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日本人性格中存在深刻的两面性,这在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有深刻的体现。本尼迪克特本人在这苓书中作出许多具有先见性的预见,而且有些预见在现实中得到了应验,使得她的书籍历来成为研究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之一。从“菊”与“刀”这一柔一刚的比较中就体现出了日本人的两面性,但这个两面似乎较难去达到协调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她说──  相似文献   

3.
"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唐·韩琦"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一进深秋,百花渐次遁去之际,几乎便是菊的天下了。这时,如果你漫步菊圃,便会发现每朵菊花都象一首隽永的诗篇。有的像寒梅傲雪,戏弄风神,令人起敬;有的像荷花泛水,舒怀怒放,使人陶醉。菊花的这种不畏霜寒的顽强性格,素为人们所崇敬。所以,古人把梅、兰、竹、菊誉为花中"四君子"。我国人民养菊、爱菊、颂菊有着悠久历史,早在《礼记.月令》中已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记述。《楚辞》中亦有"春兰兮秋菊,长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2002,(3):43
1我一本新书的名字,就是对不起我爱你。爱,不仅仅是情商的一部分,是种能力,其实也是一种修养。爱,很多时候,是让对方舒服的,但也有不爽、不愉快的时候,甚至是伤害。对别人的爱,请说“谢谢”;爱他人,请说“对不起”,因为你给人家添麻烦了,有这可能。记住了这条爱情礼貌用语,才会让你明白,“爱谁”不是一句“只要喜欢就好”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淮娣 《海内与海外》2009,(12):16-16
我和敬民接触时间不长.同在一家报社工作过一段时间.不知是否是山东老乡的关系.甚为相知.几次杯酒小酌,对世事都有颇为相同的见解。我没有慧根,但依佛家的说法:人生相逢便是一种缘。《心经》上说:胸无挂碍,则远离颠倒梦想。我们之间大约都无挂碍,所以彼此还能敞开心扉。不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6.
欧洲人爱狗,这已是世人共知的不争的事实,但爱到和人形影相随,爱到几乎是“狗道主义”至上便是未曾料到的了。最开始看到人和狗在一起,是在各地的集市广场,多半是老人和狗。夕阳西下时分,一白发一小狗,或一前一后在遛,或一坐一卧在歇憩,孤独的老人因有了伴便显得不那么孤独,宠物也因有人庇护便显得格外安详,这大概也算欧洲一景吧。但只是这风景背后的故事未必令人好受,都说“西方是老人的地狱”,从这儿不正可以窥见一二。再看下去便会发现岂止是老人,便是各种年龄的人都喜欢和狗在一起,而且用途岂止作伴,更有以狗作威的。在…  相似文献   

7.
“我爱北京,我爱中国!”这是发自一位普通日本妇女肺腑的声音。她叫秋山满须美。家住东京,(杉并区高丹寺)长期在一家商社(东京贸易株式会社)从事日中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翻译工作。秋山女士是位性格温柔贴近的女性,早先是孤女寡母相依为伴,母亲去世后她一直过着单身生活。 秋山女士“二战”期间出生在  相似文献   

8.
和郭子的友谊始于高一。那时,“小虎队”的歌曲红极一时,我表哥开了一家音像店,因而“小虎队”的歌我几乎每一首都唱到了一定的水准。一天中午,我正沉浸于随身听里劲爆的乐曲中,郭子坐到我旁边让我教他几句。我便毫不推辞地教他唱了那首“小虎队”的经典之作———《爱》。这样,我和郭子之间就有了一世“音”缘,还有后来“铿锵二人行”的雅号。1997年,我们又考入同一所大学读中文系。我们之间的友谊更是如日中天。我们几乎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情同手足。我们读的是专科,在这个日益崇尚高文凭的年代,我们没有选择繁华似锦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9.
田甜 《东南亚纵横》2000,(11):29-29
新加坡男性较害羞,爱“女”在心口难开?现在时代真的不同了,以往一对男女恋爱成熟后,接下来的情形通常是男生向女生说:“请嫁给我吧!”但是,新加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男生较“爱你在心口难开”,有七成受访的男生较希望听到女生主动开口对他们说:“请您娶我吧!”新加坡人协社交俱乐部最近针对“谁该开口求婚”的课题,向140名会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76名男性会员中,有71.8%认为女生应该采取主动,向男生求婚.  相似文献   

10.
金陵城内有二女,一推,一功,奖学爱父唱唱,吟吟,拍昆曲;父爱深似海:一稚女专“夜光”,一幼女号“明珠”,话说是“夜光明珠,在明掌上珠”……这是法国籍华人成之凡女士缅怀父亲的诗句。“一稚”即稚历(之见);“一幼”即幼殊。“夜光”是《世界晚报》副刊名;“明珠”是《世界日报》副刊名。在稚、幼的孩提时代,父亲曾这般亲见地称呼她们。之凡、幼殊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乡。父亲成舍我是我国著名的老报人,新闻教育家。母亲杨日(致殊)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学系,是“五四”运动时期活跃于学潮中的新女性,也是成舍我早…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人确乎很喜欢研磨事情的真相,证据是他们很爱“掰扯”。“掰扯”是东北独有的语汇,通常的解释是“讲道理”,如“咱俩掰扯掰扯,看看到底是谁的不是”。显而易见,“掰扯”的意蕴要比“讲道理”有味道得多,其内里含有浓烈的情绪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他叫李春平,普通得就像他的三个字代号一样。但是,他的人生经历似乎是一个现代童话,比那些想像丰富的小说还富于传奇。李春平是不幸的,在“文革”的岁月里,因为父亲是当权派,背上“黑崽子”的他被造反派们无端地打得皮开肉绽,头破血流,昏迷在马路边;在当工程兵打坑道时,曾被掩埋在山洞内,差点儿成了革命烈士;在一筹莫展赴异国他乡的谋生路上,遭遇飞来的车祸,雪上加霜的命运让他无法负载沉重的折磨,他拄着拐杖又回到了北京;在情爱的旅程中,他更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曾经为爱蹲过牢房,在监狱里染上了肝病,后又被爱得死去活…  相似文献   

13.
强化边贸信贷管理 促进“四个延伸”李良增,王晓菊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在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黑河、绥芬河、东宁等19个市、县与俄罗斯毗邻,同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进行边境贸易,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4.
出身贫寒,是我以后人生的一大财富2000年金秋10月,湖南古城长沙,省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旅美中国画家李自健的《人性与爱》环球巡回展,在历时8年之后,终于“巡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8年中,李自健的画已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他的艺术以中国文化为母土,以“人性与爱”为主题,以经典的写实美学法则和真、善、美审美理想相统一,达到最广泛的公众效果,引起了中外观众的共鸣。从而在欧洲、美洲、非洲……掀起了一股中国乡土风情文化艺术的热流。8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出席了李自健《人性与爱》2000中…  相似文献   

15.
“姑娘爱花,小子爱炮”。小时候过年,姥姥总是这么说着给我压岁钱。钱不多,也就是几毛,但是以买几百头“湖南浏阳”产的小鞭儿,让我乐得合不拢嘴。  相似文献   

16.
杰弗逊镇是一个规训社会的缩影,权力关系渗透到政府、法律、宗教、家族等等社会 机体中,后者运用各自的话语对违背规范和越界的“他者”予以规训和惩罚。爱米丽所住的大宅也 是对她进行禁闭和驯化的规训力量,然而“规训社会”并非“驯服的社会”,反抗和权力是“共生的, 同时存在的”。爱米丽做出种种努力反抗来自外界的规训力量,但她已经内化了父权制社会的主流 思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自我监管的魔咒。不过,在发现无法逃脱人们对她“末代贵族代表”的定位 后,爱米丽也借助父辈的独白型权威话语消解了新时代的权力话语对她的规训,为自己谋得一个 小小的尽管是封闭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女性生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婚前第三者     
“你有几个男(女)朋友?”这是社交场合的新忌语,就如同女性的年龄,男性的收入一样,是不能轻易打听的。不少“精品女人”在感叹“好男人都已婚”后,开始务实地进行恋爱,狡兔三窟,脚踏两只船,不要承诺,要的是比较,是分享,是“爱就爱了”!做别人婚姻的第三者很麻烦,很可耻,但“抢”别人的男朋友则似乎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竞争年代,只要还没有被注册的男人,都可以追求,于是有了一个新名词“婚前第三者”——  相似文献   

18.
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权威学者,米·爱普施坦认为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式微,宣告了21世纪“创新”时代的开始。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创新并非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有到异的转变。爱氏将后现代之后的文化发展趋势冠名为“普罗透斯主义”,他预言21世纪及以后的未来文明将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文明,后现代主义是这一文明的原始雏形,而当下我们正处于这一文明的初始阶段。爱普施坦对普罗透斯主义的辩证阐释,体现了其继承自俄罗斯哲学核心观念“万物统一”的综合性思想。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对60年代结婚的夫妻,这个漂亮浪漫的女人,如果不是因为家境贫寒,是不会嫁给这个老实本分、其貌不扬,但工资高出她一倍的男人的。男人非常爱她,任劳任怨地包揽着家里的一切活计,可女人总感觉生活里还是缺少了什么,于是她不断地红杏出墙。男人居然一次也没发现,女人为自己能聪明地游刃其中而暗自得意。只是她渐渐地发现,男人除了一心爱她、爱他们的儿女,他的话越来越少。女人嘴里没说,心里却在暗暗骂男人是“土包子”,不过这样也好,如果在一个精明的男人面前做这些乌七八糟的烂事,早就穿帮了。因此,她心里还有一种鱼与熊…  相似文献   

20.
说墙     
逶迤起伏的万里长城,曾经是华夏和夷狄的分界线。英文叫作“Great Wall”,直译过来,就是“大墙”。这一个“墙”字,倒是把握国人爱筑墙的要义。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发和太子扶苏,发数十万戍卒,修长城,到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历朝历代,从帝王到老百姓,在这墙上没少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