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宇 《工会论坛》2010,16(5):145-146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海处在“两洋”“两洲”的十字路口,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线拘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关键所在。南海问题涉及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六国七方,争议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多变。区域内外各方战略利益在南海地区重叠碰撞致使南海海域成为区域内外关注的热点地区。日本因历来把东南亚地区看作其传统的战略势力范围和海上“生命线”,所以,比其他域外大国,日本更加积极介入南海争端,这对中国试图解决南海争端的努力形成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准确地分析美国的南海政策逻辑对于中国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南海争端的介入是由于其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在南海争端上的干涉主义立场也从"多边协商体制"走向了"积极干涉主义"的道路。美国学者对美国在南海利益的界定,美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将会增强其在南海争端上的影响力,具体来说,美国将运用国际法否定中国对于南海的领土诉求,利用经济实力干涉南海争端,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将与中国海军实力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提倡运用国际多边机制解决南海问题,力求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南海争端是非常复杂的,解决南海争端也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争端时需要占据道德和舆论制高点,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时注重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建立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处理好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关切,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东盟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强,在南海问题及地区安全形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盟视南海问题为“制衡”中国的支点,同时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着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诉求.其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通过“集团”方式和以“多边”机制介入南海问题,同时凭借“大国平衡”政策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从整体来看,东盟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呈现出“集团”、“多边”和“平衡”三大特征.客观来看,东盟南海政策对南海问题及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两面性影响,并给地区稳定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域名越来越凸显其商业价值,域名争议也日渐增多。由于域名的技术属性以及注册和管理上的特殊性,使得域名争议解决方式也具有其特点。针对国内域名争议,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争议解决办法。了解国内域名争议解决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明晰争议解决中域名审查的内容,有助于消除和平衡传统社会权益与网络利益之间的重叠与冲突;有助于在域名争议解决过程中,兼顾投诉人与域名持有人之间的利益,从而合理解决国内域名争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南海争端不仅涉及争议海域的范围广,而且涉及争议的国家多,争议复杂,共同开发区块选择困难,周边国家对争议海域油气资源进行了大范围的单边开发,再加上区外大国势力的介入等,以上种种困境造成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在南海海域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尴尬境况。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应从双边争议海域入手,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双边共同开发协议,同时在部分海域进行单边开发,宣誓主权,以单边开发促进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力推与阿基诺三世不同的"独立外交".杜特尔特的外交调整旨在维护菲律宾的国家利益和自身的统治合法性,是其基于个人因素与对菲律宾国家实力、国际环境认知和判断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杜特尔特政府对外交的大幅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缓和了南海局势,促进中菲关系的全面恢复和发展;菲美军事关系遭到伤害并削弱了菲美政治信任;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杜特尔特政府外交调整的前景是实行大国再平衡政策和南海局势暂时缓解.杜特尔特政府的外交调整也面临着一系列限制因素,存在不确定性.中国要抓住此次利好战略机遇期,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增强与美国的战略互信;在南海问题上切实践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与东南亚地区建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研究关涉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关涉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和预防,也关涉我国国家的社会和谐和未来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应当严格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与社会保护一体化。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与成年人有别,以"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为指引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但我国对此的规定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南海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意义重大。南海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其复杂的地缘特性、重要的战略地位、激烈的海权争夺。中国与南海地区邻国关系密切同时又存在着敏感的南海问题。区外大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掣肘着中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一贯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只有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最终解决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菲之间有关南海争议的双边或多边文件主要是以联合声明、联合公报或者宣言的形式存在的。联合声明或者宣言只要其内容具有条约的性质,它们就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协议。而我国向来采用联合声明或宣言的条约形式,因而,这些文件是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协议。同时,这些协议规定和强调了通过谈判最终解决争议的内容,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能够排除强制性仲裁程序的管辖权。基于当前的情况,我国应在"双轨思路"的策略下继续利用国际法规则排除国际强制性司法或仲裁程序,以有利于南海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外交评论》2016,(3):25-44
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端一直悬而未决。寻求最佳的和平解决路径,一向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已有的思路包括外交谈判、共同开发、信任措施建设等。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启动的仲裁程序掀起了国际社会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强制争端解决机制在南海适用性问题的辩论热潮。南海仲裁案的程序和实体问题、法律内涵、政治意义,后仲裁时代南海问题的发展走向以及对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解读《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南海各争端方对第三方强制解决机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海洋争端解决方面的国家实践,比较菲律宾和中国对争端解决的政治立场和法律观点,以及中美两国有关南海问题的战略和政策考量,从法律和政治角度评估仲裁案在解决南海争端上的有效性和影响。《公约》的强制解决机制在国际法及争端解决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南海复杂的政治背景及多层次法律难题交织的困境下,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强制仲裁程序无助于两国争端的解决。反之,仲裁案开启以来的南海形势充满了更多、更严峻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何选择一个既符合南海各争端国利益及法律文化,又能满足各利益攸关方合法关切的争端管理或解决机制,应重新回到各国决策者的优先议程上来。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一直坚持以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但近日菲律宾的做法却使南海问题日趋“司法化”.以法律方法解决海洋问题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其用于解决南海问题却具有不可行性.文章从南海问题司法解决的大背景出发,阐述以法律方法解决南海问题的不利因素,并阐明以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相对于司法解决的优势,此外,针对南海问题“司法化”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南海问题的合理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困境"被视为大国崛起道路上的重大障碍与现实阻力,中印两国之间的"安全困境"一直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2011年10月12日,越南国家主席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了南海油气合作项目,并极力推进南海问题国际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印两国的安全困境。本文从印越油气合作项目出发,探讨了中印"安全困境"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在南海问题上印度对中国的制衡政策,最后指出了两国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南海争议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两者相互关联、互寓其中,而理论上的不清晰,往往导致实践上的紊乱.因此,就南海问题所涉及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廓清理论上的疑点和难点,而且有助于外交实践,有助于在政治解决南海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方向.本文拟围绕南海问题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从多个方面给学术研究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南海问题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实质是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当前,南海博弈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就南海问题提出的既有主张在操作层面遇到了困境,需要提出更具法理依据、更有道义基础、更受国际支持的倡议和规则.伴随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主动提出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双轨思路”契合南海问题的基本性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有利于推动南海问题解决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海问题的实质是南沙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争议,涉及“五国六方”。近年来,受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有关争端国不断加大权益声索和实际管控力度,地区局势愈演愈烈。南海是我国国防安全海上屏障、发展制海权的重要战略出海口、经济和能源安全的海上运输要道及未来的能源和资源基地。新阶段,南海局势将继续保持升温态势,因此我国需要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握并延长战略机遇期,通盘考虑国际和国内影响因素,长远谋划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战略和战术决策,有效化解面临的巨大挑战,确保整体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和走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工业发展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我国工业健康发展,而且会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外交评论》2017,(5):113-140
2016年审结的"南海仲裁案"被视为"第一起全面涉及《海洋法公约》环境保护条款"的案例。菲律宾在其"海洋环保类"诉求中,指控中国南沙建设活动以及纵容渔民在争议岛礁附近海域从事捕捞珍稀物种和危害海洋环境的行为,破坏海洋环境,违反了《海洋法公约》。围绕"南海仲裁案",菲律宾及南海域外国家以"环境正义"为名展开对中国的指控,也暴露了南海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区域合作机制的缺位。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并以此为主要案例,着重分析南海环境区域合作的现状,指出南海环保合作法制机制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中国推动南海海洋环保和渔业区域合作的机制构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造成当前南海困局的主要因素是海域权益划分以及资源开发问题。由于一时无法打破领土主权问题以及附属海域权益归属问题中的僵持局面,难以在现实性和理想性上合理兼顾各方利益,原有致力于解决南海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实际效果极其有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共同开发"方案的升级版,能够合理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与前期合作项目实施,已经初步取得一些成效,可以深入推进以破解南海困局,为最终解决南海问题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程应涛 《工会论坛》2005,11(5):15-16
当前,我国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攀升,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国内企业劳动争议面临的形势和在解决企业劳动争议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劳动争议的七条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但大部分海域均存在主权争议,周边各国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立法又不尽相同,在对待水下文化遗产的问题上难免会产生冲突和纠纷。比较研究周边各国水下文化遗产立法,一是使得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及制度构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为南海争议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和提供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