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我国传统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协调、合作与同步运动的轨迹表明,从“国家单方供给”到“社会协同治理”的逻辑变迁顺应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战略趋势。人类政府治理由工业化及以前的“简单协作”上升为高频互动的“整体协同”。借鉴协同学理论精髓,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考察,我们认为,适合当前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理想模型,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政府推动为主导,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多中心治理主体互动合作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广西统筹城乡改革的试点城市,南宁市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方面存在着财力投入不足、供给主体、决策主体单一,监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从财政、行政管理体制、要素资源配置、社会参与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南宁市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新征程上,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进“三融”系统改革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保障。本文分析研究推进“三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对推进“三融”视域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整体推进“三融”视域下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转化的思路,以推动天津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的通道,以释放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深化金融改革要构建主体框架、强调系统集成,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地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推进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既要强调供给侧又要关注需求侧,突出改革的协同性。深化地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推动发展又要重视安全保障,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系统防范金融风险。要以完善金融服务为发展维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完善服务网络、丰富金融产品;要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稳定维度,明确地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立场、基本原则、管理策略和主要方针。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标志着大学发展由政府选择性发展向大学竞争性发展的模式转变;“双一流”是国际范围内相比较的概念,实践中,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互为支撑,统筹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是大学职能充分展现的过程,是大学学术生产力提升的过程,有赖于大学的综合改革与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6.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成为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通过对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内涵和机理分析、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即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破解"区域阻隔",推动协同制造发展,打造产业能级提升"软实力";构建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以"全球价值链"为审察,推进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中高端。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主要有:三大战略的带动;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时期;经济发展强劲;交通发达、城乡贯通等。同时也存在如下挑战:制度有待完善,改革有待深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拉动力不足;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等。山东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深化改革,构建起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支撑;组织力量,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当前正面临从救助绝对贫困到救助相对贫困、从被动救助到主动救助、从社会救助不均到精准社会救助的阶段性跨越,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推动社会救助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救助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技术应用也成为社会救助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新路向,通过“工具-价值-治理”的渐进式框架予以分析,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数字识别失效、数字规则异化、数字系统封闭、数字体系割裂等失灵危机。针对数字化转型中的失灵风险以及现有救助逻辑中的冗余程序,提出数字化社会救助的新流程,并通过凝聚两端资源、明确人本价值、构建开放体系以及制定统筹制度消解数字失灵危机、夯实技术运行底座,助力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位居成都市二圈层的温江区,围绕深化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三个集中”、加速“三化联动”的要求,坚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市场化改革取向,以群众为主体,突出“还权赋能”核心,配套实施了以构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为基础的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要素流动”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公民主体、民主实体、服务规范、运转有序”的现代公民社会治理机制,逐步构建新型产业功能区,实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0.
协同育人是新时期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当前,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存在主体单一、合作内容窄化、动力机制弱化、协作机制软化、评价机制匮乏等问题.为寻求破解之道,地方应用型大学应加强主体先进性与适切性建设,实现协同育人体制突破;强化四大运行机制建设,确保协同育人机制通畅;设立学科专业“特区”,一校一策,试点推进.同时,政府、企业、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应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与民主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是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公民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由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社会环境是外在于公民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主体、教育目标与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与途径是内在于公民教育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对公民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在实施公民教育时应注重公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细化、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发以及教材的编制。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成为“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综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学界对协同创新的语义、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协同创新的特征、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不过,对协同创新构成要素的系统研究及运行机制的整合研究有待深化,特别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理及发展路径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将成为协同创新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科学发展,解决改革中的问题需要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就是使改革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飞跃到“划着船、踏着桥过河”,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协同配套,实现物质、精神、政治的全面和谐与文明。  相似文献   

14.
推行协同治理,既需要社会基础,即政府对社会主体地位的尊重,并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又需要实现机制,即构建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并健全多元主体间运行机制.为此,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并和社会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不断为协同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与制度环境以及体制机制条件.德清县“民间设奖”、“桐庐百姓日”以及慈溪市“和谐促进会”等案例,分别代表了协同治理发轫及生长的三种路径,即自下而上路径、自上而下路径以及上下互动路径.在三种不同路径中,协同治理的发展和完善状况存在着差异.在上下互动的路径中,协同治理的绩效是最佳的;在自下而上的路径中,如果社会力量的发展能够受到政府重视并积极创建协同治理的实现机制,治理绩效比较显著,但政府必须在各种沟通渠道参与平台的构建,尤其是在运行机制的健全方面付出艰苦努力;在自上而下的路径中,因为社会基础薄弱,特别是如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重视不够,加上治理主体本身不健全,就会导致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难以健全,尽管这一路径的治理绩效也比较显著,但需通过培育发展社会基础并健全运行机制来确保其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结构急速转型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并呈现新的特征,亟需破解。本文试图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制度性根源为起点,紧扣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核——产权、主体、产业——发现当前统筹城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市场化改革是未来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而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统筹城乡发展,则是未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学术影响力评价而言,社会影响力评价的本质是以科研成果的创新质量与社会贡献为核心,对促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导向性、交叉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社会影响力的科研评价体系应坚持社会逻辑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内容的跨界整合、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和指向评价方法的综合集成。社会影响力评价带来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理念引领度、社会贡献度、主体参与度、方法集成度等评价要素的多重创新。对此,高校有组织科研社会影响力评价应秉持系统科学思想,迈向复杂科学评价范式;立足质量创新导向,完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引入循证科研评价,创新数据信息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以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差异协同思维方法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要素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共同富裕的纵向和横向层次发展,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结构改革优化和改革开放的差异协同发展的思想。解读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背景下跨区域公共危机已经由偶发向频发、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跨区域公共危机,我国多个要素联系紧密的地区通过共同制定区域规划、签署行政协议、建立组织机制、推进项目合作的做法,进行了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尝试。当然,这种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也暴露出了协同程度不够、协同效度不高、协同限度不足、协同信度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本位主义、区域分割等惯性思维的阻滞,社会和企业等主体参与的成分欠缺,协议的规范性差和区域配套制度的供给不足,以及信息、人力等资源的保障乏力。因此,应纳入区域不同政府与社会、市场力量,创新构建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可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三大运行系统,其中,组织系统是助推模式运转的载体,协调系统在于促进集体行动,控制系统属于一种约束结构,各主体在三大运行系统框架下形成运转高效、合作无间的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应对格局。  相似文献   

19.
乡村高质量振兴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服务乡村振兴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而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以及相关资源要素投入乡村振兴工作,是地方高校以其应然功能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前提。研究依据“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阐释了地方高校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激励作用及其逻辑理路,认为主体投入度能够转化为乡村振兴工作绩效,奖励机制进而将绩效转化为主体满意感,满意感最终又会转化为主体投入度,形成有效激励的逻辑闭环。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调查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地方高校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选拔晋升、职称评定、模范表彰与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多种激励机制在多层面、多方向、多形态上共同作用,最终能够有效助推乡村高质量振兴。  相似文献   

20.
刘学侠 《理论前沿》2008,(20):F0002-F000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全会号召“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一重要方针的确立,对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亿万农民更是一个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