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从事哲学史研究的人,为了正确地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很有必要回过头来研究一下黑格尔的哲学史观。 “哲学史里我们研究的是哲学本身” 哲学史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黑格尔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创立他的哲学史观。他用联系的观点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从“什么是哲学”的研究进入到“什么是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 对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的区分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讨论得也还很热烈。常识的看法认为,事实问题涉及『是怎样』的判断,价值问题涉及『应当怎样』的选择。由此而引起的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的看法之间分歧是相当大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争论。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特殊性在于它规定意义的界限,哲学讲明哪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以及哪些研究在原则上对于回答这些问题是有关还是无关。他认为哲学是澄清思想的活动,或者说是为了进一步理解语言而进行的努力。各门科学在性质上与哲学完全不同,而且研究他们的目的也完全不同,因此,科学与哲学毫不相干。与此相反,罗素把哲学当作最普遍的科学即理论构造的最高形式。按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哲学史的内在内容,就是对思维的发展以及思维规律的彰显。哲学意义上的思维科学,是一个普遍的主客统一性问题。哲学作为思维规律的科学,正在于以思维机能的本性为对象,从思维规律与认识论的规律和世界观的规律的三统一上去研究思维机能。所以,思维以感性为中介而与我们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便成为了贯穿整个哲学史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所有哲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历史上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哈贝马斯试图以“批判的社会科学”弥合哲学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一个合理化社会的到来.哈贝马斯对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的论述使我们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科学与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方法论的反思阶段。这种反思的本质是要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只有在文化哲学的范式内探讨和建立起历史理性,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哲学的"原点",这是由哲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诠释中寻觅出其所共同蕴含着的深层的哲学意味,那就是哲学的本质即"理性",这是一种反思的理性,理性的哲学充分地依赖于语言。所以,没有语言就没有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理性的哲学的"原初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们没有摆脱观察者的视角,因而其所理解的哲学仍然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不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改造世界的哲学,就必须从参与者的视角来思考有关问题。从参与者视角来思考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问题,能够避免把本体论的命题实证化;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认识论问题,能够避免对认识过程的实证化描述;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能够使我们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哲学家们迥然各异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这不仅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评价和分析这些哲学思想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人类生活的重大实践问题。杨一之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为立足点,通过对哲学家们的"有无世界"进行辨证分析,既理清了哲学史上纷繁的"有无世界"的源头和实质,也阐释了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实践论哲学思想,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无世界"。  相似文献   

9.
近来,看多了学术界丑闻,便又想起北大老一代学者的风范。在北大校园里,时常能够与这种态度相遇。著名哲学史家、翻译家王太庆先生几年前不幸故去。我们在为先生办后事的时候,偶然看到先生在申请正教授时填写的一个表格,上面赫然写着,他自己并不够教授的条件。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教授应该是个起码的哲学家,而我的确不够哲学家的水平。有人说我是个翻译家,我也不敢当此美名。我一向只是以此为中国人民服务,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哲学水平……我热爱人民和哲学,所以甘心当哲学家们的助手,干这个既费力、又困难,而且被有些人误解为仅属…  相似文献   

10.
孙正聿在《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中系统确立了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独特的哲学体系。与早期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不同的是,这部著作进一步明确了三重哲学致思取向。第一重是以"哲学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哲学观为哲学致思统摄。在这一致思统摄下,前提批判构成了哲学观的自我定位。第二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哲学致思内核。在这一致思内核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存在方式。第三重是把"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哲学史解释原则作为哲学致思格局。在这一致思格局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全部哲学史内在逻辑的一条独特的解释原则,凭此可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前提批判的思想史。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对张载哲学的研究贯穿在其两卷本《哲学史》、《简史》、《新编》三本哲学史和"贞元六书"中。冯友兰对张载宇宙论哲学的气本论的定性,性二元论,《西铭》的精神境界和宗教意义,"仇必和而解"的哲学精神,"横渠四句"的哲学家自我身份认同等等阐发,既是哲学史的研究,也是他自己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新原人》提出"觉解"后,《简史》就用此概念诠释张载的思想。冯友兰晚年反思历史,很重视和谐,对张载"太和"和"仇必和而解"的重视和阐发是他心路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一个过程,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只能遵循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辩证法。关于人类哲学史本来面目的了解,也只能遵循这个规律。列宁说: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一般认识的历史”,也是“从逻辑的一般概念与范畴发展与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重温列宁的这些教导,使我们越来越深信:研究哲学史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克服以往那种以人为中心、把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哲学斗争仅仅归结为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绝对对立和斗争的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形成过程中,"唯物等于进步、唯心等于反动"的教条主义观点,干扰了正常的中国哲学史研究。1957年北大哲学史会议前后,中国哲学研究者对此问题进行了集中的反思与争论,推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读在繁荣的背后,也显现出了论争的混乱。我们应该在论争之前反思一个更为前提性的问题,即我们的观点是否被我们无歧义地向对方说出,这就是语言哲学中的"语义上行"思维方式。我们能够看到,诸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某一个核心概念的演绎,而不同的核心概念及其演绎恰恰是造成各个解读之间无法通融的症结所在。这里面隐含了一种黑格尔式的全景式运演思维方式,而它是未经过反思和批判的。这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进行"语义上行"式反思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的"单线程思维"和"全景式演绎"。我们的任务只是弱化原解读范式的一元权威,因此,必须克服批判与重建过程中以某一逻辑演绎去取代另一种逻辑演绎的极端化方式,而有意识地在不同概念框架、话语系统中呈现多样态的马克思哲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5.
雷勇 《前沿》2009,(7):37-41
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的研究存在将“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根本地对立起来的不足。本文认为。研究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是不矛盾的。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宗教理论等都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但是,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盲目的费尔巴哈崇拜者。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赋予了唯物主义以新的内涵;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说;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结合起来。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6.
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对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研究,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存在论意义上探讨科学与哲学的本质及二者的分界;二是从发展观的角度研究科学与哲学的相关性;三是从功能意义上研究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西方科学史与哲学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旨在揭示科学与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相谐性,即相互间的谐调一致性规律及其表现。一、科学与哲学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同源性与同流性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早在古希腊哲学产生以前,上古先民已通过神话的形式开始了认识宇宙自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7.
可以认为,黑格尔是哲学史比较学的先驱。而黑格尔的巨著《哲学史讲演录》中关于东方哲学的论述,就是进行哲学比较的一种尝试。在这里,他不仅把东方哲学放在一定的历史上作纵向考察,而且还在空间上与西方哲学作横向比较,从中揭示其基本特点。因此他的关于东方哲学的论述是哲学史比较学研究的一个成果。学习和研究黑格尔在论东方哲学中贯彻的哲学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取之精华、避其糟粕,对建立哲学史比较学的科学的方法论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8.
有的同志问:“‘铁是物质’,这种说法对不对?究竟能不能把铁这种东西看作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如何理解哲学上所理解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所理解的物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同时,也还涉及到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问题。“铁是物质”,这个命题作为一个简单的判断题出现,应该说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首先,从汉语语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那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如何全面理解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推动全党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从哲学的视角谈三点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条件”是一个极古老的哲学概念,远在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就出现了有关条件的论述(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77页)。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条件概念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理解“条件”这个哲学概念?它是怎样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对待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条件呢?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唯物辩证法条件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