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农民的信念     
乡愁其实是种情愫,演变成一种关注,最后落脚为回报。它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让人们在回望、回味的时候,想想自己能改变些什么、能对家乡回报些什么。因为乡愁不仅仅是思想里的东西,而应变成实际的行动。留住家乡的青山碧水、留住老乡的质朴执着,这样乡愁就变成了一种美好的东西。我们留住了故乡,也就有了能够安放乡愁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前进》2018,(12)
正近代,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积累的智慧和思想,绝不低于西方文化。它只是暂时被外部势力压抑难以发挥,但始终起着支撑民族精神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得到重大发展?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另  相似文献   

3.
温和琼 《前沿》2011,(6):126-12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潮流中争得一席之地,为各少数民族文化留住文化根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进一步唤醒其文化自觉,强调凸显东方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发展内涵;民族地区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其地方优势,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地传承和批判、现实地发展和创新、积极地传播和交流的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正"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我在这里想与大家讨论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是我们不自觉间丢掉的东西?这就需要"拾遗",也就是我们要把它捡回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往往有那么一点丢三落四。丢掉一两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要丢掉一段话,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中国人记住并且能够背诵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很多话,但有一句话,我们却没有在意,也在很长时间里面不能理解它。马克思说:在人类的现代社会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是一个深刻的预言,是一个被人类正在进入的社会与时代所不断证实的预言。我们在离开马克思一百多年的现代世界里,越来越深地、不可回头地,或者说,一头栽进了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正  相似文献   

6.
判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不能简单化。既不能把一般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把不同的学术观点说成是反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把探讨中出现的失误或一些错误看法,视为反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谈文化不能离开人,文化关键在于践行人民论坛:怎么看待文化魂与体的关系?邹广文:文化魂与体的关系,也就是虚与实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怎么用有形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表现好。文化之魂,我们通常又称之为理念层面的规定。我们一般所理解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有关"哲学的终结"或所谓"后哲学"的呼声几乎不绝于耳.今天,哲学的确面临着这样一种抉择:它要么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要么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对于当代语境下的哲学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在后现代那里,哲学成为继上帝和人之后又一个被宣判死刑的东西.那么,哲学是否真的死了?如果它没死,是什么支撑它的生存?后现代哲学认为现代哲学什么也不是,那么后现代哲学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中国残疾人》2006,(8):58-59
最近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聋人是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真的就像自己平时观察到的那样,是不善言辞,不会说话,耳朵听不见,只能通过手语与他人交流的那种聋人吗?我们真的就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是这个主流社会的弱者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我们聋人自己呢?换一下角度去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聋人自己,我觉得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别人眼中的那种无用的人,心智低下的人,这根本就是一种误解。聋人是什么?——是交给自己的一份试卷,而不是抛给社会的一首怒吼歌。大海永远没有平静的,天天都…  相似文献   

10.
(一) 要考察斗争性因何而来,首先应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入手,因为所谓斗争不啻是指构成矛盾的两个矛盾方面间的斗争。没有这两个方面,斗争性就将失去它的物质外壳,就不能解释谁和谁斗,什么和什么争的问题。其实,“斗争”这一概念本身就不言而喻地承认了两个矛盾方面的存在。抽象同一的东西是不会自己与自己斗争的,因而它在现实  相似文献   

11.
警察法是国家的重要法律之一。那么,警察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其概念应当怎样界说?对这个问题,无论在公安战线,还是在法学界,仁智各见,难以定于一尊。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任何一门法律都有自己的调整对象。它是各类法律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各门法律的概念、特点、性质、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都不能离开自己的调整对象。所谓调整,是指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对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06,(Z1)
白云,大自然的杰作,我们不能想象它什么时候出现在宇宙天空之中,也不能想象它什么时候在宇宙中归于消灭,不管我们人类存在与否,它都会以自己的千姿百态,尽情地舒展着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一)王友谊的篆书不但实现了和传统接续,而且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特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对于生存在今天文化语境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变得愈加要命。旧有的时光使得一些好东西渐渐离我们远去,丢掉了,而后再去搞东西,人们会发觉自己的东西总是味道不对。当有一天人们的创作意识和旧有的某种意识接续上了,东西马上就变了样,他被接受的范围也愈加广大起来。对于当下的传统书法写作来说,谁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接续,谁就会确立他的优势地位,谁就会被接纳。王友谊的书法传统得很,从点画和造型上可…  相似文献   

14.
郭芳  秦海霞 《小康》2007,(6):38-40
这是一个不能再老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一直重视教育,但我们的教育也一直为国人所诟病;我们都能看透症结所在,却也一直难以改进。面对教育,我们究竟还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经济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已披告知,是信息,是知识。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信息和知识并不能成为一种经济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Goidhaber就曾指出:“一个简单的理由是,经济是由稀缺的东西所决定的。而信息,尤其是网络中的信息,不仅仅是丰富,甚至是泛滥。我们淹没在信息之中,而且每天还有更多的信息接踵而来……此外,如果你在网络中拥有某一些特定的信息,你可以方便地与其他需要信息的人共享。信息根本不稀缺,因此我们未来所面临的也不是信息经济。”那么什么才是新世纪最稀缺的资源呢?经济学家西蒙认为是注意力,…  相似文献   

16.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2,(20):61-61
社会是一所学校,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苦难的教育,一个人就不知道苦难为何物、幸福是什么,就不能真正深刻地了解社会,也不可能智慧地忍耐苦难甚至躲避灾难,更不能彻底感悟人生。苦难能使自己奋发,苦难能促自己成熟,苦难能使自己坚强和刚毅。大凡一个成就伟业者,总是先要经历一番磨难。没有苦难关,何来成就感。历经苦难,则须坚信还能创下大业。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最知道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感恩。譬如一个人离开父母独自去闯荡世界,自己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苦难,也能够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中央党校教授王海光前不久在一次访谈中说:“现在经济改革确实到了相当两难的处境,但仅仅祈望政治体制改革也不现实,许多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也不能解决。因为,我们现在缺乏一种文化的东西,需要文化的养成,并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比经济生活层面、政治生活层面、制度层面,更带有根本性。”王海  相似文献   

18.
管理是科学也是文化。管理方式一定要根植于不同的国情、民情 ,才能达到推进经济发展之目的。从世界管理的新特点新趋势中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这的确是值得肯定的。可我们学之前更应该先审视自己 ,看清自己缺什么 ,究竞该学什么 ,这样才能占据主动位置 ,才不会被动地、盲目地去赶潮流。中国的管理 ,首先要学的是基本功。中国的管理需要创建和加强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丢了自己     
宋文化木然地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许久没有转身。窗外,走过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宋文化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前的自己。年轻的宋文化,每天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单位里需要做什么,哪怕是搬什么东西,他也总是冲在前头。  相似文献   

20.
肖东波 《前沿》2001,3(11):7-11
自近代以来 ,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坎坷的命运。中国人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反反复复 ,在不同时期 ,出于不同的目的 ,有大力贬斥的 ,也有大力褒奖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 ,也遇到这个问题。他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分析传统 ,对待传统。总的态度是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全面肯定 ,也不能粗暴地全面否定 ,而应该具体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必须继承优秀 ,抛弃糟粕 ,“化腐朽为神奇”。但是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经常地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