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多年提倡一种大国学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佛教本来是外国的东西,后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很多国家的优秀文化也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要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2.
《松州》2015,(1)
<正>一、国学中的"民本"理念现代历史上,"国学"曾被赋予三种涵义:一是指历史文化,由于其无所不包,外延太大,不易把握,所以出现第二种观点,即以"国学"指称一国固有学术,第三种观点将外延进一步缩小,认为"国学"指一国固有价值思想。"国学"作为与"新学"、"西学"相对的概念,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包含的价值思想、人文理念,它是古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修身平天下的依据。在国学体系中,包含丰富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彭劲  佚佚 《楚天主人》2012,(5):40-41
上一次见到彭富春教授,还是在两年前。那时,这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的知名学者,曾因在"两会"期间公开发表了一番关于"警惕国学教育虚火过旺"的言论而将自己置于舆论漩涡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孙诒让《周礼·正义》载:"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可见,周代的"国学"系指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小学"。随着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到了清末,国学已经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  相似文献   

6.
徐珂 《新东方》2006,(6):61-64
对于重振“国学”的态度与否,在“五四”运动前后已有过争论,也有了一定的结论,现在就此又有了一翻争论。由于当下争论者“国学”素养的肤浅,恐怕也未必能达到老调重弹的理论深度。应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成熟的文化形态代表,重振、反对或者以民间的自然立场任由发展都存在其合理的成份。其中主要原因不外乎“国学”在现代性面前所呈现出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在崇尚理性、科学、民主、法制、工业、市场等价值要素为目的的现代性面前表现出的无能为力,使许多过分强调和追求现代化的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反叛之。另一…  相似文献   

7.
"底层写作":没有完成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底层写作"、"打工文学"的讨论,从2004年至今一直是文学批评集中关注的话题.但是,关于这一文学现象的"认知焦虑"仍然没有结束.因此这是一个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文学现象.对这个文学现象的讨论,已经超越了文学界,这个现象本身就不是所谓"纯文学"的话题了.  相似文献   

8.
一 人们谈到人生价值目标时,常常会联想到中国国学中某些精彩论语.例如,"上善若水"、"天道酬勤"就是我们崇尚的做人准则.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18)
<正>9月9日至28日,第六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拉开帷幕。本届文化节将延续"国学圣地,德化天下"的主题,通过"国学展示""国学交流""国学体验""国学传播"4大板块、16项(22场)主题活动为大众奉上一场国学盛宴。本届文化节活动场地不再局限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京津冀非遗展走进王府井,国学领读日走进北京文交会,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国学文化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同时发挥网络宣传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平台传播。此外,在文化节闭幕期间,将持续开展国学文化特色活动,打造永不落幕  相似文献   

10.
牟尼 《小康》2007,(11):84-86
近年来,多所大学开办了各种各样针对公司老板,企业管理人的"国学班"。对于这种现象,赞同者认为,这是人们认同国学,回归国学的现象。反对者认为,这是把国学滥用,借国学之名揽财。提倡"中国式管理"。那么,国学究竟有没有实用性的一面?如果要实现国学的古为今用,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应当怎样实现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2.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Lebanese University,a 10-member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Delegation,sent by the CPAFFC visited Lebanon and held the first "Chinese Culture Day"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s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 Department from November 14 to 20,2012. The university’s president,Dr. Adnan Hassan,a former Minister of State,met the delegation and expressed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24日,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主题为"世博热与中华文化"的学术年会.庄晓天会长等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学者与会,常务副会长丁锡满主持会议. 上海世博会活动部副部长金涛作了题为"回眸世博会--来自184天的文化观察"的主旨报告,他对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历史价值、传播理念和文化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并谈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世博会的舞台上弘扬、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再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长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青年文化的"长波"现象>是我曾写过的一篇论文题目,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一期.如今,重新回顾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整整30年的不平凡历程,我们仍可感受到"长时段"(long term)研究方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年文化演化所具有的解释魅力.17年前,我对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变化的"长波"现象的尝试描述,是借鉴了布罗代尔"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最早是由俄同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首创.根据康氏的"长波理论",世界经济以50年左右为一周经历着"升波"与"降波"之循环.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契合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在我国成为大众主要的消费和娱乐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些原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具备了必要性。“民族心理”的客观存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有了可能性。“文化商品”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的转化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对中国青年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中产阶层的形象呈现成为青年群体对这一新兴阶层认知的重要来源;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年群体对未来的设计--向"中产"/"白领"靠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寻根之旅"系列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是国务院侨办的品牌项目,"中华国学营"则是这一系列中的新探索,它以国学为主题,为来自欧美的华裔青少年营员奉上了一席文化大餐。北京华文学院作为国学营的承办方,悉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和思考,希望对华文教育界同行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汉派”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而以清末民初近代工业化时期为大盛。“汉派”文化是内地都市文化,根植于江汉平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湖北省倾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以华中特大城市武汉为凤头,以周边100公里内的8座中小城市为辅翼,重塑以“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为主要特征的“汉派”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