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进程中对机遇思想的阐发,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并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机遇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用机遇思想观察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过程中,对机遇与环境、机遇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等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揭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站在世界现代化历史的高度充分研究了落后国家建设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对外开放理论和一整套系统的侨务理论,将启动侨乡优势和发展"海外关系"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独特机遇"。在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指导下,广东侨乡社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侨乡模式成为广东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征,彰显了侨动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意义。邓小平侨务思想不仅体现在对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继续推进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和当前广东侨务工作的启示方面。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今天,在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情况更加错综复杂。全球化既是机遇,更意味着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机遇和挑战,做到趋利避害,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进,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才能有作所为。  相似文献   

4.
"四个全面"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准确定位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积极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努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体现了历史、现在、未来高度的逻辑统一,是开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应如何代表?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来看,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它确实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课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职能要求其发挥智库作用。民主党派要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发挥人才、社会联系、运行机制和沟通渠道优势,有意识地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政党智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浅议企业远程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兴起,中外企业远程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中国企业远程教育正处于初创阶段,如果我们正确地面对挑战和努力解决其所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远程教育将会抓住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具有同构性,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外和对内寻求延续中国文化"民族慧命"的创造力。二者的互动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了重要的价值。中华民族在当代所处的历史境遇表现为,积极参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全球化进程,推进阵痛与硕果共生的快速社会转型等。当代境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和谐共融的新起点,二者的双向建构是其和谐共融的新途径,中华民族生存实践的需要是二者和谐共融的必然旨归。  相似文献   

9.
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比较思维、中介思维认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具有的独特发展机遇优势至关重要。运用辩证思维,认识这种优势是挑战之下的机遇、变化之中的机遇;运用历史思维,认识这种优势是历史积淀而成的集成优势,是承接未来的优势;运用比较思维,认识这种优势是相对于过去显在优势的潜在优势;运用中介思维,认识这种优势是未来的、间接的、过程性的优势。由此启发我们,必须深化科学理论指导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提高做好各项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必须拓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视野和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0.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根基和逻辑起点。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生成根基,可以从历史、理论、文化三个维度着眼考察。从历史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世界历史的近代化而成、顺应着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前进、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标志。从理论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式表达,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开辟了现代化新范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时代标识、对传统现代化的超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范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述。在人类文明现代化谱系的宏大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宣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将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机遇。就云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这些高校面临着“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家优先发展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的优惠政策;面临着国家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机遇。因此云南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代化发展有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相似文献   

12.
试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实现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化,而且还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进行了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实现了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创造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认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对于更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突破。所以,应当及时将中国式现代化内容融入至高校思政课教学。为此,应当运用逻辑分析法,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逻辑;运用历史爬梳法,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运用比较分析法,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价值;运用总结分析法,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验,这不仅能使高校学生学习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要求,还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自觉投身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根基的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国家治理面临全新挑战,开始踏上艰辛曲折的现代化之路。只有全面考察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进程,才能深入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才能更好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未来走向。中国国家治理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萌芽、发展和成熟。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历史积淀的超越,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要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中国传统的人格模式、中国现代人格重塑的历史进了简要回顾分析,认为社会转型与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实质是人格重塑,并从道德观、价值观、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六个方面阐述了社会转型期人格重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后发外源现代化国家,以社会主义为制度选择确立了现代化目标,但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才能正确解读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追求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设计,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命题,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出真知,聚焦启动环境、权力框架和发展动力这三个宏观维度比较中西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既能深刻认识中西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差异,更能科学把握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而为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内涵表述、模式探索、发展战略、实现途径、依靠力量等基本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的现代化蓝图进行了大胆探索。他们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既是一脉相承的继续,又在各自的背景和时空里,有所超越,有所创新,形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链条,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