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段慧群 《政府法制》2012,(26):17-17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予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相似文献   

2.
洪浩 《中国司法》2004,(5):78-80
商鞅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同时由于他在秦孝公在位时期先后任左庶长(拥有军政实权)、大良造(相国兼将军),有将其变法思想变为现实的政治基础,所以在法家思想当中,只有商鞅的思想真正付诸于实践,成为官方思想,并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加快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步伐。因此,又可称其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 一种思想就像一座大厦,其中一定含有支撑这种思想的基石。那么,商鞅能够说服秦孝公变法的主要基石是什么呢?读过《商君书》后就一定会体会到其真正支撑商鞅变“法”思想的基石是法、信、权。下面就这三者在《商君书》的含义及关系作以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
《吕氏家塾读诗记》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诗》说的肯定、维护和发展有力地校正了宋代《诗经》学演变,激活了传统《诗》说的生命力;主张《诗》为雅乐的“主声说”是郑樵、王质“主声说”向朱熹、王柏诗乐理论嬗递的桥梁;对郑樵“淫诗”说的批驳是“淫诗”说从郑樵到朱熹再到王柏不断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汪瑶 《政府法制》2012,(6):29-29
“官人”本意是为官之人,一般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如《苟子》一书中有“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的说法。《旧唐书高祖本纪》有“官人、百姓,赐爵一级”,显然“官人”是区别于普通百姓的官僚阶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官人》认为:“是唐时有官长,方得称官人也。”  相似文献   

5.
对于《鹖冠子》一书,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黄帝书”很多观点和语句与《鹖冠子》相同,确证后者是先秦古书。本文贾谊《鵩赋》与《世兵》篇的异文着手,试图解决贾谊是否因袭先秦古书问题。  相似文献   

6.
飞儿 《政府法制》2014,(11):39-39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责者也……民,众萌也。”  相似文献   

7.
对于《鹖冠子》一书,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黄帝书”很多观点和语句与《鹖冠子》相同,确证后者是先秦古书。本文贾谊《(服鸟)赋》与《世兵》篇的异文着手,试图解决贾谊是否因袭先秦古书问题。  相似文献   

8.
森林般的手     
薛晨 《江淮法治》2008,(12):62-62
拜读《人大代表》有三个原因:作者许开祯经历低层和高层的人生体验并进寺院修行、专心写作的传奇经历,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笔者:工作与人大密切相关,对人大知识略知一二.对以“人大代表”为题的书自然更为关心:目前还没有专门以普通人大代表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历史的进程中,一直是被人们不断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对商鞅之死的解读,也是观点互见。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商君列传》一书中,给我们留下了发生在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这样的一个故事:秦孝公以卫鞅(因商鞅本是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曾为魏国相公叔痤的家臣。后入秦,变法有功,被封于商地,故又称商君或商鞅)为左庶长,最后决定了变法的命令。变法令规定:百姓每五家组成一“伍”,每十家组成一“什”,什伍之中,一家犯罪,其余各家得检举揭发,若不检举,其余各家连带受罚。隐匿罪犯而不告发的一律腰斩。告发奸人与砍敌人的头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三、说《鹿鸣》为《小雅》之始《小雅》七十四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少数出于东周初年,作者绝大部分为贵族。全部诗作有近一半(三十一首)是赞颂诗和写燕饮生活的诗,其余为反映征戍之苦和士大夫的怨刺诗。苏辙《诗集传》曾认为《小雅》有美恶,是“周德之衰”。《小雅》内容虽兼美恶,但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周德虽衰,诗中反映周人的一贯思想观念却是愈益执着强烈。浓重渲染燕乐亲和的《鹿鸣》为《小雅》之始,它集中体现了周初以来“尊尊而亲亲”的亲和意识,强调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自我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亲和是政权保持…  相似文献   

11.
史新 《政府法制》2014,(20):51-51
清朝咸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类似于现在的书目编辑.一天,咸丰皇帝询问他:“你闲暇时常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恰巧咸丰皇帝当时也在读《汉书》,听到他的回答很高兴.因此便谈起书中说诗解颐的内容,谁知这个人原来并没有读《汉书》,一时间惊慌失措,答不出皇帝的问题.咸丰皇帝顿时感到非常恼火,命令他回到原籍读三年《汉书》再来复职.  相似文献   

12.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引用了许多来自《诗经》的诗歌。考察其引用的具体篇目以及比例,可以发现《四书》在内在精神上与《诗经》提倡的“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强调培养个人道德修养,教化民众,以平天下,同时对统治者的举措失误和道德败坏,给以及时讥刺。这些是《四书》引《诗经》的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严冰 《政府法制》2013,(7):37-37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讲话引起全球关注。1月22日。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卫报》网站报道:“习近平发誓在反腐运动中既打‘老虎’也打‘苍蝇’、、”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习近平再度展示反腐决心,”并引用分析人士的话指出:“尤其是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谓切中腐败顽疾的要害。”……  相似文献   

14.
在没有开始正文之前,首先使我感到困难的是,这个题目所要展现的究竟是管仲与商鞅这两个人物的比较呢?还是《管子》与《商君书》这两部书的比较?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来讨论管仲和商鞅这两个人物,其材料来源主要是《管子》和《商君书》。但是,历史科学的研究表明,《管...  相似文献   

15.
毛应民 《政府法制》2011,(20):40-41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左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1938年5月3日,毛泽东在对抗大三期二大队学员的讲话中说,他在井冈山时,有一天想到土豪家里去看看有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反映出毛泽东对读《三国演义》一类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张磊 《江淮法治》2011,(15):40-41
“仰君大笔著人生。难得三思万里行。从政因勤成学富,腹藏明月伴清风”。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他的名字叫李伯云。诗的标题是《咏三思》。“三思”,即萧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广友在2007年以来出版的三本专著:《学与思》、《行与思》和《督与思》。  相似文献   

17.
商鞅“改法为律”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始于《唐律疏义》和《唐六典注》,可谓由来已久。《唐律疏义》云:“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注》云:“改法为律者,谓《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也”。《唐六典注》云:“商鞅传《法经》,改法为律以相秦,增相坐法,造三族之诛,加车裂镬烹之刑”。睡虎地秦简出土之后,学术界普遍认为,《简》文为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为“律”字在简文中出现88次,其中不少的法律条文为商鞅所作。于是,商鞅“改法为律”说遂成为不易之论。笔者以为,仅据以上史料,还很难说“改法为律”始于商鞅。故在此提出质疑,以求教于  相似文献   

18.
廖卫华  陈玉峰 《法人》2013,(10):60-62
《悬崖边的辩护》一书的出版,让高子程很恼火。书中提到了高子程代理的一些重大案件以及相关的连带内容。书的作者为“高子程”,但是高子程告诉《法人》记者,自己并没有出相关书籍,并开始准备用法律维权。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聚光灯下的”高官刑辩大律师“,在上世纪的80年代,他打交道最多的,不是高官,而是各种矿石。  相似文献   

19.
当年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学术界的热烈反响,他也因此被新华社等媒体誉为“著名社会学家”。此书被翻译成英语,2004年在英国发行。2011年,英国《卫报》推出了一份荐书榜单,开列了有史以来100种“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有两本列入,一本就是《黄河边的中国》,另一本是《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20.
佚名 《政府法制》2012,(15):52-52
“买春”出现于唐代。晚唐诗论家司空图所著《二十四诗品》列出了堪称“典雅”的诗境:“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关于“玉壶买春”,现代语言学家郭绍虞解释如下:“春有二解:《诗品注释》:春,酒也……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东春’,剑南之‘烧春’。此一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