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广西》2004,(6):15-15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其内容摘要如下:●增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我区农民家庭收入构成中,外出务工收入仅占30%左右,全区农村仍有近400万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近3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增加农民收入。收入问题的本质是就业问题,尤其是让富余劳动力到非农领域就业。加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就业技能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增强乡镇企业吸纳能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首要任务;拆除城镇户籍壁垒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通过"阳光工程"培训达到转移就业增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谢新德 《湖湘论坛》2004,17(3):49-50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4 8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我国农村仍有1 1亿到近2亿处于隐蔽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预计到2 0 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 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能否转移安置,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要害所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  农村剩…  相似文献   

4.
劳务输出,已逐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富余劳动力就业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通过加强政府对劳动力输出的引导和组织;加强对劳动力输出的宣传,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健全信息网络,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学习培训等措施,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构造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而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形成多一个人就业,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个人就多一分收入,市场就多一分购买力理念,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及农村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开发空间,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不仅带来了岗位和收入的不稳定,增加花费,而且减少实际收入,导致转移成功率不高、加大了转移风险。为此,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我们要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城乡劳动力的供给压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县域经济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等问题。文章探讨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谋宏 《政策》2005,(9):42-43
近几年,松滋市每年约有近1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5%。在这支打工队伍中,农民工党员约占全市农民党员总数的12.5%。大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这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农村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开始下降,二是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三是部分农民工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四是许多优秀农民工积极要求进步,却不知入党申请书往哪里递交。这已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农民工失业返乡”问题和在此之前“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出现过的“技工荒”、“民工荒”问题,除了外向型经济出口受限、农民工薪酬过低等因素外,用工务工信息不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凸显特殊转移需求,互联网可以为解决农民务工难题提供有利条件,互联网服务农民工就业工作亟待推进。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打造农民务工的互联网服务管理平台,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农民务工网站,让信息化服务更快地延伸至农民工这一群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及维权等多方面的工作,理应成为落实中央“三农”有关政策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陈仕平 《当代广西》2004,(24):25-26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据调查统计,浦北县共有农村劳动力38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超过20万人。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近年来,浦北县委、县政府在苦苦探索农村人才创业工作的新路子中,终于--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从乡村向城市转移。有统计数字表明,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提高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更成为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03年以来,田东县把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2.
黎锦英 《传承》2008,(18):128-12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农民有序进城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劳动力需求,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下发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厦门市集美区三大平台建设突飞猛进,每年征地上万亩。在跨越式发展中,厦门市集美区千方百计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一、多项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该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程,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出台多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约6000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约3万人。该区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6.
提办互动     
加快我省农村扶贫机制创新“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同时还可以培育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对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建议:标本兼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治标”即现阶段要组织好劳务输出,“治本”即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把劳务输出作为战略产业来抓;加大外出务工的组织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外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力发展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业的西部地区,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非常迫切而又现实可行的途径。一、西部农村劳动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劳动力市场非常广阔。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个省、134个村庄的调查,2001年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3.3%,  相似文献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寻求什么样的转移途径,没有固定的模式。对此,笔者试做些探讨。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许多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走  相似文献   

19.
景向辉 《北京观察》2006,(11):19-19
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为:就业观念落后;职业技能偏低;岗位培训不到位;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到位。为促进问题解决,平谷区政协建议:把转变就业观念作为对富余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的重要内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观念落后、择业标准不切实际,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08,(2):26-26
近年来,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突破性发展态势。据统计,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达1020万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为农民增收致富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催生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为全面了解我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省妇联与省统计局联合对我省万名农村留守妇女的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