采取一种超然的和冷观的态度。"马哲"还需要"归元",需要向"第一原理"层面下功夫,需要追求客观普遍性。哲学家应独立地思考生活,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诠释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京人社发〔2023〕13号为保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人员的基本生活,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经市政府批准,决定对因工致残一至四级工伤人员的生活护理费进行调整。现就有关问题通告如下:一、调整范围本次调整的范围为2022年12月31日(含)前享受生活护理费待遇的工伤人员。二、调整标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护理费低于5762.5元的,调整到5762.5元;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护理费低于4610元的,调整到4610元;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护理费低于3457.5元的,调整到3457.5元。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迈进。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追求幸福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  相似文献   

15.
军营生活方式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对象上,仅限于军营内军人的生活;在内容上,以军事生活或军事活动为主体;在形式上,属于集体(集团)性的。由于在同一社会条件下的不同集团、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不尽相同,客观上决定了军营生活方式既具有社会广泛性,又具有集团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对于良好生活秩序和理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理性生活方式的实现纳入其政治哲学的研究范畴,指出以商谈为原则的沟通和对话是理性生活方式构建的基本前提,话语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平等有效的商谈制定并遵守行为规范;程序主义法律体系的建制和保护是理性生活方式构建的根本保障,人权和人民主权、私人自主和公民自主通过此体系实现了统一和协调;以交往网络为特征的公共领域是理性生活方式构建的理想空间,公共舆论和规范性共识在这个自由交流的空间内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17.
《湖北政报》2009,(14):24-24
<正>鄂人[2009]7号各市、州、县人事局、财政局,省直各单位: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物价的不断上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遗属的生活水平相对下降。为解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遗属的生活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经研究并报省政府同意,决定适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关注的主题。在他看来,生活首先是一个立体的呈现,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根基,直接呈现为生产活动,整体呈现为社会关系的全貌,精神呈现则表现为意识。现实的人作为生活的主角,在社会关系搭建的这个大舞台上,以感性活动演绎着丰富的剧情,从而揭示着生活的真谛——实现人的解放。对生活的阐释实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彻底变革:回归人本,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主客体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统一;反观现实,确立了生产实践的中心地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生活状态;展望未来,昭示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可能性,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1,(29)
正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近年来,肇庆市高要区正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做强培优优势特色产业;以生态宜居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乡风文明为引领,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以治理有效为保障,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以精准脱贫为基础,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明确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追求;确立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理念;并注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这些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教学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