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心中的田园     
如果说:凡学写作的人都有一位自己敬慕的恩师,那么,我会自豪地告诉你:我的恩师是《警察天地》;如果说:凡爱织梦的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田园,同样我会直率地告诉你:我的田园是《警察天地》。 人的一生有许多变化,人的一生也会有许多忘却。但《警察天地》在我心中的神  相似文献   

2.
王淑合 《人民公安》2008,(18):60-61
我是一名刑警队员,在上大学时我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自己看了很多与公安业务有关的心理学书籍,但有些时候还是觉得知识短缺,尤其是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对证人作证过程中的心理总是有些摸不透,有时进行非常顺利,有时绞尽脑汁就是没有结果,尽管有时也感觉到他们可能是有某些心理阻碍在作怪,  相似文献   

3.
漫步书林,面对仪仗队般挺立的书籍,喜爱读书的人自然会嗅到诱人的香气,难怪高尔基说:“我扑向书籍就象饥饿的人扑向面包”,道尽追求科学、文明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热爱。可如今,从富丽堂皇的书店到街头巷尾的地摊,许多书籍让人们瞧着眼热心跳,看了目瞪口呆,如果说这也是“精神食粮”的话,只能算是走了味的“面包”吧。  相似文献   

4.
章雯 《观察与思考》2006,(12):60-60
<正>如果说一个人坐上了大学校长的位置;如果说一个人有了引以为荣的财富——一双娇人的双胞胎女儿,一个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另一个浙江大学毕业后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如果说一个人已经以其“HU理论”成为省内著名乃至全国也有一定影响的管理学家,我很难想象这个人的下一个追求会是什么,这个人是否还会有梦想。当我作为听众坐在台下倾听他讲自己最伟大的梦想时我得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5.
三年前,我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转业到安阳公安局,主要参与公安教育培训工作,那时苦于不熟悉公安业务和公安教育培训,能找到的业务书籍也不多。闲暇之间,我在前任留下的杂物中,发现了两本1994年的《公安教育》杂志,我一篇一篇读下来如获至宝。于是,我找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地方,收集到5本《公安教育》,使我从《公安教育》刊登的领导论坛、培训园地等栏目中,对公安教育的性质、地位及教育培训的规律有了大致的了解。1999年正值全国公安机关民警基本素质考试,我带学校3名教师参加了安阳市公安局民警基本素质考试的组织、辅导和阅卷工作。在阅卷时…  相似文献   

6.
李莹表白: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取来的。如果说我是幸运的,那是因为我善于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同时我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塑造自己的个性和品味,而且我还懂得享受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精彩。  相似文献   

7.
昨天打开信箱,发现里边多了一份来自京城的《公安教育》,不禁脸热心跳。因为我与《公安教育》确有一段不大为人所知的因缘。十多年前,《公安教育》一面世,我就被这块传递公安信息,交流教学经验,发表学术成果,促进教育改革的园地深深吸引。为珍藏资料,我不顾囊中羞涩,自1994年至2002年一直自费订阅这份属于公安教育者自己的刊物。但随着全国中专警校招生的停止,加上自己的疏懒,今年已停止了邮订,并已有几年没有投稿了,如今突然收到这份久违的刊物,怎能不既亲切,又不安?捧读刊物,情感依旧,特别是看到“我与《公安教育》”征文启事,顿时有一种…  相似文献   

8.
因事去机关,并想顺便看看过去在一起的同志。很不巧,这一天是星期五,我要看望的人大都进了课堂。据说这一天不“对外开放”,称为“禁日”。凡来访的人统统谢绝。真是来不逢时!在疑惑中,我匆匆问了一位较年轻的“老资历”,姓李。他说此规定深得民心,是培训班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我暗地称许此招真绝!这位李同志还深有感慨地告诉我说,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提出培养机关人员学文化、学科学,很受欢迎。参加学习的人在机关都十多年厂,均有一段光荣的经历。如果说业务的话,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皆可称之为“行家里手”。机关大小领导办起事…  相似文献   

9.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能改变人的形象”,“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严,修辞使人善辩,逻辑使人谨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这里所提到的伦理和逻辑都属于哲学,我觉得读哲学书不仅使人庄严和深刻,更重要的还在于:哲学使人深刻。小学时,我凭借《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读懂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给了我无限乐趣。上初中后,我读书的视野不断扩大。从文学作品开始转向读评论文章、理论文章,尤其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开始阅读哲学书籍,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形成并发展富有独特个性的办学理念。中外著名大学都有着自己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结集体智慧和经验而形成的办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精神的结晶,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它是一所大学中最稳定的因素,它支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大学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理念是其源头。国内外知名大学无一例外。就当代中国的高校而言,如果说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还不多,那么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我们有很多愿意投身…  相似文献   

11.
杂志办得非常好。我是刊物多年的忠实读者,不但我自己看,周围的人也在看,不少看过的同志评价都很高。 根据我的了解,大家喜欢这个杂志,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很强的思想性,这是杂志的个性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杂志的一个特点。信息量虽然不算大,对信息的反馈也不如其他报刊快,但如果说要找出国内思想性强的杂志,我相信它一定位于前列。  相似文献   

12.
我常喜读书,却也因此平添烦恼。世上书籍林林总总,若要一一通读,全盘吸收,虽呕心沥血亦不可得。所幸,在苦于阅书无从甄选,几近厌倦后,终明白道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才须咀嚼消化。《公安教育》是值得咀嚼消化的书。如此评价,倒不全因我忝为公安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行须研读。弗·培根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以为,“博彩”自不可取,“怡情”、“长才”则于己大有好处。读《公安教育》不失为“怡情”、“长才”之妙招。幽居独处时,沏一杯清茶,沉醉于个中篇章,读到妙处拍案叫绝,掩卷后思绪连连,不觉间又有所悟。…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派出所的窗口民警。记得警校毕业时大家都喜欢去刑警队,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警察,而我却更愿意做一名制服警。很多人说窗口是最简单的工作,而我却觉得它既有丰富的内涵,也有丰富的形式,作为一名窗口警察,在工作中有酸甜苦辣,也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更多的是努力工作后的成就感和骄傲。  相似文献   

14.
你、我、他,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庸庸碌碌就像长空里的一颗星,但并非毫无光华。很多人都会觉得,书本中的大道理我学不来,课文里的长篇大论我看不懂,老师、父母说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标准、要求离我太远。确实,说句实话,教材里天天诵读的“道德”、“情操”过于完美,谁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做好?总之我是不能的,因为我是平凡之辈,我能做的也就是尽量让自己与“完美”的标准差距不要太远。人,其实也不需要太出色,所谓的“伟大”无非是在别人的心目中更能赢得尊敬,而在自己的眼里仍为凡者。现实中,那些高大的人物也会有平凡的一面,而那些不起眼…  相似文献   

15.
放弃     
与人相争,克己而从人,后己而先人,则善莫大焉。凡喜欢在游戏中争胜负的人,每当自己胜了,就兴致盎然,因为技高一筹而沾沾自喜。但也要想到如果败了,自己肯定会兴味索然。再想到我这一败,让别人高兴无比,恐怕就再也无心继续了吧。败别人的兴来让自己欢喜,是有悖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有一则消息令我吃惊:数年前,山西省交口县委主要负责人认为自己升不了官是因为县委大院“风水不好”,便找人看风水。看的结果是:对门的县看守所高出县委大楼,西面的人大办公楼高出县委办公楼。怎么办呢?在低于县委大院的地方重修看守所,在县城修牌楼,在县委大院的中心和四角埋“镇邪物”和“升官符”。某天夜深人静时,县委大院灯火通明,数十名党政干部齐刷刷地跪在香案前,“代表”县委县政府虔诚埋下“镇邪物”与“升官符”。之后凡冲撞县委大院门向的建筑物均搬的搬、处理的处理。如果说找人看风水是少数人行为,可以“暗箱操作…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不能在行走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背影,还好,我们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 如果说过去的5年是一小段路程,那么,那上面有我们每一个人的脚印。从中,我们粗略地分辨出10个人的脚印,有的平稳从容,有的步履匆匆,有的突然变了形状,有的每一步都踏得艰深。  相似文献   

18.
凡从事植物保护的人都知道,如果较长时间地使用某类农药,害虫的体内就逐渐产生抗药能力,使农药失去原有的效力,到一定阶段,害虫们不仅对该类农药的使用无须胆颤心惊,甚至可完全不屑一顾,往往是你用你的,我吃我的。看着自己辛勤劳作一年的庄稼又被害虫蛀咬得千窗百...  相似文献   

19.
《人民公安》2014,(4):61-61
@人民公安半月刊:民警的年夜饭,吃什么?有的说,“方便面”。还有的说,“没有好吃的.都是对付着吃点”。而还有这样一群人……@交警皮皮哥:绵阳交警,在路面演绎着自己的春晚,在路面吃着自己的年夜饭。  相似文献   

20.
从这里起步     
或许是太兴奋了,参加会议的第一天我就喝醉了。会后途经北京,编辑杨屹泰还在自己的临时住房款待了我。好几位当时住单身宿舍的编辑欢聚一堂。大家谈笑风生的场面,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很激动。30年前刚参加公安工作时,就结识了《人民公安》杂志。当时我所在的黑龙江省公安厅12处(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处),全处几乎所有科室的显著位置,都挂着当年的《人民公安》。很多本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