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雯婷 《法制博览》2013,(10):213-214
行政处罚时效制度对于限制行政处罚机关的作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完善行政程序法体系,实现法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行政处罚时效制度概述、我国行政处罚时效制度的现状以及我国行政处罚时效制度的完善三部分,从行政处罚时效制度的基本概念界定和价值分析入手,详细研究了我国对于追诉时效、裁决时效和执行时效的立法现状及不足,并对完善我国行政处罚时效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红梅 《法制博览》2014,(2):197-198
行刑时效,是指对于一定的犯罪,在处刑判决确定后,超过法定期限不曾执行,其行刑权即行消灭不得再予以行刑的制度。我国也应该在参考国外的立法例,结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下设立行刑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3.
秦军茹 《法制博览》2013,(7):207-209
时效制度是民法的基本制度之一,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当事人因不重视诉讼时效制度,或片面理解诉讼时效内涵,特别是歪曲诉讼时效制度,并导致不正确行为的发生,冲击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从是否继续承担责任和享受权利的角度看,时效制度是关键。时效制度关系着权利人的权利是否丧失,同时关系着侵害人还受不受追诉的问题。时效制度的法律后果大体就是两种,一种是丧失胜诉权,另一种是丧失实体权利。我国采用的是前一种。与此相反的就是英美法系的丧失实体权利的做法。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差异性,就在于法律文化以及历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要满足本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采用那种制度规定,都有不完善之处,各个国家就要针对法律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取长补短,借鉴国外法律的优秀之处,针对本国法律的漏洞,草拟修正案,使之更加健全。这样才能有效地督促权利在一定时期内及时行使权利,使权利—义务状态消灭,才能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律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4.
闻婷婷 《法制博览》2014,(2):199-200
诉讼时效与消灭时效均以权利人不行使权利为前提,但诉讼时效更契合时效制度的本质。我国诉讼时效制度仍不完善,存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过短、特别诉讼时效期间含混不清等问题。文章从诉讼时效的概念争议出发,通过对诉讼时效期间的类型以及"因判决而成立的请求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对我国时效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转向处分制度是世界许多国家处理少年犯罪的最重要的制度,我国也正在探索和试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定而使该制度发展缓慢,本文旨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少年犯罪转向处分的规定,分析其优劣,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6.
陈琨 《工会博览》2011,(5):225-225
仲裁时效的制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诉讼时效必须受,到仲裁的时效制约,因为无限制的放纵劳动争议纠纷案当事人的延期主张权利,不仅对案件对方当事人不公平,而且容易扩大纠纷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问题的解决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建立劳动争议时效制度可以平衡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促使劳动纠纷案件的当事人积极主张权利,...  相似文献   

7.
免予起诉的废除是我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在起诉制度上的飞跃。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起诉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相对不起诉条件细化与范围扩大、未成年人在共同犯罪中分案起诉上。同时,司法实践中探索了暂缓起诉这一新的形式。我国未成年人不起诉制度急需完善,应当通过立法进一步细化不起诉标准,扩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的范围;构建刑事和解不起诉制度;建立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后的帮教制度。  相似文献   

8.
有组织犯罪的巨大破坏力是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若能剥夺其犯罪资本,就能剥夺其犯罪能力,因此需要在立法上考虑对有组织犯罪建立严格的没收其财产的制度。我国目前的刑法在这一方面尚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9.
从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从刑罚的起源到刑罚的及时性再到具体的犯罪,使人受益匪浅。笔者从刑讯逼供部分入手分析,对刑讯逼供真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进而分析了其屡禁不止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严禁刑讯逼供法律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犯罪发生,有犯罪便有犯罪被害人,由于受到犯罪侵害,他们都要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些损害不仅可能会使他们物质上受到损失,而且可能使他们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于难以恢复到他们受害之前的生活状态。而国外有很多国家已建立了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来保护被害人。本文作者结合2002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呼吁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设计及其罚则调适构想 从以上“问题”聚焦及其产生缘由可见,尽管我国各级法院、检院、未管所等工作人员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与执法事项,已经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业绩。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司法及执法环境等缘故,其工作实效与我国已经批准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要求、与世界先进国家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介绍国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上,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要重视建立新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以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使其受到公正、人道的司法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帮助触犯刑罚的未成年人“无痕迹”地回归社会,山东省乐陵市近日启动实施失足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对未满18周岁的犯罪未成年人将销毁其有关犯罪记录,其就业、就学、担任普通公职等权利将不再受到限制。乐陵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近日下发的《乐陵市失足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实施细则》规定,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化犯罪日益猖獗的背景下,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加强各国家间的国际刑事司法协作机制,尤其是引渡制度。尽管国际上的引渡制度已经相对成熟,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原有引渡制度的弊端逐一显现,这非常不利于打击诸如恐怖主义犯罪等性质恶劣的国际犯罪。本文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传统引渡制度的种种弊端,结合国际刑法中引渡制度的新的发展,深入揭示了国际上引渡制度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使引渡制度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应有之义,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契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但目前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起诉率并不高,这其中有制度和制度层面以外的妨碍因素。适当放宽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增设刑事和解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不起诉后的帮教措施,从增加特别告知、人格调查、社会调查诉前听证、法律援助程序等方面完善审查起诉程序。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的作用,实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预防犯罪要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要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包括监护制度在内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本文结合案例,对完善、监护制度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设想,力图勾画出未来监护制度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制度是刑罚目的理论演进的产物,是差别交往理论的犯罪观在矫正领域的适用。“因为有犯罪并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的并合主义刑罚理念是社区矫正正当性的理论依据,“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这一差别交往理论的基本命题为社区矫正的科学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台湾地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斐然成绩。其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以《儿童与少年福利法》和未成年人福利机构为基础的未成年人早期福利性保护制度,以《少年事件处理法》和未成年人司法机构为基础的犯罪少年或虞犯少年的司法保护与矫正更生制度,以及以《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条例》、《家庭暴力防治法》和被害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为基础的被害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向刑事化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司法消极预防向积极保护发展,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重要任务。我国防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制度建设初见起色,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新情况和新矛盾不断出现,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特殊保护制度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工作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其中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上海考察教育制度的研究入手,分析上海考察教育制度的内容,分为取保候审考察、诉前考察教育、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四个方面的内容;再分析了考察教育制度的服务流程及社工介入的准备、服务、评估三个阶段;最后对社工介入考察教育制度的专业能力进行考量,对社工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并对该项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建构“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推动“专业过硬、服务卓越”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