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利益相关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加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公众的利益诉求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的内容。本文的核心在于提出一个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全过程参与框架,以管理参与为要旨,将利益相关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运用于城市管理战略过程进行具体的参与路径设计,从具体区域层面和城市管理的动态过程,定位当前城市管理中的相关公众及其影响度,形成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全过程参与系统,为当前城市管理引入公众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城市资源所有者、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演进过程的完善与必然。我国城市治理当中公众参与的缺失、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和制度空缺,导致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中决策的非科学性、低效率、高成本,有失公平、伤害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多有发生。城市管理者必须加快转变职能,建立严格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管理是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较大发展,但公众参与的偶发性、无序性特征依然比较明显,同时政府动员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意识也较为淡薄,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的地位、途径和权益.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市民社会力量相对弱小,公众参与意识根基薄弱,二是我国社会缺乏发育成熟的民间组织,公众缺少有效参与的途径.解决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增强公众危机参与意识,提升社会自我救助能力,其次要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力量,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再者健全公众与政府沟通渠道,保障危机事件信息通畅.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众表达个人偏好实现自我利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公众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从当前服务型政府理论框架出发,分析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特征,提出三种公众参与模式,即:"公众一利益集团"参与模式、"公众-决策者"参与模式和"公众-精英"参与模式.适合我国当前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实践的应是"公众-决策者"参与模式.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证实:"公众-决策者"参与模式是服务型政府彻底实现以人为本政府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型政府完成任务和使命的必由之路,是促进与公众融合的重要方法,是增强政府责任意识的直接方法.  相似文献   

5.
拆迁涉及到政府、拆迁户、开发商和拆迁公司等各方利益,是当前产生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一个重要领域.北京市酒仙桥地区在危改拆迁中引入了投票,是基层政府面对复杂的各方利益纷争和冲突的政府管理目标,难以协调整合下的"无奈选择".酒仙桥"投票拆迁"颇具创新精神;但也反映出公众在利益表达、参与决策以及政府在社会利益结构中如何准确定位,进行协调和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预见,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将持续增加,对以整合社会利益、增进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的政府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徐喆 《学理论》2012,(21):21-22
城市拆迁中的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促进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以及保障拆迁中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城市拆迁中的公众参与还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拆迁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等,确保拆迁中的公众参与能够有效地进行,进而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6,(6):103-106
城市风险治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治理主体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结构,不仅需要政府准确、及时地制定公共政策,还应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风险治理过程中。"互联网+"为公众参与城市风险治理搭建了良性互动和有效耦合的平台,"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城市风险治理的路径在于:培育公众参与城市风险治理"互联网+"思维,畅通公众参与城市风险治理网络平台与渠道,构建公众参与城市风险治理科学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方利益团体参与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推行,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现有参与渠道却利用不足,以致公众利益诉求无法满足,导致政策可按受性差.  相似文献   

9.
王佃芳 《学理论》2013,(13):63-65
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公共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强制拆迁和土地征用的矛盾。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事实上是一个利益均衡、利益分配的过程,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公众参与,只有少数领导和专家在由他们的意志决定着影响公众巨大利益的分配。就公众参与在国内的一些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用"设计桥"对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20,(1):79-87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既是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公共管理实践方式,也是公共服务伦理价值的回归。然而,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参与的有限性和非延续性。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可以厘清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影响因素及其改进策略等关键议题,实现对已有碎片化知识的整合,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而实现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有效路径就在于构建政府与公众间的知识共享机制,这就需要关注于官僚理性知识壁垒的形成机理及其超越路径,以及利益相关者间的知识共享能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徐双敏 《行政论坛》2009,16(5):15-18
全国性和制度性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一些城市中开展的"万人评政府"活动,这是我国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形式.公众参与政府评议工作的特点是:公众参与评议主体代表性加强,趋于科学化;公众参与评议内容更加广泛;公众参与评议形式更为多样;公众的满意度评议始终是评议的核心内容.但在现实中,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评议主体与被评对象信息不对称,有的被评单位过分看重评议形式和排名结果,公众被动参与以及形式参与,个别地方存在着评议成本过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增加被评部门直接服务对象的参评比例;对于行政执法部门不能进行"满意度"评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将评议重点转向着重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提高评议问卷的专业质量水准;降低评议成本,提高评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场涉及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它离不开现代行政民主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必须让公众更充分表达公共需求和选择公共服务.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众参与有一定的实践成果,但仍存在诸多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必须不断推进公众参与的机制与制度创新,引导公众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过程中来,从而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的分析可以发现,行政规划的确定将对众多社会群体的法律利益和事实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有必要构建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作为公有制前提下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器,并以主体性公众参与作为目标模式。在行政规划的公众参与过程中,容易因公众参与的无限扩张导致政府决策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决策,或因公众利益的分化和参与不平衡导致社会公正受损,或者发生公众意见对法律和政策目标的偏离,对此均应竭力避免和纠正。  相似文献   

14.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职能也要做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的需要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的介绍,探讨我国公众参与的实现途径,以促进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地方政府在推行河长制过程中纷纷探索"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的新模式,但各地却出现了政府网络治水参与平台建设之"热"与公众网络治水参与之"冷"的鲜明对比情况.基于"期望—手段—效价"的理论视角,利用广东省S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样本河涌的客观数据,构建"个人—河涌—区政府"的多层次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河长制背景下,"互联网+"公众治水参与度受到期望、手段及效价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公众期望中的参与效果评价正面影响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度;政府环保信息公开透明度感知、政府回应性和政府营造良好社会治水氛围的力度等政府工具性手段显著驱动公众网络治水参与;公众对治水重要性的评价能够促进公众网络治水参与.  相似文献   

16.
传统行政管理组织的不透明性、严格的等级制度等,造成了一系列的政府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即"开放型政府"。开放型政府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循环体,公众参与即输入的过程,信息公开则是输出的过程,而"开放"就是由一个输入和输出构成的不断互动的环路。建设开放型政府是全球化和知识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是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政府建设的必然趋势,它对中国意义更加重要。目前开放型政府建设还存在诸如信息公开不足、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开放型政府建设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转变观念、加强立法等促进信息公开;从扩大基层民主、拓宽公民参与渠道等推动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7.
在地方政府立法程序中引入公众参与,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政治回应能力、确保法律施行实效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地方政府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民主法治建设。近年来北京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实际状况。文章以其为研究个案,并基于相关调研探讨了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可以维护公众的环境公共利益,又可以改变政府决策品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利益的损失,使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社团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结合起来 ,突出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性 ,是群众观点在决策领域的升华。扩大公民参与 ,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关键。目前 ,我国公民社会的参与程度还不高 ,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政府的动员下参与的。因此 ,我们应当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公众利益表达等层面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 ,切实维护公民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善治强调政府与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也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公共决策。但今天的公众参与仍然是单向性的,缺少信息、组织和渠道,因此需要优化参与路径,实现公众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公开政府信息,公众有组织、多渠道地有效参与到公共管理中,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