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在邓小平的研究中,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等发展过程的一般概述性研究;邓小平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论述、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概念演变的研究;中国道路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比较的研究;邓小平与民族复兴理想、中国道路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国道路中有关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邓小平晚年对中国道路思考的研究。中国道路的研究拓展了邓小平研究的领域,是邓小平研究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曙光 《探索》2012,(6):4-10
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边界,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慨念演变的逻辑必然,还是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军队党的生活》2008,(1):70-70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5条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3、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报告,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4、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制度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就,蕴含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从"古代中国之治""近代中国之变"到"现代中国之治"历史演进的制度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把握这三重逻辑,是揭示"中国之治"制度密码、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最后总结出了把握"中国模式"需注意的三点.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唱衰中国的论调从未停歇。在过去20多年,先后兴起三波所谓的"中国政治崩溃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社会崩溃论"。一波未平风又起,现在又有人炒作"中国金融崩溃论"。作者认为,在炒作"中国崩溃论"的人中,不排除某些外部势力想借中国经济陷于危险境地之际,否定中国前景,打击国内外社会的信心,加剧对中国的恐慌心理,进而达到"预期自我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分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学界以"党史事件"、"理论成果"、"传播—运用—检验"、"人物思想—历史实践"、"现代化"为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这些观点不同程度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视角。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分期"还可以从"异质文化相融"和"整体性"视角进行划分,进而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文化特征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这一重大课题,必须准确把握好"理论与实际"、"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立足点与开放性"、"学理支撑与理论创新"、"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等重大问题,我们之所以现在还不够自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国实践、中国问题还关注不够、了解不够、总结不够。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汲取理论滋养、获取理论创新的动力,才能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内涵 在现实中,人们在理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往往把"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中国先进生产力"混淆.  相似文献   

12.
刘心一  刘爱莲 《求实》2012,(9):15-18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之"中国"的特质所在。"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终极价值目标、产生基础以及具体层面相契合。物化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影响力的削弱,是"中国道路"面临挑战的价值原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建设,是从价值层面应对"中国道路"面临挑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平安中国"是时代发展的新主题、社会治理的新课题、也是民众所普遍关注的新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与应对,强化了"平安中国"建设的现实诉求,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揭示出"平安中国"建设的历史必然。平安中国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安全"与"人的安全"得以维护,社会和人成为安全的价值基点。在当下的安全治理方式转变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平安中国"的"大外交"、"大戍边"、"大民防"的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刊启事     
《江淮》2012,(12):9
《江淮》将在2012年第十二期和明年第一至第五期以"建设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建设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建设一个更加文明的中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中国"、"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题,集中推出系列专题策划,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十八大精神,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敬请读者关注,并望支持帮助,多赐大作。  相似文献   

15.
叶娟丽  范晨岩 《探索》2020,(1):5-15
"中国之治"是十九大以来理论回应中国治理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特定的语境与含义。但仅从"中国之治"这个四字词语的提出来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可考证的资料中,苏轼最早提出"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从而将"中国之治"与华夷论相连。此后,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人分别从不同立场使用了"中国之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之治"的词源学意义与十九大以后"中国之治"在学术界"复兴"的具体历史背景,现实语境的"中国之治"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之智,即中国式治理理念;二是中国之制,即中国式治理方略;三是中国之志,即中国式治理愿景。当然,对"中国之治"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界定。结合"中国之治"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语境,在使用与传播这一概念时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分清"中国之治"的应然形态与实然形态,处理好作为工具的"中国之治"与作为目的的"中国之治"的关系,注意将"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刘元玉 《学习月刊》2013,(13):22-24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当前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不深不透,由此导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坚定等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研究、讨论、探索,必须进一步深化。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从"三个统一"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科学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思想理论"、"发展道路"、"制度体制"、"战略决策"和"理想目标"等多个层次上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内涵"和"大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于运全  孙敬鑫 《求是》2012,(24):55-57
作为"今年全世界最重要的政治会议",党的十八大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不少国际舆论认为,十八大是中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道路"在过去十年缔造了"中国神话",在未来也必将续写"中国奇迹"。一、"黄金十年"造就"中国气派"中国实现了最令人惊奇的经济变革。英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四个全面"提供根本遵循,"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四个全面"提供理论指南,"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发展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四个全面"提供制度保障,"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基本依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智慧"是一种哲学上抽象的提炼与概括,而"中国方案"是中国智慧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它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开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于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以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内容的理论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