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读者俱乐部     
[读者来信]本期选取了四封初为人母的读者来信,分享她们做妈妈的心得,分享她们可爱天使的可爱故事——为人女,受千般呵护;为人妻,在被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爱;为人母,对予取予求的小家伙仍觉得不够尽责。年少时,认为“妈妈”这个字眼意味着辛劳、操心、单调,而当儿子坤坤用手去抓插了一根蜡烛的蛋糕时,我重新诠释了“妈妈”的涵义——成熟、勇敢、精彩。在爸爸妈妈的鼎力相助下,我得以在工作和儿子之间游刃有余。儿子在一天天长大,工作在一点点进步。我担当起昔日朋友们的全程孕期指导,并大度地让儿子做准妈妈们的实习对象;有了儿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容易找到工作和家庭的动态平衡,感谢我的儿子。  相似文献   

2.
读者俱乐部     
[读者来信]《中国女性》编辑们:你们好!上期的特别策划做的母亲节,很令人感动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是她怀着美好期望孕育了生命。作为一个母亲,我感到为人母的艰辛与满足。作为母亲的儿女,我又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与无私的爱。不敢提报答母亲之类的话,因为我知道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是儿女们无  相似文献   

3.
提起现年已七十多岁的母亲,郭峰说 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对他的 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因为母亲只是一个 普通的中国传统女性,然而,她的善良、简 单而真诚的生活态度却一直为身在娱乐圈 的郭峰念念不忘。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时 常将浮躁和虚荣过滤,他说,他得感谢母亲 让他至今依然能够保持着那份清醒。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4)
<正>母亲去年六月过世后,我对诸事倦怠,金门事也一样。去年七月初,金门文化局办理讲座,我早已应允,又想母亲不希望我背信,依约而往。演讲时多次提母亲,伤心难抑,又想到,母亲定不希望我把事情搞坏了。打起精神,把笑当泪。八月再回故乡,负责主持,赶早出门,但步伐少了驱力,慢了一班车、两班车,终是慢了五分钟报到,票被取消。十月下旬,收到文化局邀约评审文学奖,甫接电话,倦怠感又起,又想,母亲必不希望她的离开,让我也离开,面  相似文献   

5.
我叫阎民生,我非常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残联对我们残疾人的关心帮助,感谢残联又为我们残疾人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我和我的爱人都是聋哑人。女儿也是聋哑人,现正在天津理工学院上学。女儿能够上大学就是市残联关心帮助的结果。1999年,我女儿考取了天津理工学院,当时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和她母亲也添了一丝忧虑。她母亲下岗。她弟弟上学,一家4口人全靠我每  相似文献   

6.
有过彻夜忙碌工作经历的人,都体会过晨曦初露时饥肠辘辘的感觉,而那缕缕触入清晨的薄薄的雾霭中的炊烟,便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清香。在我的记忆中,这清香一直和一位母亲的母爱叠印在一起。 我一直想用一种声音,一种淳朴 中带着深厚感情的声音,去赞美这位 母亲。尽管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 没有迸发出来,这位母亲的伟大、无 私、真诚,像蝉翼的滑翔,随着时间的 推移,依然萦绕在思绪里。又悄悄地 回到我心头的是那串弯弯斜斜的脚 印,那双爱憎分明的眼睛,那因岁月 的雕饰而过早弯曲的背脊。 那是一个难…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24)
正7月25日这天,是我跟随《台声》杂志记者团到河南采风的第二天。昨日,我们初到河南,就去了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母亲河",感觉很亲切,像母亲的胸膛,能让人安心地依躺。这次参访之后,"黄河"在我的生命中,不再是个毫无感觉的名词,而有了温润与浩荡并存的新形象了。我一生有此一次黄河体验之旅,便已无憾了。今日,我们早早起床,从郑州前往开封。  相似文献   

8.
做为一个母亲,从她把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心就无可避免地与孩子连在一起,为孩子劳心劳力,牵肠挂肚,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永远,孩子是母亲们永恒的话题,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年代,我听到太多焦虑的家长抱怨孩子不争气,他们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为进不去重点学校着急,为考不上好的大学遗憾。在这点上也许我是幸运的,女儿从小就没有让我着急,差不多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长,他们带着羡慕的语调对我说:“你的孩子多有出息,上清华,出国留学,路是笔直宽广的。”  相似文献   

9.
满满爱     
正每次从老家回来,母亲都会给我收拾大包小包的东西,有家里种的菜,还有母亲做的好吃的,统统让我带走。只有我"满载而归",母亲才高兴。我常常"左手一袋茄子,右手一袋黄瓜,身后还背着一袋西红柿"。后来我索性准备了一只大兜子,让母亲把东西放到里面。我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我十三岁离家在外面上学,从那时起,母亲就为我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提包,褐色的,上面印着"上海"两个字。大提包的结构极简单,不像现在的提包,把里面的  相似文献   

10.
群众·声音     
《群众》2012,(11):1-1
1 莫言感言——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获奖后第一时间接受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1.
读了《公民导刊》第5期《当了母亲,你就会勇敢》一文,很有感触。作为一个八个月大孩子的母亲,很赞同作者所写的,母爱就是一种本能。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长大的我自然有着独断、霸道、任性等毛病,心态还停留在恋爱阶段,突然多了一个小家伙让我去照顾,让我非常不适应,尤其在她还未满月,一天到晚吵闹得不行的时候,简直有离家出走的冲动。那时的我,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母亲的优秀品质:牺牲自我、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看着自己的妈妈和婆婆费尽心思地照顾我和女儿,我问自己,她们能够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为什么我做不到?我开始修炼内功。只有把自己做  相似文献   

12.
什么时候忽然想起曾经忽略了那个人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得珍惜,直到某一天的某件事,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才茅塞顿开——原来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平凡的母亲对于自己是如此的重要!不管那时我们是黄发小儿,还是已经和母亲一样白发苍苍,我们都感谢上天,让我们在有生之年明白了这个最浅显的道理;感谢母亲让我们来到这个精彩丰富的世界,享受到这样一种默默无闻、独一无二的殷殷之爱。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我终于对母亲把我的愧悔说了出来。我说:“那时候我实在不应该一个人吃鸡蛋,过后啥时候想起来都让人心里难受。”我想,母亲也许会对我解释一下让我吃鸡蛋的原由.不料母亲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这孩子,还提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14.
早就想写一些关于朋友的文字了,可每次提笔, 都有一种怯怯的感觉,生怕用词不当,而亵渎了这个圣洁的称谓。可我终于还是欲罢不能啊,因为我的朋友, 个个都像水晶一般纯洁而宁静、明澈而美丽。感谢上苍,让我们有幸生活在同一片晴空下,同一段时光中,同一个闹世里;感谢那个偶然的邂逅,让我们能够一见如故,彼此相悦,心灵相通;感谢那么多平凡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喁喁私语,默默促膝,载歌载舞…朋友在一起时, 一切都尽善尽美,我们相伴的,有清风明月,有绿树红花,有晨露暮雨……  相似文献   

15.
上期刊登了赵庆玲女士的一封来信和她给广大肢残朋友支的招。这期我们将继续刊登赵女士的招术。我认为,赵女士的招术都是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更能贴近我们的生活。我相信,广大肢残朋友同样会有着类似的境遇。感谢赵女士的真诚指导,同时,我再次感谢赵女士让我把此栏目带给大家。  相似文献   

16.
<正>"社区的关怀,让我感觉像娘家一样温暖,使我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吴桂梅感动地说。吴桂梅是贵港市港北区荷城社区的居民,丈夫病故后她和女儿相依为命。从事保洁工作的她工资收入不高,家庭经济困难。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邀请她到"阳光妈妈"俱乐部参加活动,让她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2014年成立的荷城社区"阳光妈妈"俱乐部,为社区母亲特别是单亲母亲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17.
感谢母亲     
母亲离开我整整18年了。18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念着早逝的母亲,并从心底感谢她,是她给了我生命;没有她的关爱与呵护,我不会有今天。难忘1983年那个烟雨濛濛的12月19日,生养我关爱我呵护我的母亲,就那样匆匆地走了,那年母亲才52岁!在我生命中留下的记忆太悲凉,太惨痛。  相似文献   

18.
母爱深深     
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经济发达的广东,初到异乡,人地生疏。到处都是冷漠的面孔和听不懂的白话。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哼那曲伤感而凄婉的《流浪歌》。这时,便会想起母亲,想起皑皑白雪的严冬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棉鞋那种暖暖和和的感觉。天下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牵挂出门在外的游子。记得第一次离开家门时我21岁,那是一个寒风刺骨、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我背起背包走出村子,走过村外的麦田,突然听到母亲哑着嗓子喊我的乳名,转身看到在冰天雪地里,母亲手里捧着一包热乎乎的鸡蛋磕磕绊绊地向我走来。她…  相似文献   

19.
徐然 《北京观察》2000,(11):46-47
母亲杨沫去世后,日子变得寂寞起来。此后,把看着她留下来的遗文、遗信,阅读着那些她对世事的洞察,儿女的关爱、友朋的亲情的文字,就有了一份特别沉静的体味。母亲平生写给我的信大约有三百余封,近20万字。还是在她生前的90年代初,某一日我告诉母亲,她写给我的数百封信大都保留着。听了这句话,母亲欢喜地眨了几下眼皮,对我说:“这辈子我光是看别人的信,我自己给人写了些什么,全记不得了,你把信拿给我看看!”于是,我把母亲那些写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使用不同纸张、不同笔墨,或是教诲、或是责备、或是  相似文献   

20.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首先,我代表第三组的全体学员感谢校委为我们教师安排的这次精神盛宴,感谢教务处的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感谢对外合作交流处、总务处和其他部门周到贴心的保障服务。7天集中紧张的学习,9位老师的精彩传道,5次小组的锵锵研讨,让我们在学中思,在思中学。第三小组的全体学员严格遵守、执行教学计划的各项安排,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听课、研讨、写体会等各项教学活动中。特别是5次小组研讨,在李军组长的组织引导下,在薛校长不断的挑战质疑下,我们紧紧围绕"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