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学理论》2018,(12)
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但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哲学对西方和东方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价值哲学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主要贡献就是对形而上学和人的存在价值进行了重估,把哲学的重点从形而上学转移到了本体论。尼采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价值哲学,他提出的"上帝死了""超人"等论断触动了现代人的心灵,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让人们重新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肯定了积极事物必将再次出现,洞见了人生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人钟爱生命,提高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马毅 《理论探讨》2006,(6):56-59
哲学的形而上学经历了理念论、神学论和知识论三种存在范式。尼采确立了意义生存论哲学范式,其本质特征是彻底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用超生命的抽象存在去解释所有的生存特征和千差万别的生命现象,也彻底摧毁了超生命存在的永恒性和绝对性神话。把形而上学的真正哲学意义指向人的生命存在,其本质内涵在于认定真实生命存在的过程性、生成性和意义性的深层价值,立足生活世界探问和追求人生存的意义结构和崇高的审美艺术境界,为此,尼采向世人传达了形而上学的生命观、生成观和艺术生存观,即“人在事在意在”观。  相似文献   

3.
张衍庆 《学理论》2013,(16):83-84
尼采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还在为人们所探讨研究。就尼采对生命,对于生存方式的一些看法进行探究。尼采否定充满"怜悯"的传统基督教生存观,对人的自立自强极其推崇。他反对以理性观点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主张回归到人的本身,把寻求自身超越作为生命哲学的最终奥义。  相似文献   

4.
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利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  相似文献   

6.
尼采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试图通过对尼采主要哲学思想的勾勒,即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世界观、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伦理观、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超人哲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发掘其哲学对大学生的思想启示,以此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柏格森热”湮灭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格森热"迅速降温有多方面的原因,<现代主义危机>一书对此提供了一种鲜为人知的解释.该书作者指出,20世纪初,柏格森生命哲学在重新解释传统"生机论"的基础上骤然崛起并广泛传播.哲学现代主义运动在反思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灾难时,把以柏格森为中心的生命哲学视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来源予以批判和抛弃.本文在阅读柏格森<战争的意义>一书的基础上,证实柏格森与法西斯主义没有任何瓜葛,倒是他的<战争的意义>一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尼采超人思想的法国来源.同时,本文有感于时代和历史造成的诸如柏格森这样的冤屈,期待着学术界能对历史上的思想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李科政 《学理论》2013,(19):78-81
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王志欣同志撰文指出:继“三毛热”、“琼瑶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之后,特別是前年高潮以后,在大学校园里又出现了一股异乎寻常的“尼采热”。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尼采著作最虔诚的读者不是研究生,而是本科生,本科生中又以低年级学生为最。北京大学某系86级,60%的学生拥有一二本尼采的书,85%的学生看过尼采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一、尼采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悲观主义年轻的尼采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就接触到了叔本华哲学,并且默默地接受了他的悲观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但是,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  相似文献   

11.
马晓彬 《学理论》2014,(5):40-41
尼采自称是西方历史上最坚定的"敌基督者",其对道德和宗教的批判无疑是属于他哲学中最有名的部分,尼采对于基督教的反对迥异于以往哲学家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尼采认为基督教的创始人实际上是保罗,而不是耶稣,保罗解释了耶稣之死,并将耶稣否定的"罪与罚"的逻辑,实际上又重新归给了基督教。而保罗对于耶稣形象的曲解,实际上也正是基于耶稣的心理学类型特点,也正是这种心理学类型倾向导致整个基督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否认,而转移为对彼岸世界的信以为真的肯定和向往。  相似文献   

12.
尼采人文化哲学探析马毅人一直是哲学家思想家们思考研究的主题和热点。在西方有关人的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从赫拉克利特的“爱智慧”、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始,哲学家们就把研究的焦点投视在人身上。然而直到近代,在哲学的领域中,始终是理性主义的文化哲学占...  相似文献   

13.
王旭东 《学理论》2013,(17):38-3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争议性比较大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性质和理论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这部著作出版之时,围绕着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争,而近些年的《巴黎手稿》文献学争论也为理解这部著作增添了复杂性。国内外对于这部著作的编译也有很长的一段历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王建良 《理论导刊》2002,(12):40-41
尼采曾自称为“自由精神者”,而庄子的“逍遥游”也是表达人的精神的自由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都具有很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在于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点的指涉下,本文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和"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两方面阐述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从而为新的价值原则的确立和尼采的"艺术拯救"思想开拓了路途。  相似文献   

16.
石欣民 《学理论》2010,(26):102-103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当代哲学家贾尼·瓦蒂莫认为,存在是生命运动的本身,因而存在就是历史,是有限的,"存在在时间中延展,在变动,在生生灭灭。"换句话说",存在成为时间,或曰历史。"[1]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哲学的研究将有利于一般哲学问题的解决和深化,更有利于对历史的理解。但由于历史哲学自身的复杂性,人类对其认识是较晚的,而且颇为艰难。试通过比较的方法揭示老子、孔子各自的历史观,及其对后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3)
布哈林的哲学遗稿《哲学短篇集(辩证法概要)》,是布哈林生命里留下的最后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布哈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贡献。布哈林将辩证法贯穿于这部著作始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丰富而广博的论述,可以说此部手稿是布哈林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真理的最后探索与追求的结晶。布哈林在手稿中提出的丰富而具开创性的哲学观点直到今天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汤姆·洛克莫尔是研究当代欧陆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在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现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他出版了《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重建》、《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理性观》等著作。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臧峰宇教授围绕启蒙的谱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观念资源与卢卡奇的理性观等问题对话汤姆·洛克莫尔教授,这些讨论关注马克思政治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在历史语境中勾勒出启蒙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可能性图景。  相似文献   

19.
吴懿倩 《学理论》2015,(1):82-83
在西方宗教与哲学一直是相关联的,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并形成其独特的哲学理论,其中包括伦理、美学、历史哲学以及宗教哲学等。因此,单从一个方面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不够全面的,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在其众多著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果我们换成以宗教哲学思维来看待黑格尔的思想,我们就会更加透彻地明白"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付蕊 《理论探讨》2012,(4):73-76
汤因比所著的《历史研究》虽然探讨历史本体和本性问题,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历史的统一性等问题,从总体上属于思辨的历史哲学,但因为它能够广泛吸取众家之精华,而且汤因比既是历史学家又是哲学家,因此,《历史研究》这部著作的许多方面都超越了思辨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