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一旦鲁国人在列国沦为奴隶,如果有人出钱把这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可以凭"收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条法律出台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王淦生 《唯实》2007,(3):96-96
对专制政体情有独钟的先生们在论证中国之不适宜建立民主制度时,总会抬出这样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国国民素质太差,以至于难以承担起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所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虽然那些奉民主若神灵的思想家们早将此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但我总觉得说中国人缺乏民主意识(或素质)倒也不全是污蔑。鲁迅先生就曾将旧中国数千年历史划分为“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这“公民”与“奴隶”间的距离在我看来绝不会小于人类与猿猴之间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后者显现在外观上,而前者体现在思想上。  相似文献   

3.
王翠华 《唯实》2010,(5):46-50
尼采断言“基督教的爱理念”是最精巧的“怨恨之花”,指出现代人都患上了“时代病”——虚无的生活状态下隐藏着的是人对世界的怨恨。舍勒承接尼采的怨恨命题,驳斥并改写了尼采关于基督教道德是“奴隶道德的起义”的命题,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起义,怨恨与现代性同构。  相似文献   

4.
寡母教子     
李伟明 《求贤》2008,(11):45-45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父歇(chù)在朝中说话很有分量。一天退朝之后,他去见母亲。进屋一看,年迈的母亲正在纺麻。公父歇说道:“像我们这样有地位的家庭.不愁吃穿.干吗还要纺麻啊?”其母听后面露愠色,叹息道:“鲁国让你这样的人做官.看样子离亡国不远了!”  相似文献   

5.
奴才、主子与人牧惠鲁迅曾经如此科学地因而也是准确地把奴隶和奴才加以区别: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  相似文献   

6.
“昭德塞违”一词出于《左传》中《臧哀伯谏纳部鼎、一文,文章说来国将取之于部国的大鼎送给鲁国,为的是讨好鲁国。鲁国的国君桓公又将受贿之物——大鼎公开展放在泰庙中。臧良伯认为,桓公是“君人者”,本应“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反倒“灭德立违,而宣其路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意思是说为君者带头收受贿赂,等于公开树立起了违犯纪律的榜样,如果官员们都学着也去公开行贿受贿,到那时该如何处置他们呢?为此,臧哀伯在他的谏文中大声疾呼:“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昭德塞违”,提倡用高尚的品质昭示…  相似文献   

7.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0,(7):60-60
人无德不立,医无德不成。 常州一位市民近日在一家医院给孩子看病,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病人家属称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一毛钱处方”无关医术。更非“艺高人胆大”,而是“上医之境”。但日前,随着卫生事业泛市场化,在一些地方,“对症下药”的良好医德已被“回扣开药”渐渐取代,很多医生沦为“利本位下”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典     
《党建文汇》2014,(12):17-17
古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被问什么是“死而不朽”。他回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思是,最高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这些东两,即使在人的肉体死去后很久也不会被废弃,比起俸禄家财、子孙祭祀,这才是真正的不朽。  相似文献   

9.
法学上的自由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论述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斯宾诺莎说:“遵从命令而行动在某种意义下确实丧失了自由,但并不是因此就变成了奴隶”,相反,“一个受理性指导的人遵从公共法令,在国家中生活较之他只服从自己,在孤独中生活更为自由。”洛克的表述更为明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24):18-18
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土木工匠的祖师,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大发明家。他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人,被誉为“天下之巧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相似文献   

12.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土木工匠的祖师,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大发明家。他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人,被誉为“天下之巧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相似文献   

13.
他 ,本该有美好的前程 ,然而玩麻将却使他一步步沦为赌徒。为筹集赌资 ,他把魔掌伸向了单位的“金库”。为逃脱法律的制裁 ,他畏罪潜逃。当被抓捕归案后 ,他发自内心地忏悔 :人啊人 ,千万别踏错人生的步伐 !  相似文献   

14.
乍一看题目,人浮于事怎么成了人“俘”于事,莫非笔误?其实不然,人浮于事是人们对机关工作作风的一种批评,指机关机构臃肿人多事少的现象;而人“俘”于事则是机关干部自身发出的感喟,指机关干部整天忙于事务,成为事务的“奴隶”和“俘虏”。一旦人“俘”于事,就不...  相似文献   

15.
吃鱼的哲学     
据史载,两千多年前,鲁国大臣公仪休是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后,有许多人争着给他送鱼。他命令管事人员一律不准接受,他弟弟不解,问他:“哥最喜欢吃鱼,现在为何一条也不接受?”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正因为我爱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并接着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手中的权,希望这个权能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须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撤掉。到那时,不管多想…  相似文献   

16.
喻中 《思考与运用》2007,(12):58-58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大概都有一个关于“法律像什么”的隐喻。在我看来,法律就像一条河,它汩汩地流淌着,没有穷尽,不舍昼夜,无论魏晋。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18.
贤才护国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4):52-52
春秋鲁定公时,任用孔子辅佐朝政,鲁国逐渐强大,地位与齐国相等,齐国大夫对齐景公说:“鲁国任孔丘,使鲁国强大.必然危及齐国的利益,我们应当及早采取打压对措。请大王以会盟的形式,借机震慑鲁国。齐景公于是派使者通知鲁国,在夹谷之地会盟。鲁国应允.鲁定公任命孔子为相国随行。  相似文献   

19.
陈晓光 《奋斗》2012,(1):20-21
这是两张我省干线公路示意图,一张是“决战”前的,一张是“决战”后的。“决战”前的地图上只有5条高速公路,而“决战”后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已经联结成网。这一条条代表干线公路的普通线条,在交通人眼中是一条条涌动的血脉。  相似文献   

20.
冯胤 《党建文汇》2005,(1):26-26
几年前,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退休工人鲁国芳,参与的“兵器用材料金相标样的研制”课题,获得了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