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戈 《法制与社会》2012,(2):274-275
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精神、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时候,这也使得个人的隐私融进了网络世界之中,隐私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基本权利,这就使得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漫游的时候也有隐私权,所以,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人们也开始注重其自己的网络隐私权,如何才能加强人的网络隐私权也就成为了现在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成 《河北法学》2007,25(12):85-90
网络信息隐私权是网络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从隐私权涵义入手,阐述网络环境中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分析国外网络信息隐私权保护现状,分析我国网络信息隐私权的保护情况,对法律保护模式及立法架构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肖瑶 《法制与社会》2015,(3):246-247
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隐私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隐私泄露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侵害形式的现状,分别从网络运营商的侵权形式、网络用户的侵权形式、网络运营商与网络用户共同侵权的形式这三个角度进行叙述分析,由表及里地指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隐私权的属性:从传统人格权到资讯自决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上侧重于保护精神性人格利益的隐私权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各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传统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不足,纷纷制定出新的法律以更好地保护与个人网络信息有关的隐私权,隐私权的内涵也已从消极被动的“私生活不受干扰”的人格性权利发展为积极能动的“自己的信息自己控制”、兼具人格和财产属性的权利,即资讯自决权的概念。这不啻是大陆法系传统人格权法律保护制度的一次革命。但是,在为保护个人信息的隐私利益而行使资讯自决权时,也应受到相应的合理限制。这里,法律在隐私权的保护和公共利益、投资利益的保护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5.
沈萌 《法制与社会》2011,(28):292-293
谷歌、Facebook、腾讯QQ相继被爆涉嫌侵犯用户隐私,这些无疑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侵害网络隐私权最厉害、最隐形的凶手不是个人,而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商业组织。所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咖强对于商业组织的约束,对于保护网络隐私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淑文 《法制与社会》2013,(36):194-195
在网络普及的高校校园,学生们到底有哪些隐私权利,作为校方,在行使管理权的同时,应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权?本文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各种情形出发,分析我国法律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隐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伊珊  崔析宗 《法学杂志》2007,28(4):155-157
网络隐私权是在网络时代传统隐私权的一种延伸,由于隐私对民事主体日常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隐私同样也应当受到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视.本文简要阐述了网络隐私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网络隐私权的内容、保护现状和进行立法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互联网也早已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世界因为网络的不断发展而联系得更加紧密,信息的交流也更加方便快捷。但在网络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国家信息等都受到一定的安全威胁。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网络隐私是人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外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手段,分析我国法律中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完善给予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隐私利益的产生与竞争有直接的关系,是社会成员在竞争过程中对独占信息利益的追求而产生的利益关切.而人类为了竞争的目的又形成了合作性的社会群体,在某一社会群体中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隐私权便是对社会成员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合法的隐私利益的保护.由于社会群体的形成、发展和竞争环境的不同,美国和欧洲国家形成了明显不同的隐私权观念和制度设计.美国是从下到上的对隐私的弱保护模式,表现为区块立法的功利主义特征.而欧洲是从上到下的对隐私的强保护模式,表现为统一立法的自然权利主义特征.中国的隐私权制度既不同于美国的模式,也不同于欧洲的模式,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中国社会的整合程度和治理效率,降低社会内生成本以构建公平和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更应该有自己的特征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隐私又称为阴私,在现代科技信息发达的情况下,由于隐私信息被非法泄露导致上当受骗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的《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隐私权要受到法律保护,但对隐私权的概念、类型及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为研究隐私权的基本制度,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入手,对隐私权的概念、类型及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国目前的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西烟草专卖局近期透露,"日记门"男主角韩峰以个人隐私被人恶意泄露为名,向当地警方报案,要求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 这条新闻实际上是当事人以其行动证实了"日记门"为真--韩峰也认为日记是其个人隐私,只是被人"恶意泄露".这桩公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官员隐私权与公民知情权的冲突.从定义看,完整的隐私权保护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保证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受他人侵犯;二是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求助于法律得以保护.韩峰认为其隐私受到侵犯,因而想到寻求法律的保护,这无可厚非.当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提起法律救济,而在于救济的前提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公民对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逐渐加强,甚至会通过诉讼方式来维护个人的隐私权.保护隐私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对传统隐私权的侵害也没有引起太多的社会问题.但是,网络的普及给个人隐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人隐私瞬间在网络中病毒式的扩散,已经严重打扰到公民个人的安静生活甚至影响到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对概念进行范围确定,并从各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入手,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现有我国的法律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对保护网络隐私权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13.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小冬 《法律科学》2007,25(1):127-133
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录制的视听材料有可能涉及被录制者的隐私.之所以规定不得采用法律所禁止的方法收集视听资料,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传统理论认为侵犯被录制者隐私权的私录资料不具有合法性.但隐私与隐私权并不相同,对私录资料证据能力的认识须从解释论与立法论的角度分别考虑.从解释论角度,如果私录资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那么该证据资料便会因不具备合法性而被排除在诉讼之外;如果只涉及隐私而未侵犯隐私权,便可具有证据能力.而在立法论,那些即使侵犯了隐私权的私录资料也同样具有证据能力,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但这并不妨碍隐私权人在本案诉讼结束之后对侵权人另行提起诉讼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社会信息化在给人类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对隐私权提出了挑战。社会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这一结果,一方面促使人们形成完整的隐私权意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隐私权危机。要享受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文明而不付出或少付出隐私遭受侵犯的代价,应当赋予隐私权以更多的积极的权能。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中人类生活的信息化、个人信息商品化、个人信息公用化、网络人格虚拟化等特征为隐私权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并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信息社会的隐私权具备了不同于传统隐私权的特点:涉及范围扩充、积极权能增强、权利相对化等,因此,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以应对信息社会中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隐私侵权问题严重、行为规范与伦理道德缺失等挑战。保护信息时代隐私权,既需要完善立法、建构隐私权保护的综合体系,同时还需要民众教育、技术开发、行业自律等环节的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16.
了解患者的诸多隐私是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是其义务和责任;患者为了治疗疾病,需要放弃自己的某些隐私权,但即使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的隐私权仍然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如何协调和平衡患者隐私权与医生知情权的关系即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随着一些人肉搜索、"艳照门"等事件频繁被网友爆在网上,使得一些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权面临着被侵害的问题,于是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逐渐进入人们的视角。人们在享用网络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隐私被侵犯的威胁,是以,庇护广大群众的网络隐私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成长的首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出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建议。希望本文的分析对我国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工作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其所带来的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则充斥着法律和道德的博弈。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社会调查探究了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了解到了大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寻找在网络隐私权中法律与道德的平衡点,更以小见大,探讨了平衡道德和法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普及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就是其中之一。使用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多种活动,如购物、发微博、上论坛,作为实现评论权重要手段的网络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而且随着众多贪官、腐败官员经由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披露他们的丑陋恶行,互联网的使用也成为揭露腐败黑暗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恶意攻击他人、诋毁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本文就中外对网络隐私权的监管现状以及中国目前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完善我国的立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了解患者的诸多隐私是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是其义务和责任;患者为了治疗疾病,需要放弃自己的某些隐私权,但即使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的隐私权仍然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如何协调和平衡患者隐私权与医生知情权的关系即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