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是现代作家中特别善于吸纳社会思潮的典型之一,他的作品杂糅了左翼、现代主义以及消费文化的神韵。但是他对每一种思潮的吸收都基于形式的借鉴,即出于对摩登的追寻,这可以对他前后期作品中令人困惑的矛盾做出解释,也可从中分析出各种思潮在文学传播中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随感录”创作延续了早期政论文对时事政治的关切和评说态度,同时也蕴含了更多的文学意味。李大钊和鲁迅是这一时期“随感录”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前者有意拉开了政治和文学的距离,用自己的创作实绩表明政治文学化表达的可能性;后者以强大的个人能力为现代杂文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他们共同丰富了五四时期的杂文创作,为现代文学文体的自我更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德顺先生在《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这篇论文中提出人类思维方式在四个方面发生变革,即关注“关系思维”,“主体思维”、“多向思维”、“动态的变革思维”,本文从这四个方面一一入手,谈了这种变革的思维方式对文学研究思维改进,以及对看文学对象的角度、对文学价值的评价等方面启发。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热爱美术,他构建的文学世界因之也有了鲜明的色彩感。在鲁迅的色彩世界里,他喜欢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突出色彩的质感;常常大块涂抹,不做工笔细描。这些特点分别源于他反对温和静穆,提倡“力之美”和以简约为美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4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59周年。毛泽东同志曾在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从“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个方面对鲁迅先生作了正确的评价,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这自然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为纪念鲁迅先生,本文主要谈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苏东剧变对东欧共产党造成了致命打击。但是,它们并未完全消失匿迹,而是演变成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并作为中东欧左翼政党的主要力量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中东欧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形成了较稳定的左右翼交替执政的格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根据现实生态环境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左派政党的特点。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东欧左翼政党又开始呈现出传统价值回归的动向和特点。可以说,左翼政党未来仍然是中东欧政坛上中下层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其发展会受到政党自身特点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书是研究联邦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部专著,1986年由民主德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海因茨·容是联邦德国左翼学者,6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作。本书代表了该研究所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反映并发展了联邦德国左翼学者就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政治和学术讨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鲁艺(全称为"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所培养中高级文化艺术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从创立到发展过程中鲁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它的优良传统和教学模式至今仍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酷爱自由,坚决反对强权对个性的束缚。留日时期,鲁迅是以自由为天神的歌者;五四时期,鲁迅为思想争自由,为女性求解放;上海时期,鲁迅为冲决伪自由的罗网而战。鲁迅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为自由而奋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正是鲁迅的选择 ,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人生之足第一次被安放在可靠的心灵大地上。不过 ,这心灵大地不是心灵的光明 ,而是心灵的黑暗。他把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荒谬的审美体验 ,破天荒地带给了中国有史以来生存其中而且非常熟悉的美学世界。心灵黑暗的在场者 ,成为新世纪美学的象征。而鲁迅的来自铁屋子的声音 ,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在场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化经典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对鲁迅文化经典的解读与阐释,既是文化上的寻根认祖,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缺失的针砭和疗治。鲁迅研究应该在积极意义上参与当今时代,自觉地回应新时期现代化的思想文化主题,使其恒久的文化意蕴能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鲁迅、朱自清关于钱起一联诗的分析体现不同的学术个性.朱光潜是以自己掌握的西方美学心理学知识阐发该诗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其学术思路带有晚清桐城派倡导的宋学精神.鲁迅对他的批评及朱自清的分析,体现了乾嘉汉学考据派的学风.晚清桐城派之宋学已溶入西学成分,故近代汉宋之争已具有东西方学术碰撞的因素.他们三人间的争论实质上是晚清汉宋之争的沿续.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partisanship on provincial fiscal policies over business- and electoral-cycles between 1981 and 2016. There were partisan differences between left-wing governments (the New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Parti Québécois), on the one hand, and conservative ones, on the other. The evidence is particularly strong for business-cycles, where left-wing parties pursued much more countercyclical strategies than conservatives. In contrast,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most Liberal administrations and conservative ones. Left-wing fiscal policies nevertheless lost their distinctiveness during the last third of the study period.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is change.  相似文献   

16.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路翎创作的以《初雪》、《洼地上的"战役"》为代表的"志愿军题材"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历史,对于我们解读那一场战争,认识1950年代的中国有启示意义。路翎的遭遇也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文艺"规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作家和人民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失败后,进步人士渴望在左翼书籍中找到出路;1930年,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全译本应运而生。林微音的译本看似“忠实”,却置换了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并“陌生化”了书名与作者名,间离了读者层累积十年的阅读期待。如此种种翻译策略看似规避国民党当局查禁,实则寄寓了林微音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摩登”的林微音为译本晕染了一抹彼时黄埔滩头消费主义的色彩,使“去左翼化”进一步滑向“庸俗化”。因此,该译本不仅有负20世纪30年代读者以革命文学促成革命政治的期待,亦难以规避查禁。“上下”交困的首译本虽“微音迅逝”,但莫里斯所倡导的艺术社会主义却渐成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