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因此,正确认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对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文化工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镇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经验进行研究,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供有益的成功经验和避免共性问题的启示;同时,在客观地分析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现状、趋势及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保护性破坏”等问题基础上,重点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高度自信:从历史价值上肯定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从现实地位上阐释中国文化应该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从未来发展方向上指明中国文化再次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道路。李大钊的文化自信思想建立在对中西文化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抗大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艰难探索中,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且内蕴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重温抗大精神,溯源抗大精神的生成逻辑和内在机制,既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忠实宣示,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助力器,在新时代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竭蹶艰难的近代改革中,传统民族文化是深闭顽固守旧派竭力坚守的最后底线,又是除旧布新改革派奋力抨击的众矢之的,文化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危局中应运而生。本文认为,中国近代历史中,文化民族主义者高举传统文化的旗帜,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国富民,抵御外侮上的适用性,虽然这种"文化救国论"在应对列强侵略扩张方面一败涂地,但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在经历了百余年时空转换之后,文化民族主义在应对国家危局中显示出的民族吸引力与号召力,对当代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民族主义在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冲突中,如何调和中西文化,如何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的方式,对于我们在当代多元文化中定位中国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特定的历史方位,其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长出,又归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继承中创造中华文明“新的历史形态”,是具有高度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新创制,是中华文明传统在当代推陈出新的文明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礼敬人类文明中创造,在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生成,蕴含深刻的人类社会立场,彰显破解人类现代化之问的时代智慧,具有转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志气、骨气、底气。在继承与礼敬之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基本进路,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是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文化采借、重组、交汇、再造的过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五四”时期发生了重新估定中西文化价值的东西文化论战,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汇形成了近代以来的高潮。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惨祸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中国的先进者既想撷取容纳外来的近代文化,以适应和追赶世界潮流,又想保存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重振和弘扬民族精神。十月革命的炮声,使急于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说:“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乐章的时代强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志发  邓美英  李忠 《求实》2006,1(11):68-70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升华,也为中华民族精神乐章奏响了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9.
文明是促使一个民族不断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不断浸润和定义中华民族。党的二十大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探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之源,需要对长周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度解码,即从历史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提炼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学理性资源。根基深厚的农业文明、包容和合的天下观以及共享智慧的轴心时代,是保障中华民族历史赓续不断的文明驱动力;不断延续的“大一统”传统、成熟的科层制与中央集权制以及多民族国家交融一体的族际整合实践,构成了中华现代国家最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的集体价值、“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出发,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关于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观点。他所提出的以“文化类型”说、“继往开来”说和“道统新续”说为内容的“文化三说”观,对于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等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庆王跃 《探索》2022,(5):79-95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相似文献   

12.
津沽宝坻,素有“文宝坻”雅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宝坻这方热土创造、沉淀、积累了厚重而多元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富矿”。近年来,在宝坻兴起了依托历史文化富矿“淘金”的热潮,一批关于宝坻历史文化记述、整理、校注和研究的文章、著作,以及宣传宝坻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融媒体专题栏目和舞台文艺演出等相继亮相,为展示“人文宝地”风貌、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注人了生机与活力,也为“文化天津”建设增添了鲜活的“宝坻元素”。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福建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积累形成了独特的闽越历史和文化,包含有山海、宗教、外来等元素。这些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是唤起海外侨胞“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福建加强与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纽带。为此,《福建侨报》于2015年推出《旧事新说》栏目,其立意就是在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采用全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和中之所以脱颖而出,除了马克思主义自身蕴藏的真理力量、以及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经济、政治的社会需要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当前,深刻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与时俱进”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很有必要认真研究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智慧、认真研究#$"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年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多年的伟大实践。一、“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智慧,突出体现在变化与发展的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8.
《马藏》第1部第1—8卷收入的39种重要著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先进知识分子“西学中用”的根本诉求下,经历了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寻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理论根源的“西学中源”时期、在强调中西文化融合理念影响下的“西学中述”时期,以及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词汇与日文新词的博弈中初步显现的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更大程度引进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学的倾向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涛 《理论学刊》2023,(6):159-169
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二者始终双向互动、相融会通、相得益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历史根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正确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民族复兴运动的兴起,激起了一大批有志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强烈愿望,希望通过民族文化的振兴促进民族的复兴。贺麟就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他凭借着自己对祖国、民族和历史文化的热爱及对中国文化建设强烈的使命意识,对五四运动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作了双重的历史反思,提出在内容和形式上汲取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继承而不是割断传统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辩证互补和融汇贯通,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进步。尽管他的文化思想还不能为中国文化指出正确的发展道路,但他的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情怀和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一、从文化体用关系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上把握文化的实质。贺麟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主体逻辑心、直觉和理智为本位的本体论与以理性直觉和理智分析为特征的认识论的辩证统一。他以此为基础,运用体用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从道——精神——文化的逻辑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