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刑法学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犯罪论构造的大讨论.四要件还是三阶层?仿佛到了一个面临取舍的十字路口.犯罪构成理论这种“知识”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如何演进?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犯罪论体系?是中国刑法学界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对刑法学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从犯罪构成理论知识演进的角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正是法的本性,法是公正的象征。刑法的公正性向来都备受刑法学关注。但是,对刑法公正的含义,这样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学界却关注不多,研究不深,以致于刑法的公正性在理论上存在误解,在实践中也难免出错。正确地理解刑法公正的含义是进一步研究刑法的公正性价值目标及其与刑法的效益性价值目标关系的基础。一关于刑法公正的含义的几种观点的评析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法公正的含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刑法的公正性有立法公正,审判公正与行刑公正之分。其中,立法公正是基础,没有立法公正就根本谈不上其他的刑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学界对我国刑法学发展轨迹的研究甚少 ,这不能不说是刑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大缺陷。我国刑法学可分为论理刑法学 (主要是刑法哲学 )和注释刑法学 (刑律学 ) ,相应地我国刑法学的发展可划分为论理刑法学发展期和注释刑法学发展期。其中注释刑法学的发展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唐以后 (至于清 )的继续发展期 ,二是 1 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颁布后至今的恢复发展期。这样基本梳理了我国刑法学的发展轨迹与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社会危害性,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社会危害}生是犯罪的本质;另一种反对派的观点认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本质.不能把犯罪与危害社会行为区别开来,应当逐出刑法学领域。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两派学者只顾自言自语。而未弄清楚社会危害性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从多维视角界定和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1999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第15届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及法官、检察官、律师等194人,提交学术论文达157篇。本届年会,回顾了我国刑法学研究50年成就,对21世纪的我国刑法许多问题作了前瞻性研究,并对国际刑法、区际刑法的有关问题作了较深入研讨。现根据本人参加会议体会和阅读会议全部资料,将大会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整理概述如下:1.关于刑法基本原则。会上讨论较多的是罪刑法定原则。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必须全面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但对什么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应当加以研…  相似文献   

6.
暴力犯罪不仅仅是犯罪学上的概念,而且与刑法学具有密切联系,研究刑法学意义的暴力犯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我国〈刑法〉来看,暴力犯罪不仅涉及刑法总则犯罪论与刑罚论的联系,而且还关系到刑法分则对暴力犯罪犯罪构成的规定.目前理论学界对暴力犯罪的概念争议较大,因此,研究刑法学意义的暴力犯罪,必须厘清相关理论争议,界定"暴力"与暴力犯罪的概念,从概念上解读暴力犯罪,揭示暴力犯罪的刑法规范性、手段暴力性、暴力程度性和对象双重性等特性,从而划定我国〈刑法〉中暴力犯罪的概念,以此为刑法学研究暴力犯罪的相关问题提供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7.
论未遂犯的成立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遂犯的成立要件的理解是我国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检验刑法学者有关刑法基本立场的试金石。目前有关这一问题的学说 ,多是从片面理解犯罪构成理论的角度出发 ,形式地分析探讨 ,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我国刑法规定具体犯罪的特点 ,完整地理解犯罪构成理论 ,对未遂犯的成立要件进行实质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监管失职罪是我国渎职犯罪中的一种,1997年被首次写进我国刑法。由于学界对它的相关研究很少,一些理论制度还不够成熟。对于环境法学者来说,它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境犯罪,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从刑法学“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着手,来对该罪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以求有助于其相关理论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熊猫烧香”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犯罪案件,其所涉及的刑法学问题主要是对此案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盗窃罪定罪量刑,对此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有必要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如何认定“后果严重”以及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问题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以更加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0.
邢曼媛教授     
法学系主任,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首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教学能手,刑法学学科带头人,山西大学刑法学硕士生导师。邢曼媛教授从事法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热爱公安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除承担本校学历班授课任务外,还承担了公安局长培训、警衔晋升培训等实战部门人员的培训教学,为山西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委党校政法专业研究生讲授刑法课程。教学中,邢曼媛教授将刑法学理论与公安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套与警察职业素质相适应的刑法学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的辐射教学法。该教学法包括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点评、案例观摩、案例模拟和案例考核等环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的优势,一方面将不同种类的案例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贯穿始终,另一方面将刑法学与刑事侦查等专业课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刑法学作为公安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警察职业的应有法律素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同时,邢曼媛教授在刑法学和警察法学领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尤其对警察不作为犯罪,刑法与人权保障,暴力、组织行为在刑法中的意义,外国刑法理论与中国刑法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在刑法学犯罪论领域有一块“风水宝地”,那就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问题。对此,我国刑法学者进行了长期而又深入地开垦,从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对有关社会危害性地位问题的诸多成果反复思索探讨中,笔者仍有一些新的发现,愿借此文表达出来,以期切磋。关于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我国刑法学界历来众说不一。除了通说“三性”说之外,还有“四性”说、“六性”说、“二性”说等不同观点。纵观这些学说,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认为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引者注:“二性”说中有一种观.或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为刑事违法性和有责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中国刑法学界,有不少学者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将社会危害性理论和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并称为中国继承的两大前苏联刑法遗产,主张将其从中国刑法学领域驱逐出去。实际上,社会危害性在中外刑法理论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刑法的三大机能、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犯罪成立模式都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刑法理论、刑法立法、刑法司法都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将社会危害性驱逐出刑法学领域,既不可行,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教唆犯问题历来是我国刑法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主要因为对其定罪处罚在我国《刑法》条文中体现很少,如何能做到罪行相适应,这是困扰我国《刑法》适用的一个难题。教唆型情节加重犯,这更是正确适用《刑法》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婚内强奸”犯罪化应当缓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内强奸”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其犯罪化,纳入刑法调控的范围之内,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如果仅从逻辑上论证这一问题,容易误入歧途。本文力图从社会学、犯罪学和刑法学角度来说明,当前在我国将“婚内强奸”行为犯罪化的条件并不成熟,不顾现实,强行立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当缓行。  相似文献   

15.
刑法学派之争是推动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前进的原动力。我国有学者提出,中国学派之争不会太久远。但从刑法学派理论全面引入中国的十余年情况来看,学派之争局面却并未如想象的那样出现,我国刑法学界在学派的划分上仍然是波澜不惊。从刑法学派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现实状况及中国与日本相比较来看,刑法学派之争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如何理解共同犯罪的主观内容——共同故意?这是刑法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刑法学界之所以对共同故意的内涵理解不一,原因在于,大家对共同犯罪故意的成立条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众所周知,单个人的故意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统一体;共同故意同样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统一体。然而,后一种统一体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以“共同”为前提的。因此,揭  相似文献   

17.
刑罚基本问题理论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我国刑法学界已对刑罚基本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刑法学界才开始对此方面的问题予以普遍关注并展开全面的研究。就刑罚的概念与本质、刑罚权、刑罚目的、刑罚的功能、刑罚的价值等问题,刑法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诸多观点和主张,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性的观点,同时仍存在一些分歧。长期以来关于刑罚基本问题的研究讨论在丰富和深化刑法学理论的同时,也促成了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刑罚理念和刑罚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是刑法理论中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果关系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 ,其次才是一个刑法学的概念。但是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当体现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 ,同时更要突出它的个性。应挣脱僵化的刑法理论的束缚 ,寻求一种刑法学自己的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研究 ,找寻一种真正的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侯国云,李万勤一、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目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目的,首先是为了确认危害社会的结果是由谁所实施的行为造成的。在这一点上,刑法学界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查明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又是为了什么?或者说研究刑法因果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法人犯罪问题是我国刑法学界研讨的一大热门话题。现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概述如下; 一、法人犯罪肯定论和否定论的抗衡 法人能否成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这是争议的一个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