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继忠 《人大论坛》2010,(11):55-55
孔尚任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对同时代诗人多有点评,根本瞧小起贵州诗人一他在《官梅堂诗集序》中写道:“吾阅近诗选本,于吴越得其五,于齐、鲁、燕、赵、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杜牧名诗《山行》这样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巍峨的高山之巅,彩云缭绕处山村人家的深秋景象。如今在繁华的都市中,也出现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迷人之景,这便是新“沪上八景”中的“摩天揽胜”。  相似文献   

3.
阳光不锈     
生活中有很多错觉。错觉使人误入歧途,所以招人讨厌。但有些错觉,其实并不坏。  一辆客车停在小镇上,车上坐着一位诗人。诗人向车窗外看了一眼,他看见了路边的一间店铺,店铺的门额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阳光不锈”。诗人的心里一阵惊喜:“阳光不锈”!这店名起得多么富有诗意啊!想不到在这样的小地方也有诗!客车停了好一阵子,充满诗人心头的阳光也明媚灿烂了好一阵子,直到汽车开动,阻挡诗人视线的障碍物往后退去,让他看到了店铺的全称:“阳光不锈钢厨具”。人们为他感到扫兴:要是他没有看到“阳光不锈”的后面是什么该有多好!…  相似文献   

4.
姜少勇 《政策》2004,(9):54-54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而且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写道:“寂寂寥寥杨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马上、厕上、枕上”读书法,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5.
李小晟 《乡音》2014,(9):49-50
扇面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晋时王羲之为老媪题书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唐代时.扇子已广为人用,扇上题诗画,时人以此为时尚。诗人杜牧就在其《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至宋代,由于皇帝对绘画的重视,文人与扇面的关系日趋密切,其间创作的扇面,  相似文献   

6.
诗与酒     
《春秋》1996,(3)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谈起诗与酒,就不能不提李白。而李白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以放荡不羁最为让人难忘。如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使一个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他写道:“仰  相似文献   

7.
可疑的“中央领导”来信1998年5月5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某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从北京寄来的特快专递信件,信封上发信人地址一栏端端正正地写着“北京市北长街十六号李平”。信中写道:“传新乃胡某之女婿,许某之甥婿……要安排好、使用好。”信中...  相似文献   

8.
胡伟 《淮海论坛》2012,(2):48-48
“白马非马”是一个典故,创造这个典故的是战国时著名的诡辩老祖公孙龙同志。 这个典故是这样的:有一次公孙龙骑着自马入函谷关。在城门口被守城的小兵拦住了。关吏说,“人可入关,马不能”。公孙龙辩道:“自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怎么不是马”?  相似文献   

9.
一位诗人曾写道: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有一位哲学家注解:诗意地栖居,才是人类永久的企盼。  相似文献   

10.
马晓春:想当“全冠王”杨珍围棋界的1995年是马晓春年。5月24日,马晓春从汉城捧回了“东洋证券杯”,8月5日,又在东京摘走了第八届“富士通杯”桂冠。在世界最高级别的三大围棋赛中,中国棋手还从未当过冠军。马晓春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且在一年里“好事成...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黄河笔会落幕时,于黑丁突然提议:“请我省民间诗人陈有才唱支情歌吧!”河南省作协常务副主席郑克西跟着起哄:“唱支酸曲,不酸不算!”陈有才有些面带难色,便对于黑丁求情,黑丁老爽快一笑:“保证不打你右派!”陈有才一看四周客人有马烽,还有张贤亮夫人冯剑华,于黑丁夫人吴萍,于是就对两位老大姐双手抱拳:  相似文献   

12.
汪金友 《公民导刊》2007,(10):55-55
《刘墉传》中有个故事,有一天,乾隆皇帝跟刘墉说:“朕今年45岁,属马的。你呢?”刘墉垂手说:“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感到惊奇,又问:“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  相似文献   

13.
写好差生的评语虽是费动劳神之事,但我总是把它作如一次教育的契机,始终坚持一个目的,即促其由“差”变‘好”,达到良性转化。几年来,既在怎样写好差生评语方面乍了一些尝试,并有了点滴体云。一、改变人称。我一改“该生怎样”的鉴定式写法,将“谁生”改称“你”,使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拉近,好像在愉悦的气氛中相互谈心。如我给一位体育成绩好,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写道:“你的体育成绩很好,如能将在运动场上的拚劲用到学习上,学习成绩肯定会好起来,你说是吗?我相信你c”这样写出的评语较自然不生硬,差生就乐于“听”,易于…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四川翰林赵尧生,读了贵州大儒郑珍的《巢经巢诗集》,深感贵州人才出众,赞叹不已,欣然命笔,写下了“君看缥缈綦江路,万马如龙出贵州”的诗句。这不仅是对诗人郑珍的高度评价,而且用“万马如龙出贵州”来比喻黔中英才不绝如缕,他们冲出大山,走向全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当学造父     
当学造父王守谦《盐铁论利议》中有句名言:“骥举之在伯乐,其功在造父”。造父是古代技高一筹的御马师周穆公时以御八骏之动名扬天下,后被分封赵城,人皆称为赵氏。据传:造父能观马情言察马意,以育马、训马、用马最为擅长,什么慢马、劣马、不拉套的假马经他训育皆可...  相似文献   

16.
广西称“桂”、“八桂”由来已久。据有关资料介绍,“八桂”之美称是从古代《山海经》中“桂林八树,在贲禺东”演变而来。晋代文学郭璞说:“八树成林,言其大也。”孙绰在撰写《游天台赋》有“八桂森挺以凌霜”的诗句。六朝梁代诗人也有“南中有八桂,繁华元四时”记载。在民间,诗人正式与广西挂钩定位的则始于唐朝韩愈。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诗中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湖南称“湘”,  相似文献   

17.
熊进玉 《两岸关系》2008,(11):56-57
对于出生在70年代初的人来讲,台湾是个在每一生命时段都曾有过深刻记忆的地方。我与台湾的约会就随着这个记忆在进行着。 小学时,翻开地理书,赫然就是《美丽的宝岛—台湾》的课文。书中写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那里物产丰富,是“水果之乡”、“蝴蝶王国”。  相似文献   

18.
喜闻“精神万元产”顾彭荣北京汽车设备分厂退休工人王镜,靠捡破烂儿,捐出一万多元钱给“希望工程”,圆了他“也当个万元户”的美梦。王镜在日记中写道:“我捡破烂儿捐钱,是反腐败,反社会不正之风,是积德行善。”他又说:“我知道我捡破烂儿影响市容,有碍观瞻,吃...  相似文献   

19.
水盂     
朱亚夫 《今日上海》2013,(10):58-59
人们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十分熟悉,但对“文房第五宝”——水盂就不一定熟稔。提出“文房第五宝”的是上海著名水盂收藏家、室名大王陈玉堂先生。他在《藏盂小志》中写道:“试叩问之,若无盂盛以水,岂能染墨濡笔,挥毫于缣素耶?”他认为水盂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斋主相对,文房中是不能少此“第五宝”的。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8日,在抗战胜利鞭炮声响起的前夕,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教授溘然去世,报上发出一条消息:“此间各界今在贵阳师范学院,公祭故新闻家谢六逸先生。”噩耗传出,中国文坛为之“同声一哭”。茅盾在《悼六逸》中写道:“听到了谢六逸兄逝世的消息,有好久总觉得心里空空洞洞,说是悲哀吧,也不尽是悲哀,说愤怒呢,也不一定是愤怒——是一种不大可以名状的难受的味儿。”叶圣陶作诗一首悼念六逸先生:“交流百辈春江畔,玉树堂前推谢公。谈说从容抽妙绪,教人宛觉坐春风。战中朋好各西迁,公返柯乡我入川;一遇黔灵憔悴甚,最伤此别判人天。”他的死,使人有“车过腹痛”之感,郑振铎在追忆谢六逸一生之后感慨地说;“我们能不为他——他们——而同声一哭么?”郭沫若得知谢六逸死于“病贫交加”、“心力憔悴”之后写道:“然而中国人民是厚道的,将来总有报答他们的一一天。”这样的一天终于来到,1999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将谢六逸墓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将谢六逸列为贵阳十大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