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当代广西》2012,(24):36-37
瑶族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多彩多姿的贺州文化犹如一座富矿,不断地被挖掘保护、创新传承、发展壮大,伴随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激荡出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2.
<正>贺州,桂东北的一座古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湘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传入广西的要点之一,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已建城。而象征着贺州文化的国宝级文物——春秋时期的青铜雕塑麒麟尊,以及在贺州桂岭镇出土的同时期的大量陶器,更是证明贺州的历史和文化的悠久灿烂。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清末重臣于式枚、民国三任总统顾问张廷  相似文献   

3.
四川藏区行     
“藏族有句俗话,‘卫藏的佛,安多的马,康巴的人’,西藏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安多以牧猎文化而著称,四川藏区所在的康巴出人才,不仅出美女壮汉,还出现了众多对整个藏区产生影响的高僧大德。”对藏族文化颇有研究的郭昌平这样评价四川藏区的文化。郭认为,这与四川藏区处于茶马古道上有关。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同样是一条文化传播、交融的通道。人  相似文献   

4.
区县动态     
《北京观察》2012,(10):61
正门头沟区政协组织委员考察"京西古道"日前,门头沟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召开"京西古道文化研讨会"第二次筹备会,就如何保护和开发京西古道,推动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讨,并商定《京西古道文化丛书》的出版发行事宜。多年来,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对京西古道进行了数十次实地考察,对京西古道的起源与发展、功能与分类、现状与开发进行了系统的挖掘与整理,编辑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成功打造了"京西古道"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5.
陈安强  陈学志  王小琴 《前沿》2011,(7):165-169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我国的茶马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中的典型,青藏高原东缘的松茂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区域性茶马古道,历史上它是连接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族群互动、文明交汇、文化交融之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松茂茶马古道从川西灌县出发,远达我国甘青地区,内分四条支道。古道内族群多元文化并存,由此生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正>潇贺古道指由湖南潇水连接广西贺江的水、陆路通道的总称,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通道。潇贺古道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孕育了多元厚重的民族文化。当前,贺州市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正在开展潇贺古道文化传承工作,着力将潇贺古道文化打造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潇贺古道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潇贺古道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修筑了"桂岭通楚古道"(潇贺古道东干道),秦始皇三十四年(公  相似文献   

7.
张俊  黄山 《当代广西》2011,(1):55-55
2010年12月2日,2010’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简称"一会一节")在贺州广场隆重开幕。海峡两岸的客家人欢聚贺州,交流客家文化,畅叙骨肉情深,共谋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8.
沈林 《今日浙江》2020,(5):58-59
“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正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样,一条古道见证着古人奔波劳顿的生活方式、物资商品的运输与交易、民族之间的迁徙与融合、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森林古道的保护修复,实施森林古道示范项目建设,使古道穿线成网、重现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沈林 《今日浙江》2022,(6):56-57
城南古道又逢春,漫山尽是赏花人.古道是古代交通遗迹,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一经毁坏,不可再生.基于此,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古道的地方立法——《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举填补了古道保护方面的空白,标志着浙江古道保护利用从此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相似文献   

10.
正亮点大通道建设改善互联互通时空格局2013年,广贺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打通了贺州出省的第一条大通道;2014年,高铁通到了贺州人的家门口,同年,一首《坐上高铁去贺州》也成为火遍粤港澳大湾区和八桂大地的神曲……近年来,贺州的大通道建设取得跨越发展,桂梧高速、广贺高速、永贺高速和洛湛铁路、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贺巴高速、连贺高速正顺利推进,贺州与外省市互联互通的时空格局已不可同日而语。广贺高速及贵广高铁的开通,使  相似文献   

11.
群山莽苍,雪岭连绵,大江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丛林草莽之中,唐宋以来,就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滇藏茶马古道。它同中国古代海上之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品牌及其开发价值,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保护及茶马古道某一段或某个行政区划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在当前实际操作层面,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学术研究还存在不小差距,由此也引发了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摒弃短期的逐利行为而将视野放大,审视当前存在的不当开发行为,最终找到民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以及旅游开发共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乔珍明 《传承》2010,(33):162-163
秦汉时期,贺州是广西最先接受中原文化、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但是,到了唐宋由于主要交通干线的向东转移和向西扩展,贺州在广西乃至整个岭南的地位都逐渐下降。从其历史来看,交通是影响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贺州交通基础设施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破,是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通道。贺州崛起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4.
在我区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各地旅游部门如何根据当地的特点,发挥本地的优势,大造旅游品牌,发展旅游业,使我区真正成为“旅游大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县处一班四组的学员于4月初专程来到广西旅游后起之秀———贺州,对该市的旅游作了一番考察。这次考察的时间虽然较短,但贺州“以文引游,以游兴文”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贺州“以文引游,以游兴文”的主要特点在当今旅游中,文化是旅游之魂,只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景观才具有高品位,文化品位越高,吸引力就越强。贺州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是湘、粤、桂三省(区)的交界处,有“三…  相似文献   

15.
白希 《当代广西》2011,(18):63-64
2010年2月2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同年12月1日,示范区正式挂牌。贺州市将充分发挥自身客家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从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探索桂台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项目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方式,促进贺州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文化魅力独特、生态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先行区,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很早以前,就常常听人说起茶马古道,说它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一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所在。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我很想去看看,但因为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恰当的心情,所以一拖再拖,没想到,就在这个春天,我和茶马古道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7.
正"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养生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贺州有着优越的生态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濒临珠三角的地域优势。2016年6月12日,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将贺州市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2016年10月19日,贺州获评"世界长寿市";2016年11月,贺州入选国家旅游局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这些为进一步推进"健康贺州"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一段千回百转的茶马古道,一曲牵肠挂肚的赶马小调,跳动在亘古大地上厚重、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歌谣始终闪耀在宁洱县的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数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中华文化的血脉,横跨数千里,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连接在一起。今天的茶马古道虽已不再有往昔的铮铮马蹄声,但对"道路"的情结,却依然留在古道沿线村民的心里,成为新时代发展致富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观察》2012,(10):61-61
日前,门大沟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开“京西古道文化研讨会”第二次筹备会,就如何保护和开发京西古道,推动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讨,并商定《京西古道文化从书》的出版发行事宜。  相似文献   

20.
曾龙城 《当代广西》2005,(22):63-63
亚细安(东盟)第六届客属恳亲大会于2005年11月初在贺州召开。这次世界性的客家文化交流盛会,引起世人关注,不仅弘扬客家文化,也给贺州带来许多机遇。在这客家文化盛会召开之际,我想起了15年前的一段往事,不禁深深感慨:客家人客家音,天下客家是一家。 1990年夏,以贺县山歌剧团为主体组成的广西梧州地区客家艺术团,带着一台新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