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译锐  胡皓月 《学理论》2015,(6):32-33,38
《论犹太人问题》主要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所作,是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理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进行宗教批判、分析政治解放、人的解放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在论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的过程中从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政治解放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犹太人的世俗生活这三方面对市民社会理论加以探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对人权问题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初步形成了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人权观。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并不能使犹太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实现真正人的解放必须超越政治解放的狭隘性。马克思在对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论述中阐述了其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认识:政治解放带来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人和公民的分离和二重化,这种分离又导致了人权与公民权的二元化,人权是国家和社会的二重化导致人的异化的产物,要实现普遍人权,就需要超越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国家回归社会,公民权返回人权,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方向,对当前我们认识人权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6)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也是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重要转折。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的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解放,只有人类解放才能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张欢 《学理论》2015,(1):78-79
现代性对传统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却孕育着新的危机:现代性造成人的新异化,成为人类自我解放的新桎梏。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做出了深刻剖析的同时也指向了现代性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理解《论犹太人问题》中对鲍威尔的批判,明晰犹太人问题的实质及其与现代性的勾连,为解决现代性问题寻找到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3)
马克思早期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通过对鲍威尔犹太人问题的批判,清晰地说明了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和人的异化,进而提出人的解放。马克思认为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要消除人的异化,而使犹太人解放也是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通过这个过程马克思逐渐完成思想上向哲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通过"批判政治解放本身"把犹太人问题从一个基督教德意志国家的问题变成了"当代的普遍问题",揭示出了这一问题的当代价值,进而对现代政治作出了深刻的批判。现代政治的问题在于,它只是"普遍内容的假象",无法解决人的分裂,甚至维护这种分裂的状态,是受私有财产和金钱统治的政治。解决现代政治的问题,必须通过社会解放实现人的解放,只有把社会从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才能完成人的解放,克服现代政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重新梳理鲍威尔与马克思探讨关于人的解放的论证逻辑,以犹太人问题为载体分析对比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差异、互补和融通的可能性;由希伯来文化的历史进程和世俗生活,深入理解马克思探究犹太民族问题的多重维度。绝对批判的三次征讨和《论犹太人问题》的论述,剥开了犹太民族和犹太国家朦胧错综复杂的共同体形式,探讨犹太民族的坚守和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正是通过对政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必须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解放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赋予无产阶级。这一使命在《法兰西内战》中被界划为"社会解放"。但社会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而只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是一种辩证否定的批判性话语,呈现为辩证否定的动态结构性过程,人类解放也并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相似文献   

9.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可 《学理论》2011,(30):34-35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文章中,马克思否定了鲍威尔将世俗的问题用神学的方式进行解决的观点,反对政治解放一定要以宗教解放为前提的看法,并且具体阐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并且将犹太人问题放在整个人类解放的视野中看待,将其看待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9)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并深入阐释了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两大历程。《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的阐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4)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本文主要从《论犹太人问题》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部代表作来讨论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解放思想。《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本书分别主要论述的是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人的解放的基础力量以及人的解放赖以实现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导向,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9)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肯定了鲍威尔对宗教批判的积极意义,通过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与基督教社会的类比分析,发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以自身为中介,将人们的生活分为共同体生活和市民社会生活,共同体并没有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是以这种差别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从而得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真正的基督教国家的结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必须像基督教国家需要宗教意识一样需要政治意识。但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守护所谓"神圣人权"的目的,必将使得政治意识瓦解,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最终被市民社会吞噬。马克思希望人们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实现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早期就对市民社会进行过分析和批判,其分析和批判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成果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两个文本中,主要是从一种法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市民社会;第二个阶段的成果则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文本中,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市民社会。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却是一笔重要遗产,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看,他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将国家视为实现人的类本质和类生活的共同体(Gemeinwesen)。然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国家规定为虚幻的共同体(illusorische Gemeinschaft)。用词的变化反映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变化。对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关系的发现,使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实现了由逻辑到历史的转变,从而导致他的国家观变革。  相似文献   

16.
《理论视野》2021,260(10)
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在犹太人问题的讨论中将"人"树立为新的"神",施蒂纳提出真正的利己主义,以打破"人"的迷信,并据此探寻人的解放途径。马克思则认为,施蒂纳真正的利己主义仍旧陷于犹太教精神,是对自由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市民精神的极端发展,社会践行真正的利己主义并不能使犹太人获得解放,反而使整个国家、社会陷入拜物教。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真正自由与解放不在于是否实行"普遍的人权"或真正的利己主义,而是在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2)
马克思"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术语,其确立源发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解放"的多维思考。马克思对从理论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及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逻辑转换的思考,使"人民"作为中介和目的得以出场。自哲学观革命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断深化,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完整地展现出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实践"三重维度。新时代,重温马克思"人民"概念,对于把握经典、理解时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张健  杨小冬 《学理论》2013,(22):39-40
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是对马克思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最好途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实现了变革性研究,探寻人的本质的现实意蕴和人的实践性本质,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基于人的本质研究探索人的现实的解放途径,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寻求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初步确立起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就体现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之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活动的个人,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点之所在。借助活动的个人这一原则的确立,马克思一方面克服了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思想,另一方面直接超越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为其后来从实践的角度展开对个人和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这种个人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经历了从理性国家观到国家批判理论的转变过程.其一,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深受黑格尔国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国家只不过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其对国家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其二,青年马克思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表明马克思的国家观开始具备批判精神.其三,青年马克思国家观质的飞跃的标志是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明确区分,这集中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青年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并不彻底,带有"粗陋"的痕迹,但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