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汉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汉俊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之一,中共一大就是由他积极召集,并在他哥哥李书城家里召开的,如今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当时被称为“李公馆”。一大召开后不久,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局工作。可李汉俊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知,还同张国焘产生了矛盾,书生味十足的李汉俊一气之下离开了上海,去了武汉,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在长征中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共中央和红军一方面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一方面面临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又必须面临并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活动。尽管中共中央一直坚持对张国焘采取团结、教育的方针,然而张国焘却一再拒绝中共中央苦口婆心的忠告,一意孤行,在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仍然坚持其“乘势南下”的错误主张。同时,他密电右路军的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在右路军的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即飞马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共中…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对张国焘问题的处理.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一连发了四五个文件,这在党的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文件主要有:1935年9月12日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1936年1月22日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1937年3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1938年4月1815I的《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以及1938年4月19日的《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这几个文件,虽然从名称上看大同小异.有些接近.但其背景、内容和措辞却大相径庭,体现了中央处理张国焘问题的谨慎负责态度和高超政治智慧。现根据相关材料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4.
张家康 《党史纵横》2011,(11):56-60
张国焘的一生,曲折、诡异。他曾是北大学运领袖和中共“一大”的主持者,参与建党,是中共早期工运负责人和最早的军事领导者;也曾是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者,但长征途中他与中央的北上方针唱对台戏,以至另立中央,与中共中央分庭抗礼,乃至变节投靠国民党,后又为之抛弃;晚年有家不得回,最终病死他乡。  相似文献   

5.
孟红 《党史纵览》2008,(9):32-34
1931年,张国焘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鄂豫皖苏区,担任了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鄂豫皖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个时候徐向前正担任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作为红四方面军中的高层领导成员,张国焘与徐向前“搭档”数年,直至长征中,两人的关系到了命运转折的关节点上。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  相似文献   

6.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此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却历尽波折。国际代表马林和张国焘对合作的具体形式就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本文将就此争论的经过、内容及原因作些浅层的探讨。   [1]西湖会议期间,马林与张国焘发生首次争论。   1922年 8月 29— 30日,中共中央西湖特别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马林、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和高君宇 7人,这次为时两天的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马林是有顾虑的。在 1922年 4月,他曾同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  相似文献   

7.
李响  韩璐 《党建文汇》2011,(7):43-43
许世友曾说:“党内除了主席,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而在毛泽东的记忆中,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任何一本中共党史,都跳不过张国焘这个名字,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和错误都无比鲜明。有文章用A面和B面来解读他的一生,但很久以来他在中共党史上最显著的标签是:叛徒。随着近些年档案资料的不断公布、  相似文献   

8.
1 1961年8、9月间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下山来到南昌。这一天,他抽空到八一起义纪念馆视察,并对八一起义中的一些重大史实进行了回忆。关于前敌委员会的争论,周恩来回忆说:“当时的争论的确是很激烈。在我们要行动时,张国焘赶来竭力反对,气得我在会上拍了桌子。有的人还主张把张国焘绑起来,我不同意,我说张国焘是中央代表,怎么能绑呢?……”  相似文献   

9.
许世友原先最服张国焘许世友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他早年一直在四方面军,张国焘来鄂豫皖之后,曾中生、许继慎等人对张国焘的许多做法都很不满,他们曾经召集过包括许世友在内的一些人开会,议论张国焘,许世友不发言,后来一定让他说,他就说:“张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不比我们高明?”这个会议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而许世友这个讲话却大受张国焘的欢迎,以后,张国焘对许世友大加提拔,成为四方面军的主将之一,名次在王树声之前。许世友后来和老人回忆的时候说:“那时候,我是无门无派,我就是觉得当兵打…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张国焘逃跑时连个警卫员也带不走。”这个“带不走”的警卫员如今仍然健在,他就是后来曾担任过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海同志。1933年就参加红军的张海,今年已整整83岁。谈起半个世纪前的那段经历,面色红润、嗓音洪亮、精神矍铄的张老仍不失当年的机敏和干练。1935年10月,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领红4方面军和原红1方面军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南下,另立“中央”,并通令撤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工作。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遭到党中央的批判,1937年3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张廷益1936年11月,朱德率领红军总部胜利抵达陕北,受到党中央和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对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充分肯定了朱德为维护...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后,担任总书记的张闻天竭力发扬民主,坚持集体领导,摒弃了个人包办和独断专行。为了党的事业,他曾经两次主动让贤。一次是长征途中,张国焘拥兵自重向党争权,张闻天主动提出“让权”,将“总书记”职务让给张国焘;二次是六届六中全会上,张闻天遵照共产国际“要以毛泽东为首”的指示精神,提出“让位”给毛泽东,推举毛泽东为党中央总书记,体现了一位真正革命家的高尚胸怀。  相似文献   

13.
少华 《党史文苑》2014,(10):12-17
毛泽东拒绝彭德怀“抓扣”建议 张国焘违反中央决议,直接下令右路军南下,令陈昌浩大吃一惊。他找徐向前商量。  相似文献   

14.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4,(10):23-25
正以张闻天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一致严肃严厉追究张国焘对西路军的责任,苏联与蒋介石因此松了口气,国共和谈得以顺利进行,更使得中共中央能够继续保持与苏联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西安事变余波未消,中共中央突然开始了对张国焘的批判。中共中央的警惕要理解对张国焘的批判,首先就必须研究当时中共中央究竟有没有已经意识到苏联在西路军与西安事变中的叵测心怀。答案是肯定的,事实证据如下:其一,中共中央到陕北后派邓发出使  相似文献   

15.
1936年6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7月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向驻守在四川甘孜的朱德、张国泰、刘伯承、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靠拢。这时,和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大搞分裂活动的张国焘,虽然被迫取消了“中央”,但仍主张将陕北的中共中央改为北方局,自己方面可成立西北局,还可设东北局、上海局,“统统受国际代表团的指挥”。他鼓吹要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大显身手,“也不致与红一方面军挤在一块,再发生摩擦。”随着红二、六军团的到来,他又开始了新的分裂活动。他组织“工作团”,借迎接两  相似文献   

16.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9,(11):39-41
张国焘于1938年叛变投靠国民党,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张国焘正式加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任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主任,少将军衔。在军统局里,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官职。所以,不少原国民党特务都对J张国焘嫉妒得要命。  相似文献   

17.
李汉俊脱党与被开除党籍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汉俊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共"一大"后不久,李汉俊就离开了上海,从此他便脱离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将其"开除"出党.李汉俊为何脱党?又为何被开除出党?文章认为李汉俊被开除出党,原因是个人性格、政见上与陈独秀、张国焘的分歧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张国焘对于他的打击与迫害.  相似文献   

18.
1938年4月,张国焘叛变了革命,这决非偶然。早在此之前,他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恣意推行“左”“、右”倾机会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而受到无数同志的抵制和揭露,已故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仿吾,就是其中的一个。张国焘推行错误路线成仿吾历尽  相似文献   

19.
正1935年6月中旬,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随后,中共中央确立战略方针北上川陕甘创建根据地。张国焘对中央的战略方针阳奉阴违,自恃人多势众,一意孤行,坚持南下路线。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后,朱德与张国焘同在左路军。其间,张国焘独断专行,执意南下,朱德的处境十分困难,可他临大节而不辱,斗智斗勇,最终把左路军引上北上的路线,实现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总会师。  相似文献   

20.
苗体君 《党史博采》2011,(11):44-48
张国焘字恺荫,又名特立,他的俄文名字叫阿莫索夫。1979年12月3日清晨5时,82岁的张国焘客死在了加拿大多伦多郊区的一家老人病院里,关于张国焘的死因也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的,因为张国焘79岁就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二是冻死的,因为张国焘住的老人病院条件较差,夜间被子掉在地上又无法喊人拣起来,他自己又无法拾起来就被冻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