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核心问题。自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党对这个问题一直在进行艰辛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相继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改革方案,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观念,并最终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在党的十四大上作出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决策。这是我们党在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一.重大的突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新的重大突破,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坚实理论基础。这一重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基本制度范畴,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的确,这个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在社会主义经济能不能使用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问题上的分歧,根源也在于此。党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去我们的认识长期存在着误解和教条,把计划经济当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排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曾多次突破传统观念,一次是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另一次是党的十四大再次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我党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刘莹 《前线》2008,(6):32-32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过了一个不断探索、认识逐渐清晰、从而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理论界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焦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刘应杰 《党建》2005,(11):8-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我国今后五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一字之改———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变化,第一次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一字之改,正是为了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的痕迹,真正将“十一五”规划变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6.
张卓元 《新视野》2012,(4):21-23,29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既是对1978年之后1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和理论界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由于改革目标明确,新体制基本框架设计合理,我国在1992年以后改革全面大步展开,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外部结合,而是要互相渗透的内在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是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认识上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又一次重大突破。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  相似文献   

8.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但是,党和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深入、逐步明确的过程。这个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大体可以称之…  相似文献   

9.
查仲春 《理论学刊》2005,(11):42-43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认真总结了国内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制思想,为我们党依法治国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依法治国提供了适宜的经济土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基础。市场经济具有利益主体多样化和利益分配市场化两大特征,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正是从这两大特征中产生出…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曾有过多次提法的变换。例如“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等等。提法的变换,反映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认识上逐步深化。毫无疑问,这种理论认识的深化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以往的理论概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最近,有的同志提出,应该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1.
《当代贵州》2004,(1):2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打开了局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改革迈出了更大步伐,经历了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相互促进的生动过程,从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到十五大、十六大,都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大的方面有: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邯钢的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四大又确定了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然而,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怎样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我们并无经验可循。有的企业忙着股份制改造,却忽略管理,结果效益滑坡,陷于被动;有的企业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形成的老一套办法去应付市场经济,其结果是企业没有活力,没有出路。一向名不见经传的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邯钢总厂),从我国国情和企业实情出发,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计划经济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接轨,把企业和市场接轨,走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本文试图从党的思想发展史角度对此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4.
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对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推进今后改革的政策建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陈云对新中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和改革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贡献。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过程中,陈云主张在保持国有经济统治地位和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引入某些市场经济因素,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简称"主补"体制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构想,为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陈云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计划与市场之间"主要"和"从属"关系的论述,渐渐发展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规范提法,成为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指导方针,也为后来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了重要的历史铺垫;此后,陈云又提出了"鸟笼经济"思想,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思考,对于经济生活的健康运行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有着长久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如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到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个过程有13年;如果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计算...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98页)这一论述冲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成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点的传统见解,它按照当代科学成果,实事求是地把计划和市场还原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市场体制取向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那种仍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看法,以及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专利品的思路,在今天已完全过时.  相似文献   

19.
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的市场建设,对于建立和完善湖南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湖南市场回眸新中国建立以后,我省市场的发展,曾出现三次大的起落。第一次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国营和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后,中央认为市场上有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两家即可满足城乡人民生产、消费的需求,集市贸易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应该严格限制。因此,私营商业被改…  相似文献   

20.
五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后的重要谈话中,从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70年代末以来,小平同志经过深邃思索,曾多次论述到市场经济问题。92年初的南巡谈话第一次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矛盾的观点;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的观点;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等。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问题的认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飞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南巡谈话提出了这一理论,才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终得以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以南巡谈话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