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循循善诱教子有方在那血与火的年代,任弼时的家庭始终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他的第一个儿子苏民,是因为陈琮瑛营救任弼时而夭折的;大女儿远志,出生不满百天,就和母亲一道被国民党囚禁,后来被送回湖南老家,一直到10多岁后才与父亲见第一面。大儿子在湘赣边界出生后不久便寄养在老乡家,后来一直音讯全无;女儿远征是在茫茫的草地上出生的,没有乳汁,是朱总司令钓鱼熬成汤,才挽救了小生命;小女儿远芳生下来不久,就把她寄托在苏联国际儿童保育院,直到10年后父女才再次相见。对于在跟前的儿女,任弼时总是在生活上爱护照顾他们,尽量多给孩子们一些父…  相似文献   

2.
晓何 《世纪风采》2006,(12):4-9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行程长达近9个月,被人称为一次“小长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延安之行。行前,毛泽东数次电召他回延安,党内不少高级干部认为,“刘少奇同志将来的地位要提高”。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十多次询问其行踪,为其安全担忧。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极为罕见。回到延安后不久的1943年3月,刘少奇成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的三位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首次进入党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他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红二方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连走了10多天,干粮没有了,野菜也找不到了。警卫员李少清愁着眉对任粥时说:“任政委,今天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怎么办?”任弼时随手从草地上拔起一把草,笑笑说:“野草甜,野草香,红军粮食满山岗。这不是吃的吗?”“这草不能吃。”李少清说。“不要愁,想想办法。”任弼时略一沉思,抬眼瞥见李少清县上的手枪背带,眼睛一亮,“有办法了。看,身上背的牛皮带可以吃呀!──快解下来。”任弼时让李少清拿来一把小刀,一人扯住皮带一头,隔一寸割开一段,割下了八块。他叫警卫员找些树枝点起火,亲自烧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任弼时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全党享有崇高的声誉。从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他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栉风沐雨,转战于陕北的山山水水,“在世界上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周恩来语)。毛泽东在回忆一生中他最辉煌最得意的解放战争时也曾说:“胡宗南进攻延安以后,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发现刘胡兰是个好典型1947年3月11日上午,在美军观察组和外国记者刚刚撤离不久,国民党空军就对延安狂轰滥炸。13日,胡宗南以15个旅的兵力,分两路向延安进攻。人民解放军在历时7天的保卫战给敌人大量杀…  相似文献   

5.
理想篇     
《湘潮》1986,(4)
任弼时寻出路 1920年暑假,任弼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完了二年级,只差一年就要毕业了,便开始考虑起“出路”来。但他所考虑的并不是个人的生活之路。正如他对同学肖劲光所说的:“虽然社会职业的门对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是关闭着的,而凭一技之长似乎也不难活下去。”他寻求的是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6.
汪金友 《廉政瞭望》2011,(13):65-65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 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吃一只鸡,要不然一行也写不出来。”当时的延安,到哪儿去买鸡?没办法,只得给他买了两斤白糖。他盘腿在炕上,抽一口烟,吃一口糖。只用了6天时间,就创作出这部史上最为激越的民族乐章。  相似文献   

7.
杨尚昆是1940年底从太行回到延安的,一直到1947年撤退。他在延安工作、生活了六、七年。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试着对杨尚昆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作一简述。“延安整风是很伟大的,不然全党的思想统一不了”杨尚昆是1940年底回到延安的。那时,延安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七大,把各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都召了回来。但皖南事变的发生,使形势骤然紧张,会期被迫推迟,杨尚昆等也就留在延安。杨尚昆回到延安不久,中央决定由他协助王稼祥管理华北委员会的工作。8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组,他仍任北方局书记…  相似文献   

8.
1940年3月26日,任弼时结束了在共产国际近两年的工作,与周恩来、邓颖超、蔡畅、陈琮英等人一起回到延安。当时延安形势危急,党内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的归来让毛泽东倍感欣慰。由于此前的工作成绩与能力,任弼时很快被委以重任。1940年五六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虽然决定没有立即公布,但此后他便开始履行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责。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宣布了对任弼时的任命。此后,任弼时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但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务一直没有卸任.直至1949年因病休养。  相似文献   

9.
金秋时节。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 ,延安军民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早饭后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相约一同去看望在侯家沟养病的任弼时同志。“老总 ,咱们不是去看弼时嘛 ,您怎的还带了猎枪呢 ?”“主席 ,咱们去看病号 ,空着手总有点不好意思吧。我带着它 ,咱们绕点路 ,能碰上个野兔子、山鸡什么的 ,拿去慰劳弼时 ,不是更好吗 !”主席笑着说 :“还是总司令考虑得周到。不过今天去 ,我是准备让他吃‘排骨’的。警卫战士几次给我告他的状 ,说他不安心休养 ,老是到处乱跑。你却要去犒赏他 ,这不是你卖白面 ,让我卖石灰吗 !”朱总也笑着说…  相似文献   

10.
符国凡  周霞飞 《湘潮》2016,(4):290-293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中,有一位身材娇小但意志坚定的红色女性,她就是开国元勋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陈琮英一生为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她和任弼时一共生育了9个儿女,因为革命,她和孩子们经受了种种磨难,新中国成立后,只剩下4个孩子:女儿远志、远征、远芳和唯一的儿子任远远。为救丈夫痛失爱女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革命者的生活随时伴有血雨腥风。在反动势力十分猖獗的形势  相似文献   

11.
吕春 《广东党史》2013,(9):45-46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近代著名将领。这些将领报考黄埔军校时留下了不少趣闻。
  胡宗南:为逃婚“哭”着进黄埔
  胡宗南号称“西北王”,他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国民党高级将军。可是,谁也不可能想到,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却是“哭”进黄埔军校的。  相似文献   

12.
悼念彭塞弟     
彭塞去世了,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他。彭塞是我表弟,也是我妹弟,关系自非一般。我小时住在他家里,和他朝夕相处,并同在盐道街省师附小读书,后来同走一条路,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我被捕入狱,1938年我从监狱出来后,彭塞不久就去了延安。以后他从延安回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我们虽然没有组织联系,但彼此了解、信任、支持。他初在四川大学读书(当时川大在峨眉山),有一天突然到夹江我家,告诉我川大党组织出了点问题,他必须离开峨眉返回成都,在我家只住了一宿,第二天我就护送他走了。他以后进华西…  相似文献   

13.
延安兰家坪,是马列学院的所在地。虽然是一所窑洞学校,却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建立的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比较正规的学校。张闻天一手创办了这所学校并兼任院长。学员一部分来自前方和在延机关,大部分则是国统区来延安的青年党员。1939年3月底,刘少奇从河南竹沟回到了延安。这次,他住在与张闻天隔壁的窑洞里。延安和敌后涌现了大批的新党员,这是革命蓬勃发展后继有人的表现,刘少奇感到很高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任《解放》周刊责任编辑的吴黎平,也住在兰家坪新打的土窑洞里,离刘少奇的住处不远,常到刘少奇那里坐一坐。…  相似文献   

14.
不愿换房子 任弼时德高望重,大家都很尊重他。但是,他严格遵守规定,从不享受特殊的照顾 全国解放后,任弼时住在北京一所面积不大的房于里。这所房子面临大街,车来人往,非常嘈杂。他工作繁忙,血压又不正常,那种环境对他的工作和休息都不利。为了照顾他,机关给他选了一所安静的房子,建议他搬进去。 当任弼时了解到那所房子里驻着一个机关时,他坚决拒绝了。他说:“那里住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一 有的同志又建议另外买一所合适的房子。任弼时说.“买房子要花钱!又要费手续,麻烦得很,还是…  相似文献   

15.
湖北人张浩,1922年入党。他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曾担任过满洲省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职委书记,援西军政委,一二九师政委等职。他长期从事职工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和革命活动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出生入死,革命活动足迹遍及湖北、湖南等十几个省市。因积劳成疾,1942年3月6日,年仅45岁的他便英年早逝于延安。为了缅怀这位“工人先进,战士楷模”,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公祭。毛泽东题写挽词:“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公祭由任弼时主持,李克农宣读祭文。祭礼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徐特立、谢觉哉…  相似文献   

16.
《圣经·创世纪》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的故事,说是上帝用泥土捏成了一男一女,男的叫亚当,女的叫夏娃,他们结为夫妻,住在仙境般的“伊甸园”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上帝告诉他们,园里的许多果子都是可以摘下来吃的,唯有那“知善恶”树的果子千万不能吃。可是,他们不听上帝的告诫,偷吃了禁果,终于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在人间受苦。“上帝造人”与“伊甸园”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而“由猿到人”的离奇故事却被考古发现所证明。  相似文献   

17.
《党风与廉政》2000,(9):13-15
在 圣地延安 ,这是一个曾经穷得出了名的小山庄。然而 ,两三年间竟奇迹般地走上了致富之路。全村人均产粮由24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 ,人均纯收入由400元增加到1400元。村民们向贫困道过别后感慨地说 :“高庄致富 ,全靠咱市委书记高宜新。真的 ,如今咱有粮吃 ,有钱花 ,电通了 ,路平了 ,自来水进了家 ,学校也办起来 ,可给咱弄美了。”市委书记到山村 ,他说 :要抓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群众生存环境1997年3月20日 ,延安市委书记高宜新站在延安宝塔区梁村乡高庄村的山头上问村支书 :“村上人均基本农田有多少 ?”答 :“0 .2亩…  相似文献   

18.
到延安去1938年7厅,在成都中学做教员的何其芳同卞之琳一起找到了早已是中共党员的沙汀,坚决要求和他一起到延安去。那时他们三人皆以自己的作品蜚声文坛,彼此也才刚刚相识不久。一个夏末初秋的早上,沙汀携年轻的妻子与何其芳、卞之琳一起告别成都向延安出发。经过半个多月的颠簸,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延安在他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新的画卷,到处是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到处是歌声,这几乎让所有新来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何其芳更是敞开诗人的情怀一下子便投入其中。  相似文献   

19.
1939年以后,由于抗日队伍的迅速扩大和国民党对边区经济封锁的加剧,弹丸之地的延安无法承受猛增的后勤供给需求。敌人的企图显然是想饿死、困死我们。毛泽东发动全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党中央突出解决“吃”、“穿”两件大事。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开垦了沉睡的荒山,种上了粮食和棉花,吃的逐渐好转,可穿的一时半会还解决不了。于是,上至领袖下至普通一兵,不分男女老少纺线,这成为当时延安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大生产运动中,身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不仅操持着中央机关…  相似文献   

20.
<正>1938年3月5日清晨,一辆卡车从延安南门驶出,向西安进发,车里坐着任弼时夫妇。化名陈林的任弼时,将转道兰州、新疆,前往莫斯科,肩负着与共产国际联络和交涉的重任,开启他的红色使者之旅。勇挑重担维护核心为什么在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如此残酷紧张的情况下,派正在前线工作的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去莫斯科呢?这是因为1937年11月29日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以“共产国际代表”自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