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近年来,新昌县铁了心抓创新,大力探索新时代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形成了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动力不足改革补的科技创新"新昌模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武汉市城建投融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缺口大、融资手段单一、平台再融资困难、存量资产和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创新城建投融资模式的可行之道在于:统筹全市资产资金;推进投融资平台整合转型;探索创新信贷模式;创新证券市场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建立健全的城建投融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湖北经济崛起与投融资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湖北投融资体制中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崛起的因素,其中包括国家宏观层次投融资体制的因素和地方层次投融资政策措施的因素;从改革投融资体制角度促进湖北经济崛起,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改革理顺投融资关系,另一方面要采取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投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17]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2号)精神,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  相似文献   

5.
<正>浙政办发[2010]114号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推进县域金融创新和地方金融改革,有效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开展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  相似文献   

6.
张玉荣  郑佩瑜 《小康》2024,(2):22-23
<正>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在县域社会治理方面,全国涌现不少地方样本。有的从体制机制着眼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有的推动基层自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有的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助力社会治理……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基础,更是基层治理的主阵地。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  相似文献   

7.
正鄂政办发[2017]74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43号)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基本单元这一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金融体制改革却一直在试图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实现资源的跨行政区优化配置,特别是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出适当撤并国有商业银行地、县级机构的决定后,金融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矛盾在县域层面突出地显现出来,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融资难、高存贷差、资金外流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步伐。要加快改革和金融创新,提高县市域资金融通能力,应加强政府、金融、企业联动,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扩大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增加政策性金融供给;抓住农信社改革机遇,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地方性银行”;扬优质企业之长,发展股份制中小企业股权投资等融资机构;积极探索,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成立地方小额信贷机构,引导民间金融走出地面。  相似文献   

9.
张静 《世纪行》2009,(11):7-7
一、政府部门主导,搭建银企发展平台 1、创新投融资管理理念。在解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融资瓶颈问题上,要树立务实的战略。一是积极研究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可能实施哪些具体的改革,以此为基础对未来旅游经济发展及投融资体系进行合理规划、重点培养。二是在引导金融机构投资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仁忠  黄志华 《长江论坛》2006,(5):69-71,90
当前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本文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领域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组织协调作用、大力促进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努力推动城市环境设施建设与营运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建新 《思想战线》2015,41(2):154-156
县域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是创新县域社会治理。对云南省S市所属3个县的调查证明:只有在服务型政府原则下改革县域政府的机构与职能,增强县域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两委会为中心的社区组织,让社区组织充分自治,民众充分参与社区内各类重要事务的决策,表达自己的不同利益诉求,才能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与纠纷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吉林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对过去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进行总结,摒弃不切实际的口号和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积极开放心态,加快吉林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民庆  郭蓉 《新重庆》2006,(1):42-43
2000年5月以来.为探索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强力推进了"三项改革".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在这个基础上.2001年底,成都市参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外发达国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有什么特殊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特殊政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县域经济政策创新的重要性;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创新的内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县域经济政策创新的保障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7,(10)
<正>创新驱动是县域发展的"牛鼻子"。2015年,常熟成为全省首批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之一。素有"江南福地"美誉的常熟,承担起为全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创造经验和提供样板的重任。截至2016年底,常熟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至23.5件,高新技术企业347家,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量是2011年的1.8倍和2倍。开展试点以来,常熟  相似文献   

16.
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浙江数字化改革工作后,德清以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试点建设为总抓手,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业务协同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积极探索省委提出的数字化改革"七个关键"在县域落地的有效路径,率先构筑县域数字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打造整体智治的示范样本,为全省推进数字化改革探...  相似文献   

17.
目前突出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非协调性,主要体现在巨大GDP贡献之下的银行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数据表明,目前信贷流向呈现行业、区域、城市和产权等方面的四大偏好,中小企业面临四大融资困境,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县域金融与经济之间的负循环以及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县域金融萎缩瓶颈,根本上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超常规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振兴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逐步改变二元经济金融结构格局;加强政策引导,建立银企联动机制,积极发挥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作用;推进金融创新,突破"麦克米伦缺口",致力重塑新的县域金融服务机制和体系。  相似文献   

18.
左超  李继洪 《创造》2014,(7):16-19
正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的战略决策后,省委又于2012年7月31日至8月1日专门以省委工作会议的形式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推进大会。大会召开两年来,129个县(市、区)解放思想,争先进位,富民强县,毫不动摇加快发展——最近,云南省对2013年度县域经济考评结果进行公示,6项综合评分指标将129个县(市、区)的年度"综合测评"坐标锁定,谁进谁退,一目了然。瑞丽市抓住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创新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口岸通关等政策,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较2012年进位112位,一跃坐上"2013年度县域经济综合考评进(退)位排位表"头把交椅。  相似文献   

19.
正国发[2016]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创业投资是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结合的投融资方式,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资本力量,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稳增长、扩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创业投资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创业企业投融资渠道、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13日视察江苏时指出,江苏"要把中央通过的各项改革方案落到实处,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试点,积累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江阴开展集成改革试点,既是探索叠加效应推动改革"盆景"变为"风景"的方法论创新,也是着眼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推动面上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县域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探索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