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判书是盛行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文书。成书于战国,反映周代制度的《周礼》一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判书的记载。《周礼》中所见判书可分为:傅别、质剂和书契三种形式,它们应用于不同事务之中,并且有着不同的形制。  相似文献   

2.
詹爱萍 《中国公证》2006,(10):26-28
一、质疑“中国公证源于西周民间私证”之说 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公证制度的起源,业界习惯认为是由私证逐步演变而来的。古代民间就出现“中人”见证的做法。西周时已出现了“质人、质剂、质工商”,汉代“居延简”中已有地方官员证明商业契约的记载,这些是中国公证的萌芽。这种“中国公证源于西周民间私证”的观点由来已久.并成为业界的主流认识。笔者以为,这一观点本身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解释的历史源远流长。鉴古明今,总结我国古代刑法解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的刑法解释制度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是“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刑事法律的建立与完善,除制定、颁布大量的刑事立法之外,还充分发挥刑法解  相似文献   

4.
罪刑法定的思想碎片和作用踪迹古即有之,且中西皆具。蔡枢衡先生在《中国刑法史》一书中详细地对中国古代贯彻罪刑法定的历史作了厘清。他从《尚书·吕刑》记载“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出发论证了五帝时代前期奉行“罪刑法定主义”。又从“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尚书·舜典》)的论述,同样得出五帝时代后期仍然采  相似文献   

5.
《周礼》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我国在周朝就有消防意识和消防员,当时称为“司煊”、“司耀”。“消防”一词,晚清才传入我国。但我国真正的专业消防队,在宋朝就成立了。据《宋史》记载,东京(汴梁,今开封)人口超过150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北宋百多年间,东京重大火灾发生44起。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宋仁宗时期,连皇宫都烧了。宋仁宗不得不移驾延福宫。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和法律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明晰的“法文化共识”,这是本文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所作的一个新的概括。中国古代“法文化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学为主导的法律意识、以宗法伦常为核心的法律价值和礼规范为主体的法律规则。这些“共识”不是官方和国家利用权势向民间和社会进行灌输和强加所造就的,而是据于它们的生成特点和本质属性而自然形成的结果。中国古代“法文化共识”富有积极意义,它使中国古代法律获得了普遍支持和有效实施的基础,减少和缓和了官方与民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和矛盾,使民间自治得以广泛实施,更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法文化共识”这一传统及其实践的积极作用,对我们有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7.
周鑫 《法治与社会》2011,(12):36-38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在我国。国防教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主要内容是战争动员和军事训练。《周礼》、《尚书》等书中提出“四时教民军旅”。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古代直诉制度的考察我国古代的直诉制度是指有冤情的当事人或近亲属 ,为伸冤情 ,直接将案件陈述于皇帝(王) ,希望皇帝(王)予以公正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关于直诉制度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所记载的路鼓和肺石制度。《周礼·夏官·大仆》记载 :“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 ,以待达穷者遽令 ,闻鼓声 ,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意思是说 ,在宫殿最里层门外设立路鼓 ,让大仆掌管。如有冤无门者和有紧急事的人要上达于王 ,就来击鼓。大仆听到鼓声 ,要迅速去迎接看守路鼓的御仆与御庶子 ,以便了解情况后向王报告。《周礼·秋…  相似文献   

9.
张诺 《政府法制》2012,(29):28-28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我没事儿乱翻书,看到古人诉讼的详细记述,中国人不仅会打官司,而且规矩也足够繁杂告状一方在“告”之前要先备下抵押物才被官府“听之”,这“听”,就是接案,就是被青天大老爷受理了按《周礼·秋官》记载,刑事诉讼要抵金,民事抵矢,矢,就是箭,或者金或者箭,衙门口摆放三天,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与与载体的《周礼》,其内容应看作是作者对周代社会更加理想化的构筑。由于这种“构筑”,具有可行的诱惑力,所以历史上几次重大变革都曾借鉴了《周礼》中的若干设想。在当今社会亟待加强的法制建设中,《周礼》中围绕六乡设置的普法网络体秒,以及“观法”、“读法”等“以礼防禁”、“以刑纠民”的做法,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警察的来历     
“警察”两字源于日本,清末传到中国.而行使警察职能的官吏,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我国“警察”的起源,可追溯到尧舜时代.那时,地方分权,讼狱渐兴,刑罚已备,如“士师”一官,就是当时最高法院的首长.既有司法机关,自然就会有执行刑罚的“警察”,可以说是我国“警察”的萌芽时期.《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目,自生齿以上(男孩出生八个月,女孩出生七个月),皆书于报,”类似现今的户籍管理.“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凡国失火,则有刑罚焉”,与现今消防监督相似.“野庐氏”,规定“凡道路之舟车(?)(音激)互者,序而行之”,似乎今天的交通警察.“禁暴民”,有“掌庶民之乱暴,力正者(动辄以暴力相威胁的歹徒),若不可禁,则搏而戮之”.“司稽”,“掌巡市,而察其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位古玺印收藏爱好者,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通过贵刊的鉴赏栏目看到不少藏友收藏的珍品,为了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来尽享收藏的快乐,特从我收藏的二百多方古玺印中精选一方写将出来,与各位藏家共同赏析。该印系元末起义军领袖韩林儿政权的青铜官印“管军万户府印”,印面8厘米见方,重1300克,背刻“龙凤五年六月日”,“中书礼部造”,侧刻“后字四十五号”。韩林儿又称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曾以河南开封为都,前后只存在11年,今存韩林儿宋政权官印有十余种,均为龙凤年号。根据文物出版社曹锦炎先生著《古代玺印》中记载:目前共有五方“管…  相似文献   

14.
东周盟书与春秋战国法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力 《法学研究》1995,(4):61-69
“盟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称之为“载书”。它是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为了某些重大事件或在某些重大活动中制订公约、“对天盟誓”时所记录的文辞。春秋时期,“盟誓”之风盛行,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经常举行盟誓活动,先秦文献尤其是《左传》对此记载颇多。战国时期,“盟誓”之风渐衰。从《战国策》、《史记》等文献记载可以管窥这一时期盟书之一斑。出土文物也可以印证这些记载。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司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案件。这些案件,或为民除害,或彰显公平,或严惩贪墨,或大义灭亲,但是无一不打着历史的烙印。 对这些案件运用现代刑法原理进行分析,展开现代法学理论与古代司法实践的“亲密对话”,即“古案今判”,无疑是体现当今刑事立法和司法巨大进步的最佳路径之一。 今后,我们将连续推出一系列典型的古代案例,请专家评析并对照今天的法律进行“判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缓刑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恒 《中国司法》2007,(12):21-23
秉持刑罚轻缓化、个别化之现代法治理念的缓刑制度被认为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①。目前缓刑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刑罚制度。在我国,缓刑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中记载:“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中始有现代缓刑制度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缓刑制度见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这两部法律对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察机关、缓刑的撤销等内容作了规定,建构了我国缓刑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在我国,缓刑是指在具备一定的法定条件时,对被判处一定刑罚…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08,(5):10-11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是第一个从政治高度、历史深度和世界广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白皮书。 它全面揭示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现了新时期从法制到法治和依法治国的观念转变和实践历程。 知古可以鉴今,就法治建设而言,知古更当惜今,站在二十一世纪初回望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法制历史,应思“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8.
周传明 《中国审判》2010,(1):103-103
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在老家安徽省桐城县的居宅旁有隙地,与邻居吴氏争用。家人于是“驰书于都”,张英批诗于后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也退让三尺。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传为美谈,流传至今。六尺巷这一历史文物.现已成为中华民族和睦谦让传统美德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唐律是我国古代封建律法的典范,其中规定的许多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仍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正如张晋藩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唐律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剖析唐律是有助于鉴古明今的。”因而研究唐律,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研究目的,本文对唐律中的藏匿罪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细致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现行刑法中窝藏、包庇罪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2,(33):30-31
提起古代官员平时读啥书?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孟之道、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毕竟古代以儒学为正统文化,科举考试也以此为内容,其实,这样的想法符合逻辑,但不太符合历史实际,多少有点想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