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雨果 《人民论坛》2023,(17):83-85
绿色技术创新兼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流域产业经济作为我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基础框架和重要支撑,应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依托完善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流域产业经济发展顶层规划和创新引领;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流域自然灾害防治;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推动流域产业更新升级,切实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对改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然而中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集群的技术创新。政府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文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从政府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了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省作为一个区域,其技术创新能力由该区域内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合构成。当前广东经济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广东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低。基于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制理论,提升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路是: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营建创新环境;制定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战略规划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4.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创新网络的一种组织形态,目的是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文章借助生态学的观点,运用产业生态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研究,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和特点,并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态系统的共存共生、进化动力、资源流动、环境供养等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的,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和对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当前,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浙江又已进入6000美元以上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固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刘艳  赵玲玲 《岭南学刊》2012,(6):117-121
建设和培育珠三角产业转移方与承接方产业协作体系,是推动广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推进广东区域产业协作体系的建设,有必要从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外部环境等四方面分析广东发展区域产业协作体系的基础、动力、条件与载体。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术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在经济资源中的比重已经处于或即将取得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我国资源型产业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使我国资源型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技术创新是资源型产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分析了实施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指出技术创新是建立现代资源型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是转变资源型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资源型企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资源型企业核心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时事资料手册》2006,(2):98-98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而形成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网络体系。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1.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主体性要素、资源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主体性要素是指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某些主体性要素可以缺失;资源性要素是指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人力和知识资源:环境性要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科技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的经济属性的角度,解析了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指出了研究型大学在通用技术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企业则在专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只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学和企业自身的功能和优势才会长久保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不仅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使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从而使经济发展实现从低层次经济形态到高层次经济形态的演变并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虽然都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演变,但两者起步模式不同:前者是"产业发展拉动技术创新","后者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开发与产业变化密不可分,产业与人才是互促互动的关系,产业变化决定人才变化,人才变化促进产业变化。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本文探讨了影响区域产业变化的因素和影响区域人才开发的规律性,提出了区域产业变化与区域人才开发的跟进模式、联动模式和先导模式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困境及政府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但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知识溢出、外部性等特点,加之企业的研发能力差以及企业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差等因素,常常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而政府能够通过促进产学研(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规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涉及到一般产业方面,要保持必要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在涉及到主导产业方面,要保持必要的原发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中国要尽量缩小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模仿性技术创新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上。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创建“区域品牌”的制度设计及试点工作开创国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建设实践之先河。广东是国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理论研究的重要发源地。本文侧重评述广东学者的区域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在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和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或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佛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国内起步早、分布广、组织完善,有力推动了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基本特征;但也面临资源配置缺乏可持续、组织形式较为松散、政策环境有待优化、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困境。未来,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进一步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营造联盟健康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强政府对联盟的规范引导和政策支持,探索创新联盟内部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多年来探索国企改革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观点: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救国营大中型企业。江总书记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他最近强调: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下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文件。这已经充分表明: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再一次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众所周知,我国经济落后是因为我国企业落后,我国企业落后是因为我国产业技术落后,我们技术落后是因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上…  相似文献   

17.
王新 《北京观察》2012,(8):20-21
单一的做大做强本地区的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以促进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相玉红  于莹 《长白学刊》2009,(5):159-159
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科技支撑、商业模式这些要素的成功组合,特有的内涵客观上带来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态势。集群化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具有很强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城市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淳 《山西政报》2007,(13):45-46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且特别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中部地区要重点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内生技术增长理论对广州经济增长、产业体系变迁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广州金融环境较为完善,技术创新人才也较为充足;但是创新资金与创新人才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大量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创新资源,于是创新效率是不足的;创新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广州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隐忧;总体上,广州产业体系体现出合理化与高级化的演进趋势,但是技术创新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