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得寿 《创造》2002,(2):33-34
壮族是歌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里,苦要唱歌,乐要唱歌,歌声表达感情,表达思绪、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表达对人生的理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恋爱更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所以历史上,壮族形成了以歌为媒、对歌择偶的传统。如果说爱情的美好是因为其本质上属于审美的话,那么以歌为媒、对歌择偶无疑是将恋爱诗化了。这一传统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壮族先民的婚姻形态进入对偶婚和族外婚阶段,几个不同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男女青年以大型集体歌舞的形式进行交友结识和恋爱婚配。以后这种以歌为媒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两汉刘向在其所著的《说苑·善说》篇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听榜枻越人唱歌的情景及越人所唱的《越人歌》一首。这首《越人歌》的族属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莫衷一是。《壮族文学史》认为.“《越人歌》是一首有文字记载的、距今已是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的古老壮歌。”壮族语言学者韦庆稳先生从语言  相似文献   

3.
西汉刘向所著《说苑·善说》中记载的《越人歌》的族属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越人歌》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认为《越人歌》与壮族有关者,如韦庆稳、白耀天两先生;有认为《越人歌》与侗族有关,如张民、林河两先生,以上观点都是从语言学、文学的角度去研究而得出的。邓敏文先生运用历史地理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壮族和侗族今天的分布断定:《越人歌》是侗歌  相似文献   

4.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惊艳出场,一鸣惊人。而歌队所唱曲调主要来源于富宁县壮族的山歌小调。富宁地处中越边境、滇桂交界的“两国三省十县”接合部,有壮、汉、苗、瑶、彝、仡佬等民族杂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少数民族、古朴的民风民俗、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富宁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尤其壮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完整,被有关专家称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往往不善说,而善唱。用山歌来表现生活,以唱歌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吴平 《今日民族》2001,(5):19-21
那浮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一个壮族村寨,这里是广南古城老莲湖的所在地,有保存完好、独具特色的壮族高架式建筑八角亭,浓郁的壮族风情,好客的壮家人。不久前,我们来到这个久闻其名的壮乡做客。 壮家人能歌善舞,凡事都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待客也同样离不开歌与舞。知道有客到来,全寨人早就做好了迎客的准备。接近村子,就听到阵阵锣鼓声和歌声,刚到村口,就有身着盛装的姑娘小伙唱着跳着出来迎客。 被迎进村,我们立即置身于一个歌舞之乡,过去就听说广南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要举行花街会,年轻人在花街盛会上集中对歌,…  相似文献   

6.
蒙飞 《当代广西》2012,(5):54-54
凡是有壮族同胞的地方就有歌圩,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崇左市几个县区的歌圩情形大致相当。每个县区的歌圩少则二三十处,多则六七十处,比较著名的歌圩有扶绥县的刘三姐歌圩,龙州县的县城歌圩、陇垌节歌圩,江州区的左州歌圩、江州歌圩,宁明县的花山歌圩等。  相似文献   

7.
黄榆婷 《传承》2009,(14):164-165
壮族山歌是一种民族性、大众化的艺术,是千百年来壮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人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大众文化。它决不是少数人自己创作的带有个体风格的歌种。当它处于濒临失传的时期,能够拯救它的也应该是广大壮族群众。拯救、传承、创新、弘扬壮族山歌应采取"普及与提高、业余与专业、政府与民间"这样一种相互促进、上下配合、左右联袂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壮歌与歌圩     
农敏 《当代广西》2008,(14):56-56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许多壮族人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  相似文献   

9.
<正>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这首流传广泛的壮族山歌,是歌海广西以歌传情、以歌迎客的真实写照。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歌节,给山清水秀人好客的广西带来了一个旅游高峰。自治区旅发委透露,2017年“三月三”小长假期间,广西旅游收获颇丰,6天时间广西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均大幅增加,全区共接待游客约1296.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83.63亿元。如何以“壮族三月三”歌节为抓手,提升广西旅游业的文化品位,是一个值得我区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一、“壮族三月三”歌节提高广西旅游  相似文献   

10.
壮族山歌是一种民族性、大众化的艺术,是千百年来壮族群众集体智慧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人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大众文化.它决不是少数人自己创作的带有个体风格的歌种.当它处于濒临失传的时期,能够拯救它的也应该是广大壮族群众.拯救、传承、创新、弘扬壮族山歌应采取"普及与提高、业余与专业、政府与民间"这样一种相互促进、上下配合、左右联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从生产劳动到婚丧嫁娶都充满着优美的山歌,壮族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壮族山歌反映了壮族自然至上和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关系的自然生态意识,它在客观上致力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发展民族经济有相通之处。吸取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发扬生态保护实质,对壮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新莲 《当代广西》2008,(22):21-21
作为“民歌十年”的总结,“大地习歌·2008”着力创作独具民族特色的壮族大歌《父母恩情广》、苗族大歌《蝴蝶双飞跳坡场》、侗族大歌《侗族蝉歌》、瑶族大歌《蝴蝶歌》,这些原生态野味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结合的民族歌舞,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民歌,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给今年的民歌节增添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3.
余志远 《当代广西》2008,(13):57-57
今年3月,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火热举行。当身着质朴民族服饰的“哈嘹组合”站在舞台上,用原汁原味的壮族土话唱起嘹歌,现场评委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不为之吸引,被这充满百越风情和乡土气息的声音深深迷醉。  相似文献   

14.
探寻壮学五十载——访全国著名壮学、民族学专家梁庭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绍卫 《传承》2007,(4):24-29
梁庭望:壮族,广西马山人。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中国国务院新增博士点硕士点通讯评审专家,《壮学丛书》副总主编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壮族风俗志》、《壮族文化概论》、《壮族文学概要》(合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主编之一、统稿)、《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等著作40部。发表《关于壮族文学发展历史分期问题》、《壮族图腾初探》等论文180多篇,发表诗文200多篇。1990年获中央民族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1991年他所负责的系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教育单位,199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5.
《今日广西》2010,(5):46-46
“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举办的时间各地不一,因而称呼也各不相同。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动。对歌分组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3种,以第三种最吸引人。每组起码有歌师一人,专司编歌之责;歌手两人以上,多可达10余人,专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  相似文献   

16.
正春风和煦,相约壮族三月三。3月25日起,为期一个月的2019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在广西各地全面展开,赶歌圩、赏美景、尝美食、购特产,文化、旅游、体育、民俗、商贸活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今年是广西确定"壮族三月三"为法定假期的第六年,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的第三年。每年的"壮族  相似文献   

17.
丹业 《今日民族》2009,(3):F0002-F0002,I0001
3月29日,在昆壮族同胞和来自北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壮族同胞及各界嘉宾共1200余人欢聚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共同欢度“三月三”暨《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首发式、演示会。  相似文献   

18.
李顺萍 《传承》2007,(4):30-31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壮族的歌圩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不仅产生了《刘三姐》等优美的传说,也创造了颇具代表性的南方山歌文化,壮乡也赢得了“歌海”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上林县积极抢救民间文化瑰宝,让“藏在深闺”的壮族多声部民歌等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光彩,产生非凡的魅力。 曾经像壮锦一样美丽 “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相似文献   

20.
欢腾广西     
晓周 《当代广西》2010,(17):19-19
在世博园的庆典广场上,《欢腾广西》隆重登场。马山会鼓、高桩狮子、壮族嘹歌、高腔诗雷、蝴蝶歌、竹竿舞、板鞋舞、扁担舞、天琴组合、哈妹组合、芦笙踩堂、多耶大联欢,这些体现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节目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族画卷。最富有趣味的要数“板鞋舞”的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