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位最亲密的知己对我说:最喜欢杜牧《江南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我也喜欢,我印象中,古诗中似乎使用“烟雨”这个词汇的不太多。我喜欢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但古人  相似文献   

2.
在芬兰提起让·西贝柳斯无人不知,而交响曲《芬兰颂》更是无人不晓。究竟是什么让一位作曲家深受芬兰人民如此爱戴,将一座公园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芬兰颂》又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相似文献   

3.
伯翱同志是中国作协的会员,近年又当选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他靠自己的勇力踏进文学大门了;他的作品集《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前两年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这样一部真实感人的名伶评传,据说海外已准备发行出版了!真让我这个老作家可喜可贺之!今年年底他即将推出他的散  相似文献   

4.
正陈俊福、陈永生的《父子情深书画集》即将出版,亲如兄弟的永生要我写几句话,当然义不容辞。陈俊福先生是永生的父亲,之前父子二人在京郊房山举办了《父子情深书画展》,使人们对父子二人的艺术追求和造诣有了直观的了解。永生在北京房山区供电公司工作,自幼受父亲影响,痴迷艺术,对诗、书、画、篆刻皆有涉猎,尤其他的诗,充盈着乡土气息和对家山的挚爱,对山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独有情钟而流泻于笔下,令人心向往之。他的诗如此,画亦如此。他曾  相似文献   

5.
止其当止     
正苏东坡在他的一篇《自评文》中,这样来形容他写作时的感觉,虽然有点不够那么谦虚,但却道出为文真缔:“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其所当行,常止于其不可不止。”如此大喇喇地评价自家文字,也只有如此豪放不羁的大师,才敢张嘴说出来。也怪,除了同辈的王安石,直陈其绌,除了后辈的朱熹,径指其短,数百年来  相似文献   

6.
正林斤澜先生久负盛名,以小说享誉。我和老先生不熟稔。和他的女儿林布谷女士,在一次小范围朋友的聚会上相识。她的性格很爽快,似乎与他父亲的性格不同。我让她提供父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帮我查到:201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集外遗文"栏目,曰《滴水不漏》。还附了林布谷的一首诗:《我想我爸》。细核对这是篇小说,后面附了一篇文章《忏悔》。  相似文献   

7.
一我和梁上苑同志是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认识的。他德高望重,为人随和,大家都尊称他为梁老。和我一起参加大会的还有前《中国建设》杂志的副主编吴佟,他中学时代是梁老的得意门生。梁老听说我和吴佟正在编辑出版《泰国归侨英魂录》,特意给我和吴佟各送了一本刚出版的《华侨抗日支队》以资鼓励。手捧此书,我如获至宝。因为在抗战期间,侨居海外的华侨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千万。国难当头,他们万众一心,团结抗日。有钱出钱(长期的捐钱捐物),有力出力(组织各种锄奸团,严惩那些销售日货的奸商,和打击替日寇搜买各种战争物资…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不少古人在越南享有盛名 ,白居易便是其中之一 ,越南的普通民众有相当多的人能背诵他的诗篇 ,而那首有名的《琵琶行》更是备受重视 ,它影响了越南文坛的许多著名诗人 ,他们竟相模仿《琵琶行》写诗 ,至于在诗中引用其中的词汇或几句诗更是极为常见的事。越南古代即有不少诗人翻译《琵琶行》 ,其中以诗人潘辉咏的译著最为有名 ,几百年来被视为越南文学翻译杰作 ,他也因此跻身越南诗坛名家之列。他用越南特有的双七六八体诗歌形式翻译 ,双七六八体诗歌的形式为前两句为七字 ,接着一句为六字 ,再接一句为八字 ,如此循环往复。其译本与白居…  相似文献   

9.
蒙山雨     
孟子的名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世人多知晓,而殊不知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东山者,又称"东蒙",即今山东临沂之地的蒙山也。为鲁地第二高峰,称之为"岱宗之亚"。泰岳我登临不止一次,而堪与泰岳相伯仲的蒙山却素昧平生。今夏有幸登临,一览蒙山,却是云雾渺渺,雨色潇潇,别有情愫。古人雨中登山者绝少,查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游蒙山的诗,大都是秋高揽胜,晴空如洗,  相似文献   

10.
李鸿征书法     
《海内与海外》2005,(5):78-78
李鸿征,1948年生于山东,满族。秉性好学,气质儒雅。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一直在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但伴随他一生的爱好,则是书法篆刻艺术。他自幼即与笔墨为友,遍临名帖古碑,涉猎甚广。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东方朔画赞》、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汉隶《石门铭》、《礼器碑》、《张迁碑》及多种魏碑、金文均是他孜孜耕耘、临习不辍的范本。他除了向古人法帖学习之外,还广交同道,向当代名家求教,与书法界同行交流,博采诸家之长,使其艺术造诣日臻成熟。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  相似文献   

11.
A十六年前,我为他写过一篇《企业界的马拉多纳》。去年冬日,我随他从深圳去粤东五华汤湖,听他一路用车载电话联络同事,调度经营,突发奇想:在他这个年龄,当球员是不行了——嗨,即便马拉多纳本人,也早已挂靴——但是,如果让他执掌国足的帅印呢,我敢肯定,绝对有戏!如今,最让国人失望的,是足球;最让国人揪心的,是足球;最能振奋群体精神、提高民族士气的,也是足球,值此多事之秋,磨难之际,我建议,不要再选什么洋帅了,也不要老在足球堆里拨拉了,干脆让吴炯声出山,异军突起。可惜,我不是足协主席,想了也是白想。B吴炯声属于在企业界最早“起脚破门…  相似文献   

12.
感觉汪曾祺     
温暖的汪曾祺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汪老的文章。非因他是名人,是心里很想很想。从未见过汪老。只听人说,他身高不够七尺,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儿。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不起眼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力量。有这种感觉的人,不止我一个,还有一个刘恒。他在《冬之门》里写了一个复仇故事——最后把土匪头子杀了的,不是大块头的英雄,而是最没能力杀人的一个厨间的委琐的饭夫。《冬之门》让我一夜没睡好,  相似文献   

13.
正石太有先生的文集《夕拾集》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到寄来样书,抚之感慨不已。承他之前送来清样让我提意见,我很惭愧,因为是外行,只有可喜可贺的心情逾于言表。太有先生年长于我,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法制报》任总编辑。我于1984年调入参与创刊。他是我的老领导,耳濡目染和具体指教,使我获益至今。做为记者和编辑的基础就是在那段时光打下的。说太有先生是我新闻事业的启蒙者,很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4.
阿磊知道我是一个追求浪漫的人,喜欢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小小的感动。他专门把我的手机号码设置成《最浪漫的事》作为个性铃声,而他的手机拨打我的号码时也总会响起同一首歌的铃声“:我能想起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半年后,我们携手步入围城。像所有的围城故事一样,我们彼此都有了“审美疲劳”。他随手乱扔自己的臭袜子,晚归,忘了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只不过3年多的时间,我们就成了两个同居的陌生人,缺少激情,没有了婚前的那些点点滴滴的浪漫。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打他的手机时,铃声变成了他喜欢的《后来》;其实我也一样,他…  相似文献   

15.
朋友     
那年我11岁,正是踌躇满志的年龄。我记得那是1964年2月份,我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北部海岸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我终于成了"大孩子"了,因为那年我上了小学最高的年级。我的新老师是柯里斯赫莫先生,他是一个性格活泼的人,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课常常以高唱《雪河来客》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金融大危机与国际大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2500年前,希罗多德如此开始他关于波斯帝国盛衰和希腊荣光鹊起的经典史事讲述:"我将同等地报道大小不一的人类群落,因为大多数曾在往昔显赫紧要的,目前重要性已经衰减,而那些在我当今时代里超乎寻常的,往昔曾为青萍之末.  相似文献   

17.
冠豸 《新青年》2015,(1):52-53
我想,他最需要的一定是《朋友》,就像歌里唱的: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忘忧草,忘了就好,梦里知多少,某天涯海角,某个小岛,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次拥抱……"简安南伫立在窗前,深情吟唱,他根本没有注意到已经站在身后的我。"什么歌?唱得真好听。"我由衷地赞叹。晚自习前,我早早来到教室,没想到简安南比我早来了,更没想到,我听见了不爱说话的简安南在唱歌。我说的是真话,简安南却脸  相似文献   

18.
三宝:成功的音符因拒绝而嘹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宁远 《海内与海外》2004,(10):52-55,59
近年来,蒙古族音乐人三宝人气飙升。这不仅仅因为他成功创作了《亚运之光》、《我的眼里只有你》、《带上你的故事跟我走》、《不见不散》等被人广为传唱的歌曲,也不仅仅因为他那几场声势浩大的个人作品音乐会。许多喜欢三宝的朋友常说,三宝身上有一种北方男人的特质,倔强、坚持、野性的三宝让人陶醉……  相似文献   

19.
我跟王平有些缘分。他在武大读作家班的时候,我到那里组稿,托他帮忙。后来他从湖南文艺出版社调到省出版局,参与创办《书屋》杂志,搬家后的房子,我住过,感受了他的生活风格。他在局里编辑一本出版产业内刊时,发表过我的文章,当过我的责编。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过他的一些小说、散文,以及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散文小说或者说是小说散文,譬如这部《倒脱靴故事》中的一两篇,我是从《湖南文学》的清样中看的,因此,可以说我是他的读者兼校对。  相似文献   

20.
科海浪花     
一·根·自·发郭沫若在他的小品文《白发》里写一个不知道名宇的理发姑娘替他拔了一根白发。他在镜子中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然后说:“啊,你年青的,年青的,远隔河山的姑娘哟,飘泊者自从那口离开你后,又飘泊了三年,但是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长白发是衰老的生理现象。苏东坡不是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吗?郭沫若从一根白发的被拔掉,想到了青春的留住,太美了。不过,掉头发,不管是黑的还是白的,都不是表示留住青春,恰恰相反,是老化,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正常的现象。一个人,每天要掉大约45根头发有些人会掉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