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他们都出生在四川,都勤工俭学于法国,都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 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有些相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当时的四川形成了一股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流,而聂荣臻与邓小平就是这股热流中的两分子。1919年底,聂荣臻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不到一年时间,1920年10月20日,同样是一艘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抵达马赛港,这艘船上载的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就有年仅16岁的邓小平(当时叫邓希贤)。第二天,邓小平他们到达巴黎时,受到了比他早来10个月的四川老乡聂荣臻和他的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从那天起,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长达70余年的深厚友谊。 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法国巴黎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聂荣臻和邓小平等一些进步学生相继参加了“少共”。他们在“少共”的组织下,一起参加会议,一同进行革命活动,并在1923年春,先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翌年2月5日,对革命充满了激情的聂荣臻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专程赶到贝尔——拉雪兹公墓,瞻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以示他们信仰、坚持、捍卫马列主义信心与决心。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曾表示过他的一个心愿,要在1997年,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踏上这块祖国的土地。其实,邓小平起码曾四次去过香港。 第一次是在1920年9月。当时,他和83名四川籍的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于9月11日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船“鸯特莱蓬”号,经过3天的航  相似文献   

3.
田妹 《当代党员》2011,(4):20-21
重庆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进行了名载史册的“重庆谈判”。邓小平同志早年从重庆登轮,赴法国勤工俭学,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赴法国留学 邓小平第一次过香港,是在他年仅16岁的时候。当时,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怀抱着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投身到了由吴玉章发起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中。 1920年9月11日,邓小平等90名中国学生,在上海登上了法国邮般“安特莱波”号,从而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万里征途。3天之后,邮船途中驶抵香港。当时船上一个名叫冯学宗的四川巴县学生,在写给亲友的信中,记述了香港当时的情形和学生们的一些感觉。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的领导人中,象周恩来与邓小平之间那种既引人注目、又耐人寻味的亲密友谊,是不多见的。本文拟撷取其相互交往中的几个片断作些反映与探讨。勤工俭学获教益“油印博士”深情话“兄长”20世纪20年代初,在一批批留学欧美的进步青年中,有两个人在后来的中国政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同样获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尊敬。他们就是于1920年10月到达法国、时年16岁的邓小平和1921年2月来到法国、时年23岁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法国除了体力劳动外,参与的社会工作主要是编辑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机关刊物《赤光》杂志。周…  相似文献   

6.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蒋经国和邓小平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蒋经国钦佩邓小平,视其为兄长。邓小平对这个“弟弟”也是十分关心。“中山舰事件”后,委屈的蒋经国首先向邓小平汇报思想,随后宣布与坚持反革命立场的蒋介石脱离父子关系。岁月沉浮——邓小平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之一,因遭法国政府迫害于1926年1月与傅钟、任卓青从巴黎到达柏林,又从柏林转道抵达莫斯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蒋经国比邓小平先到中山大学一个多月。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蒋经国与其他爱国青年一样,…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与香港纪事齐鹏飞,齐辉1920年9月14B年仅16岁的邓小平第一次途经香港。三天前,邓小平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船"鸯特蓬莱"号,欲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日,该邮船途径香港泊一日。1929年7月至8月第二次途径香港。邓小平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之命,离开上海...  相似文献   

8.
蒙达尔纪是法国目前第一个用“中国因素”吸引游客的城市,而这里面还有邓小平的功劳。蒙达尔纪位于巴黎以南100多公里处,以本地特产甜点和小桥流水的水乡风光在法国小有名气。提起“玉青松工厂”,当地人马上就会说,“你说的是邓小平呆过的地方吧”。  相似文献   

9.
柳溥庆1900年生于靖江生祠镇,是靖江加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他由毛泽东亲自介绍到法国,与周恩来、邓小平一起留学。在莫斯科参加了“六大”的筹备工作,是中共“六大”指定代表。  相似文献   

10.
1920年9月11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当时的名字)同200多名中国青年,从上海乘邮船,远渡重洋,去法国求学.历时18天,于10目19日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受语言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邓小平这批青年被分配到法国北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这是一所市立学校,学膳费相对低些.邓小平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开始了他的法文课程的学习.由于邓小平学习刻苦,加之有较好的语言环境,经过不长时间,他的法语水平就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与中国的“863计划”杨亲华人们不会忘记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开幕式上大声疾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八年以后“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下诞生了,这就是863计划。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为中国的科...  相似文献   

12.
接到邓小平的亲笔信,毛泽东问东兴:“你怎么不管人家啦?”1971年,“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5年时间,邓小在江西新建县的劳动也满两年了。这年的9月13日,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林彪,在妄图害毛泽东、另立中央的阴谋暴露后,企图叛逃国外,果途中自我爆炸,机毁人亡,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三”事件。邓小平正式知道“九一三”事件的消息是在11月日。这天,邓小平参加劳动的所在工厂——新建县拖机修造厂突然通知邓小平夫妇去听传达中央文件。是自“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第一次。传达的中央文件,是中共中央所发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及其…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临川县志》,它的第一张历史照片,是中共早期党员傅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合影。这是我们已知的邓小平与抚州渊源最早的文献资料。傅烈,原名傅见贤,江西抚州临川上顿渡镇人,1928年3月,英勇牺牲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任上。他在就义前留下的诗句“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曾经使多少人读后为之荡气回肠。就是这位年长邓小平五岁的傅烈,1921年在法国巴黎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筹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深受这些学长的影响,邓小平很快就成为这个支部的一员。1924年,邓小…  相似文献   

14.
在法国介绍邓小平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 邓小平曾回忆说:“我的入团介绍人是萧朴生、汪泽楷两人。” 汪泽楷(1894--1959),湖南醴陵人,幼名端初,其父汪澍田,  相似文献   

15.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四人帮”覆灭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对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整顿,特别是1975年的7、8、9三个月,是搞整顿最有成效的时期。纪登奎这期间在浙江、河南搞整顿也很努力。“四人帮”则认为7、8、9三个月是“右倾翻案风”刮得最厉害的时候,他们在寻找一切机会向邓小平发难。1975年11月,全国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批判刘冰、周荣鑫搞翻案,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邓小平。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对“文革”的评价问题,会上“四人帮”批了邓小平。毛泽东希望在“文革”的问题上统一认识,他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  相似文献   

16.
197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邓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这一年,邓小平共接待、会见、迎送各种国际代表团或外宾64批(次),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12次,批阅外事文件27件,阐述和宣传了毛泽东外交思想;对法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增进中法相互了解,推进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先后接待基辛格、福特访华,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采取以民间推动官方的策略,促使《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写上“反霸权主义”条款;支持第三世界,发展同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回顾1975年邓小平主管外事的经历,对认识和总结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五章 独特的语言特色 鲜明、新颖、别致的个性化语言 邓小平的个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了邓小平独特的个性语言。这样的个性语言,在邓小平的言谈、著作中,比比皆是。 “不动摇”,是邓小平常用的词。 他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话,几乎家喻户晓。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用多种语句来表述,如“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变”、“把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邓小平用了“一百年不动摇”,其个人特点及语句的坚定态度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 “合格”是邓小平常使用的语言。 1979年,邓小平登临黄山,一直登上光明顶。下山后,他一边仰望山峰,一边向迎候在这里的人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 1989年的“6·4”风波中,人民解放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动乱一平息,邓小平就接见了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他说:“处理这件事对我们军队是一次很严峻的政治考验,实践证明,我们的解放军考试合格。” 1989年11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军委扩大会议全  相似文献   

18.
翟文 《党史纵横》2003,(2):39-39
听邓小平讲话或者读邓小平的文章,总令人感到独具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十分简洁。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到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邓小平心中本来有千言万语要回答,然而他却把千言万语凝结为两个字:“等待”。1975年,邓小平狠抓各行各业,特别是军队的整顿。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题目就简单朴素:《军队要整顿》,内容更是抓住要害,狠抓五个字:“肿”、“散”、“骄”、“奢”、“惰”。简单明了,掷地有声。而且说了就做,…  相似文献   

19.
应强  江珍妮 《学习导报》2011,(14):56-58
91年前,一位名叫邓希贤的年仅16岁的中国四川青年踏上了法国的国土。他在法国度过了5年多的时光,足迹遍布法国东南西北,他在这里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改名邓小平的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践行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誓言。  相似文献   

20.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成为现实,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