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形势新常态下,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内涵的提升、拓展和延伸。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师资水平不高、课程体系不健全和实训平台不足的问题;"校企协同"理念下,引入企业资金,实施"三项工程",以"项目化"运作模式,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6,(4)
创新创业工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提升的新常态,应构建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1234"("一个理念、两条主线、三个平台、四个统一")培养模式,培育具备见识学识基础与强大实践操作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建构各种专业创业教学体系,统筹专业教育、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推动创新创业型大学生培养提供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3.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厘清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涵入手,通过创业者素质模型的构建,创设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改革"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建社会、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系统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蔡炎斌 《湖湘论坛》2006,19(1):89-91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我国高校的就业压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其内容特点和模式着手,通过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设一支创业型师资队伍等途径,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就业成为结构性就业困难。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其制度构建及特色,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创业理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借鉴,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存在于我国各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实际的"相对最优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基于对湖北青年创业学院模式的剖析,结合高校青年的特点和诉求以及社会对高校青年的要求和需求,对青年创业教育"学院型培养模式"的梳理,努力探索"战略定位科学化、学科建设系统化、资源整合多样化、对象覆盖全员化"的新模式,其实践与创新将给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构想酝酿、实践摸索和实践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成绩也暴露了问题。为此,应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突破落后型理念、打造专业化师资、形成体系化课程以及提供规模化资金等几方面出发,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完善与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互联网+"的优势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政府、高校、学生的"三位一体"发展网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能力缺乏以及优质双创平台寥寥可数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清华深圳研究院i-Space创业平台与麻省理工大学i-Robot创意平台的分析,探究"互联网+"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双创平台建立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开设网上创业特色课程、以第二课堂形式增加学生创业知识、政府和学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这三点可成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旻华  刘杨华 《求索》2012,(4):256-257
英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成熟,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本文借鉴国外特别是英美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以期探索、改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来迎接挑战。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优化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拿出切实解决问题的对策;即端正思想认识、提高经费投入、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创新考评方式、加强创业实践,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科教兴国、实业强国的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与终身性、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丰富性、支持体系的开放性与社会化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我国创业教育应优化理念设计,响应教育发展潮流;加强队伍建设,构建教育专家体系;规划课程设置,实现个性多元教学;完善支持体系,探索多方互动网络,从而解决创业教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形成一股热潮.但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水平,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过于简单化和功利化,与市场及外部环境的接轨和融合度还有很大差距.改善这种状况最重要是的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是实现自身突破发展的可行路径,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通过深入全面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从课程、师资、教育支持、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可供尝试的建议和措施,期望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小敏 《传承》2011,(25):54-55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此时高校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创业就业路径,既是缓减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通过分析从就业观念转变到创业理念、从创业教育到创业平台搭建的必要性,以及目前创业的主要障碍,着重对高校创业就业型人才"五个一工程"的培养模式作出探析,即转变一个观念、设立一个基金、建设一个基地、聘请一批导师、打造一个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该类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就是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双创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是要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实习平台的搭建、激励制度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多层次、系统地联合、互动,从而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本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应重视并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笔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大学生特别是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体设计、整体部署、一体实施,形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促进创业"和"创业是创新的实践,创业反哺创新"的工作格局,使创新与创业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创新与创业的互促共建,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离不开教育的驱动,重视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山东农业大学在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探索实践了"三段式、四驱动"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段式"即将创业教育过程分为创业通识教育、创业模拟实践和全真市场创业三个阶段;"四驱动"即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机制驱动的创业教育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创业模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助推型平台创业模式、引领型美丽乡村创业模式、兴业型贤才返乡创业模式、扶持型"企业+创业主体"创业模式等。但我国农村创业仍然存在着创业人才缺乏、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信息科技力量不足等问题。推动农村创业发展,需要创新多元扶持政策,努力发展"党建+创业",优化农村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工作长期持续开展的着力点要放在拥有广阔空间的基层,要通过优秀人才的培养为基层创新创业工作"呐喊助威"。然而,目前基层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理念滞后、考核机制不完善、培养效果欠佳等问题上。要通过相应的理念更新和机制创新优化解决,达到提升基层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中,艺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因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等问题,步入了发展的瓶颈和困局。通过分析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具备培养专业知识(尤其是在平面设计、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方面)、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的艺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破局之道,从顶层设计、载体、保障、阵地等层面入手,探索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多样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