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学理论》2015,(3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吴卫琼 《学理论》2013,(9):50-51
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刘玲  蔡海榕 《学理论》2011,(17):39-40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孟子系统的生死观,表现为善待所有生命的生命态度,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4.
艾素萍 《学理论》2012,(26):98-99
各种习俗都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西方国家围绕死亡进行的遗体处理、怀念、祭奠等一系列礼俗活动,无不透射出基督教的影子和权利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正是在基督教文化和权利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两大主导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人有其特有的坦然面对死亡、超越死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杨烨 《学理论》2010,(16):140-141
文章讨论的是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喜欢瞬间绽放倏而凋落的樱花,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日本这个民族的自杀率比较高发,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心中"(即殉情)的场景,日本人喜欢"物哀"的感觉,这些都表现了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何大海 《学理论》2013,(14):43-44
生死观是儒家必须回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先秦儒家,主要是从教化、德性的角度出发,将生死与道义相联系;张载以"太虚即气,则无无"这样的宇宙论作为基础,严厉地批判了佛老"贪生怕死"的生死观,从而确立起"存顺没宁"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将生死问题上升到"道器结合"的角度,为儒家的生死观提供了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梁琳 《学理论》2009,(11):27-28
“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发展都起着深刻的影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道、佛”三家关于生命伦理的思想各自都具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价值。开展深入研究三家生命伦理的思想,思辨地对待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吸取精华,弃其糟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才能指引我们选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生死"作为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人类一直以来忌死谈生,对死的研究还只限于起步阶段。中西哲学中最初将生与死看作同等重要的典型代表是庄子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生死"。揭示了"死"的本身是确定无疑的,死是过程性的,生就是向着死的过程。同时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既具有物质本体又具有精神意识。人类无法确定自己何时死怎么死,但是却可以决定在从生到死这个过程中如何生存。生命的本体是有限的,生命的内涵却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才是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史志谨 《理论导刊》2000,(10):37-38
一“五四”时期,针对封建保守势力压制新生力量,以“老”自傲而歧视“黄口小儿”的旧意识,鲁迅大力宣传了进化论的生死观,指出新陈代谢的规律不可抗拒而应正确对待:“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如此各各走去,便是进化的路。”当然,进化仍须斗争,鲁迅总是给青少年以引导和激励:“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在《两地书》中,鲁迅也郑重地表白过,他“是不厌恶‘死’的”,因为“死是…  相似文献   

10.
如何看待自然辩证法,成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同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争论的意义不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内部,而且关涉到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重大哲学问题,同时关涉到如何看待哲学性质问题,具体说就是自然观、世界观等是否应该和能够成为哲学的正当论题的问题。站在这一高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是没有充分论据的。  相似文献   

11.
易杳 《瞭望》1993,(22)
人类发展的历史,似乎总是在解决生的问题,生的权利,生的质量,生的价值……而对于人生的另一端——死,提到死的权利与价值、死的时间与方式选择,就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死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医学无论如何夸耀其精妙卓越的能力,也无法改变死亡对于生命的必然。既然长寿总有终点、永生不可企求、死亡不可避免,人类最好还是运用理智,重新对死亡加以审视,以超越现有价值观念。安乐死的实践,是人类对个体生命最后一次自由自觉的从容选择。其所蕴含的崇高壮美,与其说是人类对死亡认识的把握,不如说是对生的最后一环认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理论视野》2009,(7):64-64
《新京报》2009年6月29日刊登韩皓月的文章指出,杰克逊不是用死亡抹去了世间对他曾经有过的非议,而是死亡验证了他对世界音乐的重要性,用死亡换回了舆论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看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约翰.杜威是西方道德教育领域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一个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必须接受的“训练”。他关于公民在道德上应当接受理智训练的思想就是如何有效地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开展理智训练,即开展培养公民个体理智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训练,是“公民训练”的核心内容,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杜威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必将促进我们对于公民道德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战胜失败中的自我.每一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即使是常胜将军也是如此,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看待失败的呢?如果你把失败看作是对自己的否定,从此一蹶不振,你便是彻底的失败者;如果你把失败看作是成功之母,学会从中吸收促进你成长的合理因素,勇于重新开始,那么失败则只能促使你成功.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权利与善的关系,这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罗尔斯作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主张“权利优先于善”,并且为此提出了两种论证.桑德尔反对“权利优先于善”:针对权利优先性的义务论证明,他提出了权利优先性的批判,并阐述了自己的社群主义观点;针对权利优先性的政治自由主义证明,他又对权利优先性进行了再批判,并且修正了自己的社群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6.
兰小蒙 《学理论》2013,(14):49-50
对死亡的思考就像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人们渴望生,而惧怕死,追求长寿。但是应该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而在于生命的质量。探讨死亡的正面价值,探讨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和价值,意在让生者正确的看待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让我们重塑生的意义和伟大。  相似文献   

17.
堀辰雄是日本典型的心理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手法细腻,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从他平淡的语言中能够体味出人类存在的真谛.他的作品中表达生与死主题的特别多.他之所以会写出很多关于生死的名作与他经历了养父、恩师以及未婚妻的死是有紧密联系的.<起风了>是表达堀辰雄生死观的一部很典型的作品.故事主人公节子--堀辰雄的未婚妻绫子的化身由于感染肺结核在疗养院修养身体,男主人公便时刻陪伴在她的左右.堀辰雄以一种很平静的手法描述着男主人公对自己的恋人节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以及他与节子之间深厚的爱情.男主人公守候着其实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节子,与她一起享受着二人世界.节子最后的离去对于他来说只是意味着节子肉体上的死亡,他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是会永远继续着的.从<起风了>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人类虽然在肉体上无法超越死亡,但在精神上是可以超越它的.  相似文献   

18.
怎样看待资产阶级两党制宋桂兰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上,饭后茶余的谈论中。仍然有人认为应该“引进”西方的两党制。本文就怎样看待资产阶级两党制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资产阶级两党制的起源和模式所谓两党制,是指某些...  相似文献   

19.
1.要转变青年看待事物、看待社会的参照系.所谓转变青年看待社会的参照系就是让青年改变原来看待社会的那种参照物.这一代青年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受西方社会的影响比较多,对中国的过去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在对比中总觉得西方什么都比我们强,我们什么都不如西方,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向往西方.这样对比的结果是很危险的.现在对青年的理想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参照系,这就是让青年一代学会用中国的过去作参照物,来看待我们的今天.这就要对青年一代加  相似文献   

20.
权利与自由的问题首先是“劳动的经济解放”以及确立无产者革命权力的问题。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权利与自由的主体首先被理解为阶级的和集团的存在,而工人或劳动者的权利与自由的实现则被看作是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