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忆钱学森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人类航天科技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华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次空前壮举。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以来,攻克和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发射了一号、二号、三号“神舟”飞船,发射“神舟”四号将是我国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体现了我国大科学体制的优势和特点;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不仅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标志性成就,也创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王志学 《春秋》2017,(1):23-28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名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荣誉勋章”,其中惟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此勋章的科学家便是郭永怀。郭永怀烈士是我国原子弹、氢弹、卫星研制过程中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研制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协公报》2012,(12):46-47
<正>讲述"两弹一星"背后故事的29集大戏《国家命运》已在央视播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国力、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很薄弱,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却成功研发出了"两弹一星",这不仅让发达国家瞠目结舌,也大大提升了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两弹一星"也留给了世界太多的悬念、太多的不解之谜,《国家命运》以纪实拍摄的手法为观众揭开这一个个历史谜团。试验场苏联专家选址竟是敦煌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原子弹试验场在罗布泊,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的试验场苏联专家选定的竟是敦煌。后来中国第一任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1,(7):19-19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原子弹试验发出的春雷般巨响和卫星传回地面的《东方红》乐曲,庄严地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院士(1911—2009)生于杭州,逝于北京。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位“火箭之父”、“两弹一星”奠基人的卓越贡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8.
张磊 《群众》2024,(2):62-63
<正>王希季,1921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曾荣立航天部一等功,是目前我国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是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师、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为开拓和发展中国空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徐娜 《中国减灾》2014,(3):34-37
纵观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过去60年里,没有钱学森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就不会有“两弹一星”的成功;没有袁隆平等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28日,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在罗布泊获得成功。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挫败了对中国的核封锁,增强了国威,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一个冬日的下午,我走进了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院士的家。去之前,我一直在想像着两弹一星功勋的居室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当我真正置身其中时,才发觉它是那么的简洁和朴素,和它的主人一样,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温暖。这间居室的主人为了国家的核武器研制和试验、为了祖国的强大,在茫茫戈壁二十多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作出了重大贡献。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我们的功勋们如此默默无闻?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86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功勋,聆听他的回忆,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张涛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向来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50年代曾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60年代部署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宏伟计划,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拥有了核技术,在世界上说话增加了分量。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以后...  相似文献   

12.
春色满园     
陈志军  叶慧 《今日浙江》2011,(22):20-21
2011年开年,一批始于浙江的红色影视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讲述“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反映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风采的《东方》以及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中国1921》,引发收视热潮,被同行和观众誉为“浙江电视剧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人才学研究表明,师承效应是群体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这条规律在科技人才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哥本哈根学派和卡文迪许实验室,通过名师相继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成为科学史上的佳话。通过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多个科技群体和专家成长之路的分析,笔者认为。师承效应的产生和相沿。至少取决于五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大教授孙立广负责的课题组,进行南极科研,独创“企鹅考古”法,取得突破性成果,揭示了企鹅3000年奥秘。该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院“2001年科学发展报告”将之列为“2000年中国科学家代表性的工作”。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英国《自然》于2000年10月19日发表由他们撰写的《3000年企鹅数量记录》,这也是该刊首次发表我国有关极地方面的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相似文献   

15.
《政策瞭望》2023,(1):19-21
2023年,全省科技系统要突出创新制胜导向,强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启动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为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两弹一星是一个不断被人传诵的丰功伟业: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以身许国,艰苦攻关,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同时,这个伟大的事业也培养出了中国一代的科学领导人,周光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曾挑起了中国科学当家人的重担。  相似文献   

17.
2012年2月5日,92岁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在北京逝世。蒋英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比较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表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教育,是由私学、官学构成的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而现代分科性质的教育体制,则是清末民初从西方引进的。大体说来,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到最后定型,先后经过了晚清“癸卯学制”、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16日,由570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5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神六’飞天成功”、“‘惠更斯’登陆土卫六”分居榜首。(1月16日《新华网》)中国的科技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比较两者,差距之大也是发人深醒的,尽管拿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点不公道。当我们最尖端的“神六”升到离地面三五百公里的地方时,人家的探测器已成功登陆土卫六,“深度撞击”的撞击器也一炮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空间距离之大实在不好比较,而且“深度撞击”成了抵挡外星的“初步演习”;至于美国研究人员发明取代晶体管的新元件…  相似文献   

20.
《春秋》2001,(3)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令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怀。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专家、应用数学家,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和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不幸因公殉职,被授予烈士称号。郭永怀去世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悲痛地说:“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个天才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