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一场官司究竟该向法院交多少钱呢? 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公民、法人进行民事、经济和行政诉讼,法院应按规定标准收费。 一、民事类案件:,姓名权、名誉权、名称权、肖像权、荣誉权和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的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1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的收费标准交纳;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交纳30元至50元;离婚案件,财产分割在1万元以内的,每件收10元到50元,超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日趋觉醒,新闻诉讼骤然增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一般来讲,新闻侵权中被侵害的权利主要是人身权利,包括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以及隐私权等。与新闻界关系最密切的是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对这些方面加以厘清,有利于保护新闻媒体的正常采访报道权益,也有利于促进舆论监督的健康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3.
博览     
《正气》2001,(6)
我国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从广义上讲,18周岁以下的公民都属于儿童的范围。对儿童实行特殊保护的原则表现为贯彻“儿童优先”“公平和平等”“全面发展”等内容。按照这一精神,法律赋予儿童10项基本权利:生存权或生命权;继承权;姓名权、肖像权、国籍权;名誉权、智力成果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继承遗产权;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权;已满16周岁的劳动就业权、劳动保护权;处于困难或危险境地及残疾儿童的受援助权;司法保护权。这些权利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分别由不同…  相似文献   

4.
侵害名誉权的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如何认定某一侵害行为构成侵害名誉权 ,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 1 0 1条明确规定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认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一般需要具备四个法律要件 :即侵害人实施侵害人名誉权的行为 ;受害人受到损害 ;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侵害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本文就第一个构成要件淡点粗浅的看法。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认定不同。英美…  相似文献   

5.
赵宁佳 《唯实》2010,(5):85-88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名誉侵权案件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但由于立法滞后带来执法上的混乱,使得公众人物与普通公民名誉权司法保护偏重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人的本身价值,审判结果往往造成公众人物与普通公民名誉权司法保护差距过大,这不仅与宪法精神不符,容易使名誉权商品化,同时也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针对公众人物与普通公民名誉权司法保护出现的差别,应对有关法律的立法缺陷进行修改并加以完善,在当事人名誉受到侵害时能够有具体适用的法律条款进行保护,让公众人物和普通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保护权利。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人民法院对案件的主管范围日益扩大。在新近划归人民法院主管的案件中,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本来就属于民法调整,应当由人民法院主管的民事案件。如侵犯公民的姓名权、肖象权、名誉权、荣誉权,侵犯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案件,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案件。过去,由于我国长期未颁布民法,人民法院处理这些  相似文献   

7.
<正>党员要行使和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必须做到:熟知党章规定的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具体内容,掌握行使各项权利的具体要求了解和掌握行使党员权利所必经的程序或方式党员行使权利必须从党的原则和利益出发,而不应计较个人得失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党员可以依照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有关规定,请求党组织的帮助和保护,即党员合法权利受到党组织或党员侵害时,有权向本人所在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控告;党员在党内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受到  相似文献   

8.
子文 《党建文汇》2001,(1):45-45
隐私权是我国法律规定要予以保护的一种公民权利。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还有可能构成犯罪,受到刑法制裁。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的隐私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政策顾问     
《党的建设》2010,(2):59-59
我国首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12月26日表决通过了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轻微的精神损害,原则上不能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否则诉讼成本很高。教育部下发通知:八类考生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媒体侵权纠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刑法》、《民法通则》以及相应的诉讼法规定了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等人身权利,当事人在有关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提起刑事自诉或民事诉讼。从此之后,媒体就不断地被推上被告席。新闻官司的大量出现,一方面表明,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快速发展,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也提醒媒体从业者,应放下“无冕之王”的架子,提高法律意识,合理合法履行媒体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为民 《支部生活》2005,(4):43-4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有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12.
网络言论自由是我国公民享有的受宪法保护的重要权利。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网络言论自由也是如此。公民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时,不得侵害其他私主体的隐私权、名誉权、知识产权等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也不得损害公正审判、公序良俗以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等受法律保护的权益价值。实践中,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这些不同的权益价值进行协调,从而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以营造清朗、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刘继业 《世纪桥》2014,(6):59-60
随着现代媒介的迅速发展,公众人物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由于公众人物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公众人物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其名誉权不可避免的受到侵害,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正确处理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和言论自由的关系,界定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便成为首要任务,基于公众人物权利保护需要,名誉权应与隐私权分立,但应将信用权纳入到名誉权之中。  相似文献   

14.
咨询信箱     
何谓公正? 公证是国家为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稳定社会经济、民事流转秩序,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公证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民身份上、财产上权利和合法利益。”第三条规定:“公证处应当通过公证活动,教育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哪些事可以办公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规定,公证处的业务范围如下: 1、证明合同(契…  相似文献   

15.
王涛 《理论学刊》2005,(7):67-68
一、我国姓名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姓名管理制度是指与姓名有关的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总和,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民法、婚姻法、收养法、户口登记条例中的规定和公安机关(即户口登记机关)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即指公民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姓名的决定权,也称命名权,指公民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在现实中,此项权利的使用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公民未成年时,主要由父母等代理行使。二是公民成年后,本人使用命名权。其次,是姓名的使用权,指自然人依法使…  相似文献   

16.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应在一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以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使一种不稳定的民事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状态。例如:乙厂拖欠甲厂的货款,甲厂经口头催要,已厂承诺在X年X月X日前支付。但至付款期限届满时乙厂仍未履行付款义务,甲厂也未催要。二年后.甲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乙厂方即履行付款义务并支付违约金。人民法院受理后,经审理查明本案诉讼时效无中止、中断事由,因此判决:甲厂起诉时已超过诉讼时效,其民事权益已不受法律保护,驳回甲厂的诉讼请求。《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  相似文献   

17.
法律之窗     
姓名权指的是什么公民的姓名权,指的是公民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民事权利。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自我命名权,即公民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②姓名使用权,即公民对自己姓名进行使用的权利,姓名使用权具有专有性,任何人不得阻止、盗用或冒用。③改名权,即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根据这一规定精神,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指导思想或立法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制定行政诉讼法的首要宗旨。在现代社会中,人民是否享有充分的权利,这种权利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建立真正的  相似文献   

19.
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参加一定的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因而,公民是民事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公民的民事主体地位是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的。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是对公民的民事主体资格的原则规定。  相似文献   

20.
反诉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只是在《民事诉讼法》第52、126、129条以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6、184条比较原则性的规定了反诉制度。主要只是涉及"反诉是被告的一项诉讼权利"、"反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