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多人死亡犯罪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日益突出,侦破这一类型案件的前提之一是对现场死者角色的识别,即在现场众多死者中确认谁是作案人、谁是作案目标、谁是无辜者.这一过程对侦查工作意义重大.可根据死者生前情况、死者伤痕特征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方法识别死者角色.  相似文献   

2.
凶杀案现场勘查中对凶杀案案犯自杀于现场的认定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场是否有死者以外的人进出的痕迹;现场是否有死者以外的人留下的与作案有关的痕迹物证;杀人凶器是否遗留在现场;现场物品有无增减或变动;现场是否反映杀人动因;死者死前的心理活动;凶手自杀与现场痕迹物证的形成有无矛盾;结合尸检分析,致命伤是否符合自己形成,自己能否形成。  相似文献   

3.
个体识别又称个人识别,是确定某些人员或无名死者身份的一种活动.在战争时期,它广泛用于阵亡或被俘人员姓名、军阶、职务等情况的确认和登记工作;在和平时期,则经常运用于对重大灾害事故死者身份的确认,对爆炸、纵火、杀人等犯罪案件被害人身份的确认,以及对拒不交代真实姓名、住址的流窜犯罪分子的身份确认.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常遇到无名尸体或无名骨骸,为确定死者身源和查找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科学依据都需要个人识别鉴定。个人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形态结构、物质成份、活动习惯特征、人体的附属物品等。  相似文献   

5.
在对一起高坠死亡案件的现场勘查中,围绕死者坠落点距离楼房的距离,死者右脚鞋跟,进行工作,从而发现了第一坠落点,为认定事件性质提供了客观物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庄华 《公安理论与实践》2010,20(2):46-49,57
无名尸体身源查找是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和治安工作中常见的棘手工作之一,除了可以直接通过指纹和DNA认定尸源外,辨认是最常用且最重要的尸源查找方法。成功辨认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定死者生前活动范围。因此,从发现尸体的现场出发,研究尸体特征、衣着特征和附着物等,可以推断死者的职业、生活区域等特征,有效缩小死者生前活动范围,从而选择更为准确的辨认范围,提高无名尸体身源查找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坠死亡现场的勘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坠死亡现场的情况很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应当围绕坠落起点处、坠落终点的地面及死者的衣着情况进行现场勘查、分析。  相似文献   

8.
法医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死者的死亡原因,特别是在猝死的案件中,由于死亡过程较短,常常被家属怀疑是他杀案件,这给法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虽然大部分通过全面系统的尸体解剖可以发现致命性的损伤或者疾病,但仍有一部分不能发现明显的致命性损伤或疾病,这成为法医工作的难点。笔者试图通过两例胸腺增生的尸检来分析影响个体死亡的因素。一、案例资料案例一:死者王某某,男,34岁,2005年8月16日晚与一女子入住市某酒店10-06号房,次日13时该女子发现王东舵死亡遂报案。现场物品摆放整齐,无明显翻动痕迹。尸体位于靠窗户侧床铺上,呈俯卧位,死者鼻…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是肯定的,但在学理上仍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死者无法享有人格权不可能成为人格权主体,死者人格利益不是权利而是法益,死者近亲属依据其一般人格权成为请求权主体.法律所保护的死者人格利益,是死者人格法益;死者近亲属的请求权是依据其自己的权利在维护了死者人格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利益,即人格尊严;死者人格利益包括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是具体的、法定的、有限的几种,不存在对死者一般人格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应规定相应的期限.  相似文献   

10.
凶杀案件现场勘查是刑事案件技术侦查的重要环节.现场勘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案件侦破的成败、案件的定性及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在现场勘查时,要评估死者是死于谋杀、自杀还是事故,并分析死亡原因;要注意搏斗痕迹、武器位置;尸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  相似文献   

11.
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义务的载体,因而非法人组织不应具有权利能力,但这并不妨碍其取得商主体资格,而从事经济交易。由于我国民法理论的偏差,因而会出现非法人组织应否具有权利能力之争,但商主体地位的取得并不能认为是对权利能力的承认,营业执照的取得与民事权利能力的承认产非一致,赋予非法人组织当事人能力与非法人组织应具备权利能力也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防控死角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转型期犯罪形式的多样化、社会防控模式存在问题;减 少社会防控死角,必须在侦查主体、侦查手段、侦查决策指挥以及侦查与防控整合方面完善。  相似文献   

13.
对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确定应当与社区矫正的性质以及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相一致。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不具有社区矫正行刑社会化的条件,不宜适用社区矫正;应实行轻罪化的部分劳动教养人员适用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行的追缴死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法所得的程序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程序的不公开,对利害关系人程序参与权和程序救济权的剥夺,使得我国追缴死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法所得的程序缺失了基本的诉讼特征,而更具有行政性治罪活动的性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主张在基本的诉讼格局中,以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追缴死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非法所得.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这种民事追缴程序的诉讼流程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监狱行刑工作中,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凝神聚力地推进行刑现代化的进程。培育对服刑罪犯的宽容意识是监狱行刑现代化的内在基础,宽容意识本身又通过监狱行刑人道化、监狱事务民主化及未来行刑前景社会化等价值追求的实现得以勃兴。需要正视对服刑罪犯宽容,做到宽容不宽纵;积极内化对服刑罪犯宽容,更新罪犯教育改造观念,完善狱内服刑罪犯的权利救济机制和适时引导国民对罪犯群体的适度宽容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特定关系人”构成受贿共犯的界定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定关系人”虽然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身份,但却可以与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共同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共同受贿的客观方面表现形式是:由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约定,前者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后者索取或者收受财物。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的“事后通谋”也应认定为受贿共犯的故意内容。  相似文献   

17.
被羁押人员心理是指被羁押人员的个性心理与他们在处于被监禁这样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总和。被羁押人员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共同决定着其在羁押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因此讨论其不良心理活动对于预防和矫治其违法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涉及服刑人员权利的国际公约。这些国际公约促成了服刑人员权利的国际保护,也推动和督促了各国在其国内法中对服刑人员权利的确认和保护。确认并保障服刑人员依法享有权利,已是现代各国刑罚制度共同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新中国监狱十分重视对服刑人员的人格和尊严的保护,已建立了较为广泛的服刑人员权利保护制度。监狱法律制度对女犯、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和少数民族服刑人员等某些特殊服刑人员群体都规定了特殊的权利保护内容。  相似文献   

19.
扩大我国破产法的主体范围是当前破产法理论和破产立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在分析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后指出,确立自然人破产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完善我国破产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论化外人相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外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法律术语 ,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有其特定的意义。化外人的外延在不同的朝代各不相同。对化外人相犯案件 ,历朝的处理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