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几种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自身的特征,如声音、眼虹膜、视网膜、指纹、面貌以及人的签字等来识别个人身份的一种新的技术。因为人体生物特征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即具有唯一性,所以只要用高科技手段将各个特征识别出来,即可鉴别每一个人身份的真伪。显然,这种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政府、军事、公安政  相似文献   

2.
骆超 《刑警与科技》2014,(21):140-143
门禁系统的产品技术 以生物识别技术为主的识别设备已成为门禁系统的新产品并逐步占领部分市场,其主要是指通过可测量的身体或行为等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而生物特征是指唯一的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生物特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  相似文献   

3.
虹膜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刑警与科技》2005,(1):111-114
一、虹膜识别技术1.生物识别概述 研究表明:人体特征如指纹、掌纹、语音、虹膜等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特点,即每个人的这些特征都与别人不同,且终身不变。由于身体特征不可复制,基于这些特征应运而生多种生物识别手段,如指纹识别、掌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并广泛用于诸多领域。与传统身份标识物(如钥匙、证件)或身份标识号(如用户名、  相似文献   

4.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它是指根据人的生理特征及行为特征,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鉴别和验证身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一种可靠的身份识别方式,在许多身份识别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原理及应用领域,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技术。本文综述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工作模式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基于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进展过程,指出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温从兴 《刑警与科技》2014,(17):117-119
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万便、安全、有效的身份识别技术,它认定的是人本身,不需要身外的其他标识物。生物识别技术这种技术之所以被安防行业所推崇,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表达“我是谁”的需求,生物识圳技术可以依据人类自身所同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目前安防市场已经出现了许多生物识别技术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邓晔 《刑警与科技》2014,(10):128-130
市场背景 人脸识别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图象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技术与理论的快速进步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利用人的面部图像特征进行身份识别,该技术通过人像照片比对即可判别人员真实身份,是继指纹识别之后最受关注及满足公安警务应用的一项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8.
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指纹、手形、眼睛结构、语言模式或者其他生理特征作为识别身份标志的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识别的核心在于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  相似文献   

9.
步态识别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旨在通过人走路的姿态进行身份识别。步态是指人在行走时的一种复杂的行为特征。罪犯或许采取多种方式掩饰自己,甚至不让自己身上哪怕一根毛发掉到犯罪现场,但是有一样东西他们是很难控制的,这就是走路的姿势。根据研究显示,人人都有截然不同的走路姿势,人的肌肉的力量、肌腱和骨骼的长度和密度、肢体的协调能力、重心、体重、生理条件以及各人走路的风格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对  相似文献   

10.
现代身份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自身的遗传和生物特征如DNA、指纹、面容、声音和签名等来识别个人的身份,具有准确性高、快速、适用面广、方便、互补、数据存储联网和长效主动控制等优势。将身份识别技术应用到监狱无疑在提高监狱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防范主动性,促进监狱案件侦破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有效遏止罪犯出狱后的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建立基于罪犯生物性身份识别技术的监狱罪犯身份自动识别管理系统需要监狱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应在立法、资金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1.
雷玉堂 《刑警与科技》2007,(6B):128-134
由于人体面像识别技术具有不用人配合、简便、准确、经济及可扩展性良好等特点,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出入口控制、安全验证、安防监控与搜寻罪犯等有关方面。本文介绍人体面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方法、技术指标、优缺点及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比较,在智能视频监控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肠道是人类第一大微生物库,植生有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数量多、时间稳定性好、有较强的个体特异性。在过去的十年中,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爆炸性进展催生了很多新发现、新技术,昭示肠道微生物具有成为新型法医个人识别生物标记的潜质。本文通过详细阐释人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特征、常见的分子标记如16S rRNA基因、ITS等及检测方法,综述了人体肠道微生物与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饮食、年龄、地理位置、种族、疾病等个体特征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利用人体肠道微生物进行个体特征刻画的应用潜力和个体识别的可能性,可为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监控和服务中有着广泛应用。如,人脸识别系统能借助高清摄像机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从人群中提取出犯罪分子的脸部信息,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集安全性和可实现性最具性价比的生物识别解决方案,等等。有数据显示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的规模到2020年总市场规模达到百亿美元,其中航空应用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正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监控和服务中有着广泛应用。如,人脸识别系统能借助高清摄像机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从人群中提取出犯罪分子的脸部信息,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集安全性和可实现性最具性价比的生物识别解决方案。有数据显示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的规模到2020年总市场规模达到百亿美元。2017第十六届CPSE安博会上,涉及生物识别的企业既包括天地伟业、佳都新太、东方网力、威富安  相似文献   

15.
彭知辉 《政法学刊》2008,25(5):91-95
人物情报源是公安机关获取情报的重要源泉,人物对象情报源、人物本体情报源和人际网络情报源是公安机关人物情报源情报获取的主要目标。人物对象情报源是指纳入公安机关情报搜集目标的人物对象。包括为公安机关提供情报的情报信息人员和具有情报价值的公安工作对象。人物本体情报源是指同人体本身有关的情报资源,包括生物特征情报源、人脑情报源、语言情报源和行为情报源。人际网络情报源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隐性的情报源,分为内部人际网络情报源和外部人际网络情报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人体生物特征——声纹、指纹、眼纹、味纹、脸纹、掌纹等自动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国内外开发应用现状及其在银行金融、电子商务、机场、海关等安防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实例、优越性和前景作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与评述,以期对国内在这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中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应用DNA检测技术进行个体同一认定的基础上,有必要充分挖掘生物检测技术的科学内涵,强化DNA检测个体间的遗传学分析,实现从“特征识别”列“个体识别”再到“特征识别”的思维转变。刑事侦查人员亦应强化同类案件的分析研判,借用生物检测技术分析结果,以推进刑事侦查思路的延伸,强化“从人到案”、“从案到人”侦查模式的主动突破,真正实现主动侦查破案、主动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8.
余勇 《刑警与科技》2008,(22):86-86
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它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记忆存储和比对辨识,最后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体气味的证据价值及检验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气味是具体人的一种生物信息,皮肤腺是人体气味产生之源。由遗传基因控制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经由免疫系统决定人体气味的特征。遗留于犯罪现场的人体气味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与案件事实相关联的一种物证,具有一定的证据能力。警犬鉴别是辨识人体气味的主要技术手段。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等化学分析仪器也可用于人体气味的检测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气味进行辨识具有嗅觉学的作用。警犬鉴别人体气味的结果与仪器分析的结果相互印证是检测分析人体气味证据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人体气味证据走上法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性与性别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性”作为生物学中的术语.其意义在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构造方面的不同,影响“性”的是基于生物生理构造和基因。“性别”是属于社会范畴,其基本的划分是基于“性”的不同.但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性别”不仅仅只是“性”的区别,生活在社会当中.被社会行为和观念深刻影响的人类.“性别”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属性和特征,而这些社会属性和特征形成的原因不单单是基于“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