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百行德为首     
“百行德为首”,意指在各种各样乃至各行各业的行为中,道德总是“带头羊”、“领头马”。从教育领域的“把德育放在首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人才领域的“德是才之帅”、“德识才学兼备”;从经济  相似文献   

2.
王麟 《友声》2007,(1):8-9
2006年11月8日,中日友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日本著名友好人士宇都宫德马、西园寺公一百年诞辰纪念会,唐家璇国务委员出席并发表讲话。中日友协会长宋健、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及相关团体负责人,平山郁夫率领的日本日中友协会长代表团一行、宇都宫德马和西园寺公一两家家属及生前友好等中日双方150人与会。唐家璇国务委员在讲话中说,宇都宫德马先生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早在1954年,就冲破重重阻力访问中国,搭起了日本政治家同中国交往的友好桥梁。先生还积极推动成立超党派议员组织“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为缔结中日备忘录贸易协定,促进恢…  相似文献   

3.
临邑县德平镇是千年古镇,文化底蕴丰厚,镇人大积极向政府提供建议,镇政府积极采纳,从发掘德平悠久历史文化、健全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生活角度出发,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一是不断发掘弘扬德平悠久历史文化。完成了《鲁北重镇德平》和《二国祢衡传》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为德平米窝头、熏鸡等传统名吃精心印制了包装、注册了商标,被列入"德州市著名小吃"行列,目前,德平米窝  相似文献   

4.
黄杨 《前沿》2002,(8):118-121
“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封建礼治”是中国“德主刑辅”的历史根源 ;“法主德辅”是西方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民主意识”是西方“法主德辅”的历史根源。中西方传统“法律”的历史差异在于法律的来源不同、法的约束力不同、权力的制衡不同、奉行的宗旨不同 ;中西方传统“道德”的历史差异在于道德的权属不同、道德的观念不同、主体的个性不同、道德的存量不同。  相似文献   

5.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原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称他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因而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鞅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鞅列传》),其政治法律主张见于后人辑录的《商君书》。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政府下发文件的17个省区币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随改革的第一集团军,起步早、进展快、力度大的山东省,就可谓是一支主力部队。在齐鲁人民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大潮中,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正承载起历史重任,溶入并推动着时代洪流奔腾向前!审慎决策叫响“三马一车”机制对国务院确定社会保险由人事。劳动、民政三家分管的体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同志没有苟同于“三驾马车”的说法,而是形象深邃地表述为“三马一车”,即三匹“马”共园拉好社会保险这驾“车”。然而,这只是明确了部一级的分工,在地方,对如何确定社会保…  相似文献   

7.
马年到了,马的各种话题又热闹起来。与现在不同的是,马在古代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好伙伴。唐代大诗人孟郊在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骑马疾驰,四蹄生风,诗人心中的抱负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西湖美景与风情可谓水乳交融、相映生辉。马因为速度快、耐力好,还广泛活跃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战场上。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思想来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和国内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性历史”的思想来源似乎都语焉不详。其实,生活在19世纪,即整体性世界形成阶段末期的马、恩之所以能提出“世界性历史”的科学命题,并非象有的史学家所说的是马、恩的“独创”(参见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第5页),而是他们从“头脚倒置”的黑格尔思想体系中剥离出的一个“合理内核”。恩格斯曾盛赞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在抽象和唯心的形式里却有着“巨大的历史感”,“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  相似文献   

9.
潘民中 《中州统战》2003,(11):12-12
平顶山位于中原腹心,在远古就是华夏祖先繁衍生息所垂青的地方,历史人文资源丰厚。因此,在开展“根在中原”活动中有不少文章可做。一、平顶山境域是黄帝部落及其子部落高阳氏、青阳氏繁衍生息过的地方。境域内现有众多的中华文明起源遗迹。在现今中华大姓中,刘、叶、沈、董、许、张、梁等姓源于或其一支源于平顶山境域。冯、韩两大姓虽不起源于平顶山,但平顶山是其郡望所在。平顶山有孔子后裔十大派中的“鲁山派”和“郏县派”。鲁山元姓出有元结,汝州柳姓出有柳浑,郏县马姓出有马燧,这些人物在唐代名声显赫。牛皋的故里在鲁山,苏姓名人苏…  相似文献   

10.
古人曰:“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德是指人们的人格、品行、道德修养.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在考察任用干部时,强调“德、勤、能、绩、体”五个方面,“德”始终排在首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这说明在当今社会“德”对我们每个人、每名官、每个群众乃至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林燕飞 《前沿》2001,(8):41-43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争议很激烈 ,二者间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有不同的答案 ,而到了最后往往又涉及到了传统的“德”、“法”相争的历史老题。这种争论是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过于执拗 ,则容易造成一种学术上的虚无 ,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到“以德治国”的实际性层面的操作 ,换言之 ,可能会使得“德治”的理念在政策中无法得到合理的落实。“德”和“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规范制度 ,具有统一性。“德”具有“法”的某些特质 ,“法”也共享“德”的某些特点 ,这种彼此之间的贯通性是二者相互间合作的现实前提。我想 ,在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12.
就在西方女性想方设法让身材变得更苗条时,非洲南部的女士们却竞相让身体变肥。有些小姐为了摘走“最肥小姐”的桂冠,为了显示“家庭富有”、“受丈夫厚爱”,竟然吃起了动物饲料,甚至吞服动物专用的增膘药丸。 在尼日尔,肥胖的女人是最美的,特别是在每年的汗甘迪节日上,来自德杰马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妇  相似文献   

13.
所谓“怕德”,就是惧怕的道德。我这里讲的“怕德”并非是那种见歹徒行凶抢劫 而胆怯逃躲不敢过问、天灾人难急需救助因怕己失不敢上前。而是劝那种对国家三令 五申的禁令敢违、党纪国法明文禁止的敢犯、道德规范不容许的敢做的那种非正义“大 胆”,者,希望多点“怕德”。 “怕德”是自尊的表现。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这正是对那种非正义“大胆”者的一句忠告。怕人知、怕抓住、怕报应,知怕就会在  相似文献   

14.
人才,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不论哪个历史时期,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自古以来,国内外都把思想品德看作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一)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周记》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里司马光提出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精辟见解,把德放到统帅的地位,并指出由于德才的不同,造成了对…  相似文献   

15.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关,同样,诸葛亮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  相似文献   

16.
公孙鞅(商鞅)是战国中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8年,公孙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运动。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头等大事。从《史记·商君列传》里可以看出:公孙鞅怀有使所在国实行变法达到富强的理想.在变法运动中能够不顾自身的安危,表现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坚强无畏的精神。西汉刘向说过:“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刘向:《新序》)这样评说,是有根据的。公孙鞅是卫国破落贵族.从小就开始钻研法家学说,成年后对法家学说有独创性的发展。他任魏相公叔痤的庶子,年仅二十余岁就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深受公叔痤的器重。魏惠  相似文献   

17.
台湾当局为使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找到“理论依据”,援引南北朝鲜与统一前的东西德模式,证明分裂国家可以彼此“平等参与联合国”,并不妨碍以后实现国家统一。依照“两德模式”炮制的分裂主张,首先是把台湾说成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什么“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各自在管辖范围内行使主权;什么“中国这个名词是含糊不清的,是一个历史、文化及地理的中性名词”等等,与岛内“台独”势力相呼应,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特别是“德法兼修”理念的凸显,对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我们重新思考厘定“德”“法”的作用、把握处理好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系、贯彻落实好新课标具有启示意义。基于“德主刑辅”思想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需要我们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申“以德为先”;提升教师的道德领导力,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价值引导作用;注重寻求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的关联点,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强化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情感教育感化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论官德     
郭永平 《今日浙江》2012,(18):44-44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官德”修养,时时刻刻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相似文献   

20.
感悟札记     
工作学习之余,有感而发,拼成“几个对子”,算是心得体会,与同志们共勉。才与德才是能力见识,德是思想品德。有一说法:有过人之见识者才,有超人之胸怀者德。德与才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方面,可以说是领导干部的两个基本点,是领导干部做为“人”字的两个支撑。古今中外、各个层面,凡领导者(为官者),都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德与才。我们常说两大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在一定意义也就是德和才。德与才缺一不可。重德不能轻才,重才不能轻德。不能唯德,也不能唯才。德不称其祸必酷,才不称其殃必大。德不备没有根基,才不足做不好工作。领导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